第30节:勇于创新掌握机会

  最后,请你记住这样的格言:“坐着比躺着好,站着比坐着好,走路比站着好,跑步比走路好。”

  好观念基本功

  一位快乐的博士说:“要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快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快乐将会在心中内化,而进行维护身体健康的工作,使你更容易得到这种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转化成为行动力。

  28勇于创新,掌握机会

  要有创新的思考角度,并不需要像爱因斯坦或是其他伟人一般,摒弃一切传统的看法。只要让脑筋转个弯,哪怕只是个小弧度。

  一些人人称羡的发明家、企业家,和一般人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勇于用创新的角度思考,并且积极掌握机会,让他们的人生和事业获得跳跃式的成长。

  1972年,美国民主党大会提名麦高文竞选总统,对手是共和党的尼克松。但后来,麦高文宣布放弃他的副总统竞选伙伴参议员伊哥顿。

  一个16岁的年轻人看到了这个机会,立刻以5美分的价格买下了全场5000个已经没用的麦高文及伊哥顿的竞选徽章及贴纸。然后,他以稀有的政治纪念品为名,立刻又以每个25美元的价格兜售这些产品,小赚了一笔。

  这个年轻人成功的原因在于他能非常迅速地把握机会。虽然他这种苦心策划没有造成社会民众的抢购狂潮,然而,就是这样的精神,使得这个年轻人日后能看到其他人没有看到的机会。这个年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的创立者比尔·盖茨。

  事实上,有很多影响人类生活的发明,例如微波炉、圆珠笔等产品,都不是专业人士的杰作,而是一些普通人的神来之笔。这些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发生极大的改变,更使发明者成为人人羡慕的创业家。这些人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能从创新的角度思考,在自己的人生以及事业上追求突破,才能达到今天的成就。

  要有创新的思考角度,并不需要像爱因斯坦或是其他伟人一般,摒弃一切传统的看法。只要让脑筋转个弯,哪怕只是个小弧度。要在事业或生活上创造突破,秘诀是更聪明地做事,而不是更努力工作。要更聪明地做事,就要学会创造性思考,并且努力落实这些想法,才能创造突破。

  如果有人问你,由两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你肯定很快就会回答说是“11”;那么三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你也会很快就回答说是“111”;如果再问由四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恐怕你也会很快地回答说是“1111”。

  这个答案对吗?难道就没有比“1111”更大的数了吗?认真思考一下,你就会知道由四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应该是“11”的“11次方”。为什么你没有想到这样的答案呢?这样的情况通常被我们叫做思维定势。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它可以使我们省去很多摸索的思考时间,提高思考的效率,但它却不利于创新思考。

  要想有所创新,我们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势。日本的东芝电器曾经在1952年的时候积压了大量的电扇,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搜肠刮肚地想了很多办法,但却都是毫无起色。有一天,一个小职员想到了一个办法--改变电扇的颜色。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没有人想到电扇也可以做成其他颜色。这一建议引起了东芝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的电扇,在市场上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乃至全世界,电扇都不再是一副黑色的面孔了。

  很多人以为成功是一小步一小步慢慢累积来的,其实这个观念并不完全正确。但大多数人深受这个观念的影响,并将它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上,为了每天一点点的改进而感到得意。事实上,这很可能成为扼杀你成功的因素。

  这个观念让你为了工作不断努力,总以为自己做得还不够。然而,你有没有想到,如果只是循着前人的模式前进,那些拥有庞大产业规模的经营者为何能领先众人?一小步一小步地做,或许是最安全的方式,但反过来想,为什么不跳过那些阶梯,创造一些跳跃式的突破呢?

  一般人总以为跳跃是危险的,但事实上,跳跃也可以安全而快速。要创造跳跃式的突破,首先要舍弃目前惯有的商业模式,寻找周围被忽略的机会,并且学习其他产业创新的经营模式及想法。观察其他产业的经营模式之后,或许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很多原则应用到你的事业也同样适合。最后,你将发现,花同样的时间、人力及资本,却可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例如,大多数人都对麦当劳的创立人雷蒙·克罗克的名字耳熟能详,但实际上,克罗克并不是最先创立麦当劳的人。麦当劳最先由麦当劳兄弟所创立,但是他们未能预见麦当劳的发展潜力,因此他们将麦当劳的观念、品牌以及汉堡等产品,卖给从事销售工作的克罗克,让他继续经营。

  克罗克以独特的行销策略,将麦当劳以连锁店的形态推广至全世界,变成今天规模数十亿美元的庞大企业。克罗克抓住了麦当劳兄弟原先忽略的机会,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因而创造了自己事业生涯上的突破。

  如果你以为,那些成功创新的人,一定都是绝顶聪明的人,那你就错了。事实上,大部分的事业突破,都是一般人在现有心智模式下产生的。关键不在于你够不够聪明,而在于你的态度:你是否愿意抓住机会,善加利用。

  突破可能来自常识,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东西,只要敞开心胸去看,寻找更简单、更容易、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就可以创造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