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抗战时期的中苏外交

作者:杨耀健

字体: 【


  初期关系
  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抗战前的中苏关系微妙。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苏联旗帜鲜明地声援中国抗战。7月13日《真理报》发表文章,14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接见中国大使蒋廷黻,表示愿意援华,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对苏关系。8月21日,中苏两国代表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无疑是苏联对中国的重大道义支持。
  签约后,蒋介石派军委会参谋次长杨杰、中央执行委员张冲,以“实业考察团”名义赴莫斯科谈判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问题;1938年2月,又派孙科为特使赴苏,请求苏联援华。斯大林明确表态,“苏联愿始终相助”。2月7日,中苏签订《军事航空协定》。3月,苏联向中国提供第一笔长期贷款,用于购买苏联的武器装备。7月,苏联又第二次提供信用贷款。以上两笔贷款各为5000万美元。1939年6月13日,苏联人民对外贸易部长米高扬与孙科再次达成协议,签订了1.5亿贷款条约,一年后,苏联另外提供5000万美元。以上贷款,中国则以农矿产品作价偿还。1939年6月16日,中苏又签订了通商条约,发展两国的商务关系。
  苏联不仅从道义上、物资上支援中国抗战,还先后派遣军事顾问和志愿人员直接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据统计,1937年底至1939年夏,苏联派遣来华的军事顾问和专家达3365人。截至1939年底,苏联派出志愿空军飞行员计5个大队2000人和1000余架飞机。苏联志愿空军参加过保卫武汉、重庆、成都、兰州的空战,有200多位飞行员牺牲,其中包括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和战斗机大队长拉赫曼诺夫等军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为加强自身的战备,对华军援逐渐减少。德军入侵波兰,苏联因“东方战线”问题被国联开除,中国代表弃权。苏联外长为此诘问中国代表,中国向苏联作了解释,并保证“如国联此后有制裁苏联之行动,中国必尽力打消之,使不成立”。中苏双方依旧友好往来。1940年5月,国民政府改派邵力子为驻苏大使,加强对苏工作,当年冬天苏援增多。截至1941年,苏联援华军火与贷款数,是英美两国之和的4.5倍。毛泽东说:“抗日战争以来,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真正援助我们,只有苏联是用了大量空军和物资援助了我们。”连一贯亲美的宋美龄也公开承认:“中国抗战3年来得自苏联之物资援助,实较自英美方面获得之总和多至数倍之多。”
  《日苏中立条约》引发危机
  此后,中苏关系曾两度出现危机。
  第一次危机是1941年4月,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为避免与德国、日本同时作战,保障其远东地区的安全,与日本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
  《日苏中立条约》规定,缔约双方维持彼此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相互尊重对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当缔约一方遭第三国军事攻击时,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还附有一项《疆界宣言》,规定双方互相承认外蒙古和伪满洲国。这显然严重侵害了中国主权。
  4月15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奉命发表声明指出:苏日宣言“对中国绝对无效”,中国“决不能承认”。《中央日报》记者前往苏联驻华大使馆求见潘友新大使,潘友新托病不出。4月15日,中国驻苏大使邵力子拜访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莫洛托夫表示:“该约专为苏联保持和平,与中国无涉,谈判时亦未提及中国,不影响中国抗战。”19日,潘友新大使也向蒋介石说明:“日苏中立条约中,没有涉及任何中国问题.苏联对中国的政策与态度始终一贯,毫无改变。”18日,王宠惠外长向参政会留渝委员报告外交情况时,也证实了苏联援华的“西北运输现亦照常维持”,没有中断。
