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皇朝立宪面面观

作者:余育国

字体: 【


  皇朝要立宪,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大事,也被当时与后世的民众看成是奇事。奇就奇在“皇朝”与“立宪”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存在着“君政”与“宪政”的根本对立,有了许多的“两面”,直让人以为皇朝立宪真真假假、半真半假;同时,也就是这些“两面”,兆示了后来中国宪政的基本格调——有宪法而没有宪政、有法律而没有法治,让人对中国历史有时感到一些无奈,有时又看到一些希望。为看看到底有多少“两面”,遂有这篇《皇朝立宪面面观》的文章。
  
  慈禧的“两面”:不让皇帝立宪,只准太后立宪
  
  在西方,宪政改革的实质是民权向君权的挑战,是在民众与君主之间进行权力的再分配;而在中国,宪政一开始就成为统治者之间权力斗争的焦点,涉及到清朝皇帝与太后之间的权力再分配,于是有了慈禧太后不让皇帝立宪、只准自己立宪的丑剧。
  1898年9月21日是中国历史上黑暗的一天,慈禧发动政变,将维新皇帝光绪囚禁于南海瀛台,扼杀了具有宪政改革意味的维新变法,宣布重新进行训政,又一次开始了她的独裁统治。她一面铲除摧残维新势力,一面扶植重用顽固守旧势力,顽固派弹冠相庆,嚣张一时,而维新势力几乎被摧残殆尽,
  慈禧首先调整了军机处,留用了保守的礼亲王世铎和刚毅、廖寿恒、王文韶。同时,将心腹荣禄调入军机处,任文渊阁大学士,同时管理兵部,身兼将相,权倾朝野,实现了自己的大权独揽。随后,对维新期间推行的新政大砍大杀,恣肆破坏。宣布光绪裁撤的闲曹和事务很少的机构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全部重立;恢复了科举旧制,命令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照常进行。对于光绪拟行的经济特科考试,准许士民上书言事,自由创立报馆、学会,批准设立的湖南南学会、保卫局等,她也分别加上一些罪名,下令停罢、查禁、裁撤,并饬令拿获报馆主笔和入会人员,从重治罪。慈禧的倒行逆施完全遏绝了维新生机,故时人把从戊戌政变到义和团运动这一时期称之为“新法遏绝时代”。
  然而,时隔3年,还是这个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为时势所逼,竟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一道谕旨,内称“世有万代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成法”,要求中央和地方的大臣就变法各抒己见。慈禧凭着多年老辣的政治经验,深知她搞的政变不得人心,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维新变法的社会影响;她对立宪也不敢有太深的成见,特别是她注意到,国中上下皆以为八国联军的入侵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是未能变法自强的恶果。因此,一方面,她再三申明:“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显示出她极强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可另一方面,她又提出了政治改革的4项根本原则,“一曰君权不可侵损,二曰服制不可更改,三曰辫发不准靡,四曰典礼不可废。”
  1906年9月1日,按慈禧定下的原则,朝廷发布了仿行立宪的上谕。上谕在叙述了中国国势不振和各国富强的原因之后写道:“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过去慈禧把君主立宪视为大逆不道,加以残酷镇压。可到了现在,这道上谕公开承认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如资本主义优越,宣称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向资本主义看齐,确立了实行立宪的基本国策。就这样国家由此进入预备立宪时期,即由封建专制政治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渡的新时期。
  但是,如果看一下立宪的指导思想——“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就可以看出宪政改革主要是在统治者之间进行权力再分配,而不是在民众与统治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权力再分配。“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成为较长时间以来中国宪政改革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格调。但无论如何,宪政改革开始了,这让部分中国人兴奋不已。立宪派和绅民张灯结彩,敲锣打鼓,热烈庆贺。首都北京最先行动,11月25日(农历十月十日)为慈禧寿诞,以往人们并不理会,但这一年与往年不同,当时的《京话实报》撰文称,“从此要实行立宪,这次圣寿就是实行立宪的纪念。这等的好日子,拍着巴掌,跳着脚儿,要喜喜欢欢的庆贺大典。”全国各地也大致如此。这一天,各学堂师生齐集京师大学堂,举行了庆贺立宪典礼。最热闹的要数江苏扬州商学界撰写的《欢迎立宪歌》,表达了他们的喜悦心情,歌词为:
  大清立宪,大皇帝万岁万万岁!光绪三十二年秋,欢声动地球。运会来,机缘熟,文明灌输真神速。天语煌煌,奠我家邦,强哉我种黄。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大臣游历方归来,同登新舞台,四千年旧历史闭幕。英雄数巨子之东之西,劳瘁不辞,终将病国医。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搜人材,备顾问,一时大陆风云奋。勘哉诸君,振刷精神,铸我中国魂。辛苦十年磨一剑,得此大纪念。圣明天子居九重,忽然呼吸通。古维扬,新学界,侧闻立宪同罗拜。听我此歌,毋再蹉跎,前途幸福多。
  典其煌煌,颂其扬扬,一时间,人们真的以为大清朝回天有术,从此走向繁荣富强了。
  
