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张森楷和他的史学巨制

作者:张静澄

字体: 【

100卷《历史邦交录》,于书中提出一整套富国强兵的谋略、治国安邦的主张。张之洞看后拍案叫绝:“好一个张森楷,奇人也!”
  一时间,张森楷名声大噪,各地竞相邀请他写史讲学。1917年,张森楷应合川县知事郑贤书之请,主修新《合川县志》。新志问世后,好评如潮。其最大长处是突破了历代志书重政治轻经济的弊端,列入当地资源、商贸、生产状况,增加了实用性。合川乃川东大埠,水陆交通方便,是川东最大的物资集散地,蚕丝业尤为发达,发展地方工业大有前途。新志笔触着力于此,提高了合川的知名度,使商贾云集,招商引资热烈,对发展当地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县知事郑贤书无限感慨道:“合川出了个张森楷,乃川人之福也!”旋后,张森楷又应宋育仁之邀,参加《四川通志》的修纂。
  
  广植桃李育英才
  
  清朝末年,在改良的浪潮中,全国兴起了大办新学之风,各地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为张森楷教书育人洞开了一扇窗口。他先于1904年在家乡创建了合川中学堂,后在大河坝创办了实业中学堂,并担任第一任校长。
  各地新学虽多,但师资素质不高,且教材奇缺,大多数学校穿新鞋走老路,走不出“八股”的怪圈。张森楷编写了大、中、小学20多种教材,身体力行,亲自上课。他先后担任雅州学堂教授、尊经书院襄校、成都府学堂讲师及成都大学教授,从事桑梓教育达十余年。
  张森楷一心扑在教学上,桃李满天下,很多人成为国家之栋梁,郭沫若就是一位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回四川省亲,到母校成都府学堂旧址访问时,曾感叹说:“张森楷先生学识渊博,教学有方,为人正直,堪为师表,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近代少有的史学人才!”
  张森楷创办的第一所实业中学堂一四川民立蚕桑中学堂符合当地适宜养蚕的特点,其附设蚕桑公社闻名遐迩,从者甚众,为四川蓬勃发展的蚕丝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和人才。蚕桑中学堂在张森楷的领导下,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新技术,实行新工艺,开创了改一年一次养蚕为两次养蚕的先河,促进了家乡及全川蚕丝业的发展,开拓了缫丝、纺织、印染等工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一时间全川出现了“桑舍如笋,桑株如芥,丝厂如林,岁进万金”的大好形势。1905年,四川生丝出口产值约10万两白银,三年后猛增到4000万两白银。张森楷因此而获得“川东养蚕之父”的美称。为褒奖其功,朝廷特赐张森楷三品商勋衔。获此殊荣,很多人都说张森楷从此要飞黄腾达了,他却处之泰然,若无其事地仍旧奔忙于学校、蚕社之间,并无他顾。
  
  从学者到民主斗士
  
  20世纪初叶,辛亥革命的暴风雨冲涤着中华大地,发生在成都的铁路风潮把张森楷推向斗争前沿,使他成为一个民主斗士。
  1911年,帝国主义胁迫清政府出卖主权,把川汉、奥汉铁路修筑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这一丧权辱国的行为,激起全国人民无比愤怒,破约保路的浪潮席卷全川。省督赵尔丰为平息动乱,大开杀戒,诱捕张澜、罗纶等仁人志士于前,枪杀数百名游行示威群众于后,酿成“成都血案”。革命志士的鲜血拭亮了张森楷的眼睛,他说:“破约保路”乃救国弭乱的壮举。他毅然投入“四川保路同志会”,任总干事。为救援张澜等被捕同志,张森楷不顾个人安危,连夜给督署衙门和将军府递写呈文,为被捕同志辨冤,冒死闯衙与当局谈判,营救被捕同志。人们交口称赞他“忠于国事,义于宾朋”的壮举。
  “保路运动”结束后,张森楷于1912年被推举为川汉铁路公司总理。张森楷上任后目睹路局奢糜之风盛行,贪污腐化严重,即大刀阔斧整顿路风,清理债务,制定规划,严查财务账目。此举为大多数人所拥护,却触动了个别人的利益,使工作受阻,难于施展抱负。第二年春,张森楷不得不辞去总理职务,返回成都任教,继续从事史学研究。
  1928年8月23日,张森楷在他第九次修改完《史记新校注》后,因病逝世于北京,终年70岁。
  张森楷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撰写了1300多卷的宏篇巨著,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之瑰宝。梁启超称《合川县志》是“自康熙以来新修县志的佳作。”福建名士林万里说:《二十四史校勘记》是“国史研究的伟业”。近代史学家罗振玉、李慈铭也高度评价张森楷及其鸿篇巨制:“古无此书,足称盛业”。1978年《人民日报》为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四史”出版发表的专论《用科学态度对待历史遗产》、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辞海》,也都不同程度地肯定了张森楷在史学研究中的贡献。

[1]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