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一对钻石婚夫妇的传奇之恋

作者:曹庞沛

字体: 【


  1945年仲秋,昆明火车站,人潮涌动,一个手捧鲜花、气宇不凡的姑娘在焦急地等待着。“呜——”一声轰鸣,一列满载着中印缅战场英雄的火车缓缓驶入站台。不一会儿,一个身穿美式军服、肩佩中校军衔的英俊男子从车上下来,四处搜寻张望。片刻,一对年青的情侣蓦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恍若分别了百年。接着,男子在女子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My Darling(亲爱的):我回来了”,并在怀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十分精致豪华的小盒,打开后从中取下一枚产自血火战场缅甸的红宝石戒指,温柔地套在了那个女子的手指上。
  这一幕今天在美国好莱坞二战题材电影中才能看见的浪漫经典情节,却是现在同为87岁高龄的曹越华与王德懿两位老人60年前发生的真实故事和亲身经历。其情缘缠缠绵绵、悱悱恻恻掠过世纪。
  爱种萌生
  曹越华,1918年9月18日出生在川东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因为当晚(农历八月十五日)正是一轮中秋皓月高挂,月亮特别圆,月色特别亮,故乳名月华。或许是上苍赋予了某种象征的意义——非常精巧如圆滚动着一个循环两次的数字——9与18,使人重复记忆。想不到果真13年后这少年的生日契合着国民一个悲伤的日子——九一八事变,于是他愤然把名字中的“月”改为“越”,希望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以雪国耻。
  王德懿,和曹越华同庚,其祖辈的声望冠名了20世纪中国西部唯一租界地的王家沱。这位出生于巴渝一个五代同堂、豪门望族的大小姐,从小在自己家园的门前,看惯了一脸凶相、蛮横无理的日本浪人,深恶痛绝。父亲也独具重视教育的慧眼,让子女全部上学读书,最后都考上了名牌大学。王德懿11岁就开始在有张闻天、肖楚女任教的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上学。高中毕业后,她顺利考上了江南最高学府——上海交通大学,成为当时来自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女生。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她先后与东三省的流亡学生同窗于重庆大学,又和内迁的中央政治大学的学生同桌南泉,再心仪求学征程中的“北斗”——铁道管理专业,在唐山交大完成了最后的学业,茅以升院长亲笔题赠“业精于勤”相勉。
  当年,抗战的昆明,既是二战中印缅战区前线盟军的大本营,也是中国抗战的后方大本营。特别是中国最著名的一流学府北大、清华、南开决定三校合一为西南联大内迁昆明后,学者云集,群贤毕至,形成了中国西南大后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造就了战时昆明的辉煌,耀眼全球。被历史学家称为“当时世界上一所最好的没有任何围栏的时代大学”。
  1943年初,曹越华作为复旦大学应届毕业生经校长吴南轩举荐,被国民政府军委会外事局征招,来到了昆明,在设于东郊干海子地区的炮校担任美国盟军翻译。一批又一批中国的驻滇炮兵部队送来轮训,掌握美国援华的75毫米山炮等军事武器和作战技术。该校以每3个月为一期.曹越华在此历时5期,共一年半的光阴。使他意想不到的是:这段战争的风云竟确立了以后他人生婚姻天象的定势。