  载沣的“两面”:立宪可改政治体制,立宪还可揽权摄政
  
  无论如何,宪政改革是以对皇权进行限制。在清末,皇权的实现形式是太后专权。习惯于大权独揽的慈禧太后能够进行这样的改革,是不是与其年岁与身体有关呢?正史中没有这样的记载,但可能想像,对她来讲,反正大权独揽之日无多,倒不如顺应历史,进行一些放权改革又将如何呢?
  筹备工作加紧进行之际,光绪皇帝的病势突然转剧,慈禧太后也身染重病。1908年11月13日,慈禧授载沣为摄政王,命将其3岁的儿子溥仪抱在宫内教养,在上书房读书。14日,年仅38岁的傀儡皇帝光绪去世,留下一道遗诏,申告立宪为其毕生之志。慈禧立即宣布立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到了次日,她也奄奄一息,不得不降旨说,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须请隆裕太后(光绪皇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面请施行。旋即病逝。
  1908年12月3日,载沣即以新皇帝名义颁发谕旨,重申9年立宪,要求文武百官、内外臣工无不恪遵立宪谕旨,完成先朝未竟之功。然而,载沣也同慈禧一样,将仿行宪政作为摄政揽权的一个重要机会。
  载沣揽权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袁世凯,决心通过立宪来剥夺袁的权力。满族亲贵善耆和载泽也向载沣进言,说从前袁世凯畏惧的是慈禧太后,太后一死,在袁世凯心目中已无人可以钳制他了,内外军政方面都是袁的党羽所把持,如果此时不对袁世凯速作处置,那么,将来势力养成,削除更为不易,而且会给自己埋下祸根。于是载沣拟了一道将袁革职、拿交法部治罪的谕旨。当载沣征求张之洞的意见时,汉大臣张之洞则建议在“主少国疑”之时不要轻戮大臣。优柔寡断的载沣只好以袁“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为名,于1909年1月2日下令将其开缺,命回原籍“养疴”。
  载沣罢斥袁世凯,袁世凯党羽则以牙还牙,同样以立宪为借口,蛊惑人心,制造混乱,挟制朝廷,为袁世凯争权,要求重新起用袁世凯。他们大肆散布谣言,说袁世凯是由于首倡立宪获咎,罢斥袁是实行排汉,反对立宪,甚而对外国人说“此外交之大变化,而拳祸之再作也”。这样袁世凯的罢斥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升沉问题,而是关系到朝廷是否真心实行宪政的大问题了。
  袁世凯庞大的潜在势力及其散布的谣言终究不能使载沣放心,为预防不测,一方面,载沣于2月9日将袁的军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调任邮传部尚书,3月又借京察的机会令袁的心腹、民政部侍郎赵秉钧休致。另一方面,于3月6日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维新图治的宗旨,再次向天下宣示明白,并命各部院加紧筹划,认真办理。认为这样可以既削弱了袁世凯的势力,又粉碎了袁党的伎俩,稳定了人心和政局。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