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释鹄

作者:阿 波

字体: 【


  《大荒东经》云:“有易杀王亥,取仆牛。”这段史料是“启伐有扈”的翻版。长期以来,人们没有破读此段经文,甚至曲解而把它神化,造成了岐义。文中的“王亥”,我们已知道了是鹄王的分化。其中的“有易”和“仆牛”,在此有必要作一辨析。有易,当指“有羿”。“羿”是白色羽毛的箭,表示上天的令箭。⑧在三天子国瓦解后,舜将禹推上了“家天下”的王位。为了保证“长子继位”,舜就将“羿”赐给了禹之子启。《海内经》上说:“帝俊(舜)赐羿——彤弓素 ,以扶下国。”“下国”指“夏国”,“羿”因事而为启之别名。启被称为“有羿”,音讹而作“有易”。⑨有易杀王亥,实言“启杀鹄”。仆牛,又作“朴牛”,古羌语呼“仆纽”。古今羌语呼仆言“蛇”,呼纽言“交合”或“双交”。“仆纽”直译为“蛇纽”。“纽”,羌汉语同义。蛇纽言双蛇交合,实指“蜀”字之形。蜀为鲧禹家族之图腾相,所以禹的故乡称“蛇纽”,文献作“禹生石纽”。“石”为“蛇”音。但“仆纽”与“蛇纽”有区别,呼“仆纽”言“蛇纽”,呼“蛇纽”则言“鱼纽”。有易杀王亥,要取回的是“仆纽”,也就是“蜀”(蛇)。《大荒西经》上说,夏后启“珥两青蛇”,这就是其家族的“仆牛”。夏后启杀鹄王,从篡位者手中取回了“蜀”。
  启是否杀了鹄王,是否从其手中取回王位,历史的记载很不清楚。史迁《夏本纪》说:“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接着又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似乎启灭了有扈氏,并将王位传给了帝太康。史迁这一说法,显然有附会之辞,不仅中间塞进了一个“益”,且把启直接继了禹位,将篡夺禹位的有扈说成是对启的“不服”。“羿”还有一个神话,叫“后羿射日”,也是说“有易杀王亥”的事。“日”为“ ”,为高阳氏鸟族之图腾符号,古时读为“疑”,又作“黎”。“九疑山”,义为九鸟山;“九黎族”,义为九鸟族。故屈原《天问》言“羿焉 日,乌焉解羽?”后羿射日,射落了“乌”(羌汉语皆言鸟)的羽毛吗?羿是否射死了乌,屈原是有疑问的。
  后羿所射之日,指鸟族之鹄王。鹄王的祖图腾是“燕”(玄鸟),又借代为“义均(燕 )”之名,但又声假为“宴”(宴龙)和“益”(伯益)。文献记载启与益之事甚多:
  《汉书·律历志》:化益为天子,代禹。
  《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
  《战国策·燕策》: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楚辞·天问》:启代益作后。
  上述记载都表明,禹死后是益(鹄王)接位,然后由启又夺了回来。至于启是不是杀了有扈(王亥或益),仍然是个谜。据金沙遗址之禹后的鱼凫王来看,这段历史还相当错综复杂。
  鹄名的分化,造成了多种说法的版本,由其内在的联系,又被古代史家附会成若隐若现的历史陈述,甚至被断裂为不同的历史事件或神话故事。当我们弄清了“鹄”的讹变,对于回复古代夏商交织的历史,廓清高阳氏古蜀国的演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鸿:今审音“红”。《山海经·西次三经》称“葆鸿”作“江”,读音“工”,近似鹄音“姑”。
  ②参见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释“白”。
  ③诸本《山海经》均作“有鱼偏枯”,似误,当句读。
  ④参见《说文》释“王”。
  ⑤《山海经》称伯禹为“番禺”、仲巴(仲王)为“中 ”、季鹄(季王)为“季格”。
  ⑥《尚书·尧典》。
  ⑦吴其昌:《三四九·卜辞所见殷先公先王三续考(节录)》,《古史辨》七册下。
  ⑧古蜀人以“箭”象征“建”。“建”指斗建,有天之行和天之指之义。
  ⑨羿变为“易”,疑有转注义。易,有改变、交换义。
  
  作者单位:自贡市政协文史委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