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电影《海霞》蒙难记

作者:刘 军

字体: 【


  直到这时,江青、姚文元等才调看了《海霞》这部影片。看完影片之后,江青对姚文元说:“谢铁骊搞出个片子,就往邓颖超那个线上送,她又不管文艺。”在另一个公开场合,江青攻击中央政治局通过《海霞》公映,是“不负责任。”“我要是在场,我就大闹政治局,决不会让他们通过。”“一部影片拿到政治局讨论,真是天大笑话。”来了个倒打一耙。
  与此同时,于会泳秉承江青的旨意,暗中收集整理了一份周恩来及其他领导同志调看《海霞》的材料,将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徐向前、邓颖超等列入了黑名单。
  是年9月,江青在大寨一次关于电影问题的会议上,公然说:“《海霞》不是部好影片,把主要英雄人物塑造成了个城市大小姐。现在不批,将来要批!告诉你们,文化部改的一稿也要批!”她问大寨党支部副书记、女民兵连长郭风莲:“郭凤莲!你说有这样的女民兵吗?”江青接着说:“那些演员我没有一个喜欢的。谢铁骊和钱江连无产阶级的良心都没有啦!还算什么共产党员!他们有大后台!”
  9月14日,江青在大寨接待站的一次谈话中又说:“《海霞》就不同了,基调很坏。改了100多个镜头,再改也不行了。基调改不过来,现在我还可以批这部片子,基本方向不好嘛。谢铁骊、钱江,我过去帮助他们很多,他们还给我写信,要我看‘双片’(按:修改前后的两个拷贝),帮助他们。我当时身体不好,没有看,他们误‘会了。我对他们帮助最多,他们连资产阶级讲的良心都没有。这事是春桥同志管的。我从来不看‘双片’,我不上当,看‘双片’就得负责。他们给政治局写信,给主席写信,主席没有批,政治局有些人不了解情况,看了‘双片’表了态。他们压文化部,现在文化部压力很大,我替他们顶住,老子不怕,老子顶着。有人说我翻案,这不是翻案,我现在要打反攻……《海霞》要批,但现在不批,因为会干扰评《水浒》,将来还是要批。”
  