  于是,中国当局决定不恶化同苏联的关系,将两国关系维持在现有水平上,继续争取苏联对中国的援助。5月5日,根据中国的建议,苏联恢复了中断多时的连接重庆的阿拉木图至莫斯科段航空运输线。5月8日,孔祥熙与苏联大使潘友新就有关中苏物资交换问题进行谈判。外电评论:“此项谈判,紧接苏日中立协定之成立而进行,尤有意味,盖可使一般人相信苏日中立协定,并不影响苏联之援助中国。”
  新疆问题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4年年底以前,中苏矛盾主要围绕所谓“新疆问题”而展开。
  抗战爆发以后,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都是通过新疆进行的。当时新疆处于军阀盛世才的控制之下,通过对盛世才的援助和控制,苏联获得了当地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控制权。正如苏联外交官阿·列道夫斯基所回忆的:“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年代,苏联大量的食品绝大多数来自新疆。”
  为保持这种局面,苏联在新疆一直驻有军事机构。但是,1942年7月7日,一向标榜亲苏、联共、反帝的盛世才,眼看苏军在对德作战中形势不利,突然向蒋介石表示归顺,并于9月17日逮捕了在新疆协助工作的100多名中共干部。蒋介石立即派军队入新疆支持盛世才,并派宋美龄等人去迪化(乌鲁木齐),称中央已派兵进驻西安、玉门,牵制在哈密的苏军,另将委派外交特派员赴新,将外交权收归中央,要求盛世才“肃清”在新疆的中共人员并通知苏军退出新疆。
  7月16日,蒋介石召见苏联大使潘友新,通告苏方今后凡有涉及新疆与苏方关系的事务,概由中国中央政府负责。10月24日,邵力子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会谈,莫洛托夫表示:“在我国自斯大林与我以及所有参加政治生活之每一人,无不主张中苏两国之亲善。……中苏两国在历史上政治上之关系,须为良好。”同年12月11日,苏联大使潘友新向蒋介石递交了斯大林的信函。斯大林在信中指出,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在过去的艰苦环境中处处都有表现,他相信这种友谊在今后定能继续巩固发展,在战后能奠定两国人民合作的基础,树立全世界永久之和平。他相信新疆问题不致影响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蒋介石探明苏联态度后,便想乘机取得对新疆的控制权。为此,他于1943年4月迫使苏军撤出哈密,同年6月派军队进驻哈密。而盛世才则秘密杀害了中共在新疆的领导干部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人。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盛世才“转向”是“国民政府自成立以来最大之成功”。
  国民党的反苏反共行径,遭到中共的严厉批驳,引起盟国的普遍关注。苏联政府通过驻华大使馆向蒋介石表示对国共关系的严重关切,苏联报刊也在几年来第一次发表了抨击国民党的文章。
  1944年3月,新疆哈萨克中少数分离主义分子胁迫部分居民逃往外蒙古,中国方面派兵追赶,遭到外蒙军队和飞机的袭击,中苏关系再度紧张。苏方宣称这是因为中国军队已进入外蒙境内,而中国方面却予以否认,并说明苏联飞机已越境袭击了承化和赤台。蒋介石向美国通报这件事,一再说这不是一件地方性的偶发事件,希望罗斯福予以注意。
  8月11日,反复无常的盛世才又在新疆逮捕国民党员200余人,致电蒋介石要求将他们撤换,并给斯大林打电报表示要“悔过自新”。蒋介石闻讯立即下令撤消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调盛世才为农林部长,任命吴忠信为新疆省主席,同时指示吴忠信和驻苏大使馆参事刘泽荣向苏方表示友好。
  然而中苏关系并未因此而改善。同年11月12日,在苏联的支持下,伊犁成立了“东土耳其斯坦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与国民政府脱离了关系。“临时政府”主席伊力汗吐拉否认新疆是中国的一个省,称“东土耳其斯坦”是其祖国。他的错误说法遭到临时政府内的阿合买提江·卡斯米、阿布杜克里木·阿巴索夫等人的批评和反对。阿合买提江指出,新疆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是新疆人民的祖国。阿巴索夫向人民和广大知识分子宣传中国共产党,赞颂中共的主张,认为新疆人民的斗争是中共领导的人民事业的一部分,要求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他们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逐渐成为临时政府的领导核心。苏联驻新疆的主要外交官也认为伊犁政府宣布独立并不妥当,可是也有人表面不置可否,内心却另有主张。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