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作者:汤小军 王引娣

字体: 【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知识青年踊跃从军,其中包括许多女学生。这是一场由国民政府发起,大、中学生投笔从戎,保卫祖国的爱国运动。
  
  一、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前期概况
  
  青年军是以抗日之名征集建立的。青年军所常唱的军歌,是以“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开头的黄埔军校校歌。在中国兵役史上青年军首开大规模知识青年志愿从军之先例,也是抗日战史上的光辉一页。学生军是由国民党当局组建,如广西学生军、武汉战士三团等;一部分学生军得到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由共产党人在它的基层起主导作用,如广西学生军。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仅一年三个月的时间,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随后,日军从广东西进,广西危在旦夕。11月,白崇禧被任命为桂林行营主任,坐镇广西。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国民党广西当局,有一定的爱国热情,既想借抗日抬高自己,又想保存实力;既联共又反共;既与蒋介石对抗,又与蒋勾结。中国共产党从战略大局出发,因势利导,鼓励、支持广西派坚持和发展有利于抗战的一面,阻止它向不利于抗战的一面发展。因为让国民党中有广西派这样一个高唱“焦土抗战”的地方实力派存在,对蒋介石在抗战中的妥协倾向,也是一种制约。广西当局在1936年曾打出了反蒋抗日的旗号,与中国共产党有了联系。因此,当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从三面严重威胁广西的时候,国民党广西当局便愿意与中国共产党积极合作,并在一定程度上赞同中共提出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8年10月。周恩来同志在从武汉撤往长沙途中遇到白崇禧,一路上,对他详细阐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鼓励他放开胸怀,坚持抗战,争取做民族英雄。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推动,广西实力派才采取了一些坚持团结抗战的进步措施。1938年11月组建广西学生军,就是这些措施之一。当时,广西当局深感留守广西的夏威第十六集团军势单力薄,要在广西地盘上抗战,必须动员广西的社会力量来参加,“而要达到这个任务,更非先训练大量从事此种发动工作的成员不可”。1938年11月,广西当局共招收学生军4269人,把他们编为三个团。一团于1938年11月27日在桂林成立,二、三团于12月15日,分别在荔浦、马岭成立;团以上设司令部,司令官由夏威兼任。团以下设大队、中队。广西当局组建学生军,“在于从政治上去发动民众参加战时工作,协助军队的交通、运输、通讯、谍报,组织袭击乱人”。
  1938年6月1日,战干三团在鄂垣成立后,随即在武汉招生,第一期共招收学生及学员3600余人,包括一个有师生500余人的女生大队,采用军事编制,大队相当于营,下设4个中队(连),前期(8月1日~9月30日)为基础教育,后期(10月)分为5组,其中一组为救护组,施以特殊教育,以适应抗战之需。1938年10月,60名女生组成的战地服务团随60军开赴前线作战服务,因其在战场上英勇顽强的表现,被日军称为“女南蛮兵”。
  
  二、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后期概况
  
  重庆当时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全国范围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首先在重庆兴起。1943年11月23日,四川省三台国立东北大学以赵惠中为首的28名师生和各中学学生百余人向该县政府请求参加远征军杀敌。1943年11月15日,四川省军管区中将参谋长徐思平出席东北大学“总理纪念周”,发表演讲,谈到在驻印军方面要求知识分子参加的理由,称此乃“加强远征军,打通滇缅路”之需要。当场就有15名男生,4名女生申请参军。徐思平上书蒋介石,建议将青年从军运动推广至整个国统区。
  1943年12月,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役署颁布《学生志愿服役办法》,规定:“凡中等学校以上学生志愿服役,应由学生以年满18岁以上为限”。1944年9月,蒋介石号召“十万知识青年从军”,颁布了对知识青年从军的许多特殊优待条例,如对在职人员停职留薪;学生保留学籍;家庭受抗日军人家属优待等。政府在社会上大造声势,报纸、标语加大宣传,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一时间在很多地方形成知识青年从军热潮。
  此后,青年远征军陆续开赴前线,至1946年秋复员。据曾任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监的黄维在《关于青年军的回忆》一文,在从1944年9月动员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陆续征集入伍的知识青年近十万。
  
  三、军事上的意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在面对日本要灭亡中国的民族危亡关头,招收知识青年,在军事上可以扩大后备力量,提高军队战斗力。蒋介石在北伐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亲身体会到北伐时学生军在战斗中勇敢冲锋,不怕牺牲的爱国热情。事实上,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就陆续有许多具有爱国热情的知识青年投笔从戎,用他们所学的专才,担任翻译、军需管理、航空、通信技术等职,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而他们在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方面,也不输于工农青年。
  据统计,1937~1942年间,日军伤亡1768969人,国民党军队仅陆军伤亡即达2668940人,不少战区的军队整建制地被消灭。豫湘桂战役中,1944年3月一12月,国民党军队就损失约60万人,导致兵员严重缺乏。而国民政府的军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知识型、技术型的军士、军官相当缺乏。知识青年从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抗战的急迫需要。在征召知识青年从军问题上,美国发挥了作用。这是由中美军事力量的联合形势所决定的。如1943年12月31日,美国向中国供应物资总值达2.01亿美元,其中1.756亿美元为物资,2540万美元为运输费;另外,交给中印缅战区美军总司令掌握的援华物资价值亦达1.917亿美元。其中包括驱逐机、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以及训练中国空军、陆军、海军并提供武器装备的经费、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的经费等。当时属于中国空军编制的“中美混合大队”,实际由中美飞行员与中美地面机械人员联合组成,配备有战斗机和轰炸机。这些先进武器的使用和掌握,亟需大量有文化的热血青年。因此中国知识青年投入抗日前线,是形势的要求,历史的必然。魏德迈此前曾多次向蒋介石抱怨说:“国民政府征来的兵,首先是肚皮吃不饱;一般下级军官又缺乏文化,不能掌握新式武器。”中国战区建立后,中国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为加强中、美、英军的交流,中国政府征集青年师生充当翻译人员赴印度、缅甸参战。1942年,在由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的中国远征军三个军中,有大量知识青年担任技术职务。
  
  四、政治上的意义
  
  学生军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仅有的一支“兼军事政治两者而有的特殊队伍”。抗战前期,学生踊跃参军激励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学生军经过集训以后,分散到各地,深入城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