  这一时期的王德懿,早已结束了自己历经5年、往来长江上下、独闯贵州的流亡学生生活,于1941年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分配在陪都时期的交通部(市中区曾家岩周公馆附近)。第二年,王德懿的母亲患急性阑尾炎,因处置不当而病逝。带着家丧与亲情,更是出于在攻读西南联大的妹妹王德芬的邀请,她辞去了工作,来到了昆明,入住于妹妹和同学们在金鸡巷租赁的一套平房里。在那血和火的年代,王德懿经常出入于妹妹她们大学生组织的各种交往活动.如报告会、座谈会、联谊会、交际舞会,研讨抗战的形势、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一天,王德懿参加了一个聚会,有浙江大学学生周家骝(我国著名桥牌理论家),西南联大学生徐再享、徐敦睦与自己同为上海交大校友的沈栋臣,以及妹妹王德芬的好友,复旦大学的程君孔、曹越华等20余人。在众多激情侃谈交织的目光中,有一泓清澈见底的“秋波”掀搅起两个年轻人的心。不一会儿,优美的音乐响起,婀娜的舞步转动,曹越华鼓足勇气、面红耳赤地走到王德懿的面前:“小……姐,请你跳……跳一个舞好吗”?就这样一见钟情,他们的恋爱开始了。
  今天王德懿说:“我当时见到他第一眼的印象就是老实、俊俏,有一种纯朴中孕藏的才华”。而曹越华说:“我当时见到她第一眼的印象就是大方、漂亮,有一种脱俗于大家闺秀新女性的气质”。王德懿怎么都没想到竟然在这次聚会中,寻觅到自己会痴心厮守60年的如意郎君。
  爱芽滋长
  战争是残酷的,爱情却是浪漫的。这是曹越华和王德懿在花季年华面临烽火岁月那“枪炮与玫瑰”两大主题的一种感受,也是所处时代物质生活的现实同精神生活的追求之写照。
  那时的情景是,一方面,昆明惨遭日寇飞机野蛮的狂轰滥炸。春城一派凋敝,社会频乱,时局动荡,人世不安。在老百姓的“市井”生活中,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贫困、饥饿、疾病主导了这陷于深重灾难“彩云之南”的悲伤色调。广大民众的实际收入越来越少,浮标开支越来越高,但真正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几年前的二十分之一,而且每况愈下。以王德懿的妹妹王德芬读书的西南联大为例,学生穿的只是两套黄布制服,住的就是新宿舍也为土墙泥地稻草顶。一屋40人,排满了双层床,一切生活靠救济金、贷金维持。在饮食上,因节约,学生们自办膳团,轮流采买,伙食费与贷金相等。全校师生一日两餐(早餐由自己解决),市场上卖的糙米有相当多的沙子、稗子,经常是白饭伴辣椒,没有青菜,有时喝点菠菜豆腐汤就很高兴,更不用说吃肉了。那时为补贴开支,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挂牌刻章,朱自清熬夜写稿,沈从文以步当车,吴晗割爱卖书,梅贻琦夫人卖糕,李晨岚卖画,董作宾卖字等等,均是常事。以至几十年后著名学者林语堂到此参观发出过一句感慨:“西南联大物质生活不得了,极其艰苦;但精神生活却是了不得。”
  另一方面,当时昆明有一条晓东街,可以喻为是战前东方大都会——大上海的“大世界”,与陪都的重庆都邮街齐名。由于大量的援华美军以及物资的涌入,使这条街“全副武装”成了西式街。两旁的商店、街摊货源丰富,大多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其中不乏美国兵每月领取的“给养”在此转卖,个别还是美军招待所服务员拿出来的“处理品”。男用的消费品主要有“骆驼”(骆驼牌)香烟、“警报”酒;女用的消费品主要有“强烈打击”(旁氏)雪花膏,Maxfactor(密斯弗托)化妆品,最时髦的当数美国肉色长统玻璃丝袜,质地透明,虽是超薄型,却十分耐穿,套在脚腿上,显露裙衩处,尽显女性之艳美,东、西方习俗的亮点同收眼底。还有大家共用的日常生活用品:高露洁牙膏、Rolex(力士)香皂等。男人流行的时装是深色的长衫,女人靓丽的服饰是各种花色的旗袍,稍有讲究的就在下摆镶上花边。这些,深受当年情侣们的青睐与追捧。
  闲暇时,曹越华常来金鸡巷约会王德懿,二人穿过金碧路上的金马牌坊和碧鸡牌坊,去晓东街“赶场”游玩。他们有时还相邀复旦大学校友程君礼(当年巫家坝飞机场美军招待所的中校主任)和他的女友王德芬(王德懿的妹妹),及西南联大学生杨郁文、杨小捷姐妹(杨森的两个女儿,后居美国),谢邦敏(后为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谢邦杰(后居美国)兄弟等(均为重庆家乡人、原南开中学毕业生)双双对对一起去郊游。踏青螳螂川,沐浴“天下第一汤”安宁温泉的龙气玉液;登高五华山,静听圆通寺的暮鼓晨钟;近登大观楼,眺望五百里滇池;逛文明街,领略“三市”(即夜市、春节儿童玩具集市、书市)所体现出的老昆明精华和古风民俗;享受青春激情岁月中难得的一点偷闲愉快。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