  五
  
  机会终于来了。1975年11月底,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纠正“文革”错误的“整顿”,开展了“反击右倾酬案风”运动。江青一伙借此机会疯狂反扑,大搞反攻倒算。
  于会泳于1976年1月18日炮制出《文艺领域中右倾翻案风几个突出的问题》,写道:“在学习贯彻毛主席;对影片《创业》批示时,据知由于党内有人说过‘《创业》问题,实质是路线问题’。因而有的人就说:‘文化部要检查路线错误’,‘要挖文化部的后台。’北京电影制片厂有的干部说:‘政治局看《海霞》时,为什么某某同志不参加?她过去讲了那么多话,还管用不管用?’中央乐团有的人说:‘为什么主席在邓副总理的信上作批示?给主席的信收不到嘛!’……”
  他们对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查通过《海霞》公映极其嫉恨,攻击邓小平支持《海霞》就是反“革命样板戏”路线。于会泳等人还得意洋洋地说:“去年把《海霞》放一放,就是为了今天。”
  文化部再次派工作组进驻北京电影制片厂,办“学习班”,大肆追查所谓“反革命”。谢铁骊、钱江等人再次遭了殃,正患眼疾的谢铁骊成了“党内外修正主义势力的代表”;患有严重心脏病的钱江带着氧气瓶从广州回北京,规定他“不准回家、不准转院、不准去外地”,进行围斗追查。连谢、钱二人的爱人也成了追查重点。
  为达到攻击邓小平的目的,工作组还使出各种手段逼迫他们交出给毛泽东、邓小平的信件的原稿,要他们承认有人对他们进行过“策反”,交代与邓小平的所谓的“黑关系”。还诱说钱江,说他与谢铁骊“不一样”,要他主动交代写信的内容。种种手段均未得逞,他们就指责谢、钱等人是“卖身投靠”,“背叛首长”,“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是“宋江”。
  《海霞》厄运难逃终遭禁映。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2月,“反击右倾翻案风”进一步发展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江青一伙更加露骨地借批判《海霞》攻击周恩来、邓小平。
  3月2日江青在12个省、自治区负责人会议上指责政治局通过《海霞》:“他们懂什么,不过是看看热闹消遣消遣,根本不负责任,拍拍手就通过了。”
  同时,江青找文化部副部长刘庆棠谈电影问题,张春桥、姚文元也在场。江青说:“《海霞》这部片子拍出双片来,他们没有送给我看,可是先送邓颖超他们那条线上看。总理可支持呢!”
  不久,在钓鱼台的一次会议上,江青又说:“这是邓小平支持的片子。”“那位邓大姐可喜欢呢!他们可支持嘞!”
  为了利用《海霞》批倒批臭邓小平,于会泳等人又炮制了《右倾翻案风与电影{海霞)》一文,利用这部电影大做文章,矛头直指邓小平:
  《海霞》编导这些所谓“创新”,同革命样板戏的创作道路是如此背道而驰,哪里还谈得上学习革命样板戏的经验呢?其实,《海霞》的“创新”并不新。他所追求的“散文式的抒情风格”,在外国资产阶级影片中早就司空见惯了。所谓电影应该是“抒情诗式”的还是“散文式”的,长期以来就有两派争论。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都是所谓超阶级的人性论。有的作品就把两者调和起来,标榜什么既是“抒情”的又是“散文”的。而《海霞》所追求的“风格”也不过是拾外国资产阶级的牙慧罢了。它和无产阶级提倡的标新立异是格格不入的。
  一部影片拍摄出来,只要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就要允许犯错误,允许改正错误;同时也要允许批评,允许反批评。《海霞》问题本来并不复杂,后来之所以尖锐化,根予在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身上。有他撑腰,编导才那样不听人劝,我行我素;有他打气,围绕《海霞》问题的奇谈怪论,一时甚嚣尘上,谣言不胫而走;有他插手,便破坏了文艺队伍的安定团结。总之,就是这个搞复辟倒退的总后台利用《海霞》问题,加大了文艺界右倾翻案风的风力。这就使得弄清《海霞》的问题,超出了对一部影片如何评价的范围,成为了当前从政治上、思想上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一个斗争内容。
  这篇文章,除了批判《海霞》的艺术创作是“拾资产阶级的牙慧”、与“革命样板戏”唱对台戏之外,最主要的是攻击邓小平是“右倾翻案风”和《海霞》的“黑后台”。
  姚文元写了3条批注:
  一、送江青同志阅。此文写得还不够理想,还需修改。
  二、实际上受苏修电影影响,形式为内容服务未讲清楚。
  三、主要不要指向编导,而要指向右倾翻案风煽动、制造者。
  第三条才是要害!就是说,《海霞》本来并没有被当做毒草,问题“并不复杂”,是属于艺术问题;只是邓小平过问了,问题才“尖锐化”起来,才转为政治问题。
  《海霞》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惊涛骇浪般的政治风暴,影片遭禁后,主创人员的艺术生命也遭到了无情的扼杀。更为阴险的是,江青一伙还阴谋策划,准备在1976年10月12日召开文化部系统大会,对抵制围剿《海霞》的创作人员进行批斗后逮捕。
  江青一伙的倒行逆施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四人帮”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海霞》终于重见天日。
  《海霞》的主创人员重返艺术舞台,谢铁骊、钱江又重执导筒;老演员陈强、于绍康也焕发了艺术青春;青年演员吴海燕、洪学敏、张力维等成为80年代中国影坛的耀眼明星;小海霞的扮演者蔡明90年代后则在小品舞台上大放异彩。
  《渔家姑娘在海边》一直唱到了今天。

[1]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