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中国远征军“国殇墓园”记

作者:彰无忌

字体: 【


  2005年12月1日,河北省政协主席赵金铎率驻冀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在应邀赴云南省考察期间,来到位于中缅边境的极边第一城——腾冲,慕名瞻仰了当地的“国殇墓园”。望着60多年前中国远征军为国捐躯的近万名抗日英烈的墓碑,仍按着战斗序列,军、师、团、营、连、排、班的编制,队列整齐地矗立在边关来凤山,那久逝的硝烟和呐喊,仿佛又在眼前飘过,又在耳边震响。山风吹来,松涛低吟,如同屈子诵起那不朽的千古名篇——《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一团炽烈的爱国情在人们胸间充盈,一股悲壮的英雄气从人们心底升腾。
  国殇,指为国牺牲的人。“国殇墓园”建于1944年冬,次年7月7日落成。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被中宣部批准建抗战纪念馆,被云南省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虽经60年历史与政治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保持了落成典礼时的原貌,这在当代中国是十分鲜见的。小山顶屹立着蒋介石题写的“民族英雄”纪念塔,造型像一把出鞘的长剑,笔直锋利,直指蓝天。墓前是双檐飞角的殿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书写“忠烈祠”匾额。祠内依次悬蒋介石、何应钦、卫立煌等人的挽联。忠烈祠两旁,建有抗战图片和实物展厅。展厅内详细记述了中国远征军二出国门、激战缅北、兵溃野人山、不屈的中印公路、驼峰航线、解放滇西等感人事迹。金铎主席看后感慨地说:“这是不能忘记的光辉历史!”
  
  古老瑰丽的边城——腾冲
  
  展厅第一部分,概括地介绍古域腾冲。1441年明朝正统六年,侍郎杨宁、侯进奉旨,率1.5万名将士南征戍边,按军备的需要和中原文化的样式,耗时3年,用巨石筑起厚1丈8尺、高2丈5尺、长7里3分的城墙。腾冲为南方丝绸古道的交通要冲,门户开放,商旅繁荣,文化发达,百姓富裕。展厅内有一张1944年攻城前美军飞行员为腾冲留下的珍贵的航拍“遗照”,城内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粉墙青瓦,古朴典雅。部有道署、厅署、文庙、书院、神庙等公共建筑,仅牌坊就有36座。腾冲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东方医院院长张德辉,系日本长崎医专毕业;有一所电影院,两所印刷厂,一所天主教堂;时《新腾冲》杂志,为本地人在北京出版。城内还有专办理商务的英国领事馆。史书记载,腾冲城外驿道北起四川成都,穿越澜沧江、怒江出境到缅甸,经印度直达伊朗,冠以西南“丝绸之路”之美称。最繁忙时,有近万马匹在其间流动。据缅甸英国商务官1826年统计,当年进出口额达100万英镑,仅棉花每年入腾量达635万公斤。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滇省聘用英国在人腾冲建关。到1939年,各种行业店铺达1296家。毗邻缅甸盛产宝石,以坯料入腾,加工成品销售出口达30多个国家,进出口货物总值达560多万海关两,成为中国抗日大后方的物资储备供应基地。
  
  一条维系抗战的命脉
  
  在展厅第二部分,挂有一张中华民国地图。图上有4道黑箭,一为从英占香港至武汉,二为从越南海防至四川,三为从苏联阿拉木图至兰州,四为从缅甸仰光至重庆,称之为中国抗日战争4条大动脉。图标写着“不屈的封锁”,意即不屈服于日本的封锁。
  1940年4月14日,在日本御前会议上,政军两界认为对中国已陷入长期的“熬”战,必须改变战前制定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策略,重新制定“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在政治上扶持忠实执行“广田三原则”,即与日本友好、承认“满洲政府”和反对中共的汪精卫傀儡政权;在经济上则想方设法切断向中国输送物资的途径,即“4条大动脉”。
  先看其一。海防是越南北方天然良港,是中国接受外援及外贸出口重要通道。从海防到南宁通有铁路,广西被日军占领后,海防的物资还可经公路和小铁路运往云南。1940年5月10日德军侵入法国,6月16日法国投降,成立了依附于德国的贝当政府。6月18日日本政府向法国驻日大使安里提出,不得经过越南向中国运送武器弹药和燃油、钢铁等物资。日军有权组成监视团,到越南的北部港口和通向中国边境的公路、铁路终点实地视察。驻越南的法国总督卡道尔将军被迫听命于贝当政府,同意日本政府的蛮横要求。日军第五师团武力侵入越南,随后监视团将海防港未运走的中国战备物资查封,将属于中国的上万吨钢、铁、铜等装船运往日本;并将云南与越南交界处的老街铁路桥炸毁,将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至同登、北仑河口东兴至芒街等处通向越南的公路全部挖毁,堵住了中越之间的一切通道。
  再看其二。在封锁越南的同时,日本外务省亦向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强硬地提出,必须绝对禁止经香港、缅甸向中国运送军事物资。英国不予理睬,并于1940年10月18日恢复缅甸铁路至中国云南的交通。日本人大怒,发誓一定要拿下香港。1941年12月8日,日军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海、陆、空军并进,以重兵猛攻香港。英军及临时组建的义勇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使来犯日军久攻不下。直到12月25日,香港总督杨格得知英军在马来亚、新加坡受到沉重打击,天津、上海的英租界全部沦陷,在军火所剩无几,援军无望的情况下,不得已于九龙南端的派尼休拉旅馆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由此,日军占领香港,通往武汉的“大动脉”被掐断。
  第三条“大动脉”地处荒凉的西北边陲,距大后方“陪都”重庆和国内各主要御敌战场均关山阻隔,十分遥远;且苏联正在进行惨烈的卫国战争,从阿拉木图到兰州的受援状况,可想而知。
  这样,坚持抗战的大后方,就只有从缅甸到重庆这一条“大动脉”了。这是一条维系中国抗战,可以输血、供氧,使中国得以喘息、恢复体力、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命脉!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展版四角微型麦克风响起庄重的歌声——《远征军军歌》。
  枪,在我们肩上。
  血,在我们胸膛。
  我们青年远征军,
  到缅甸去,走上国际战场。
  1942年2月3日,英缅军司令哈顿中将因抵御不了被马来半岛大胜而冲晕头脑的凶焰万丈的侵缅日军的强攻,于缅甸腊戍急见蒋介石,请求速速派军入缅。蒋介石知道日军入缅目的是切断由20万中国民工修筑的主要用于向国内输入战备物资的滇缅公路,决定出兵缅甸抗日、援英、救中国。重庆中央委员会立即命杜聿明将军率第五军、甘丽初将军率第六军、张轸将军率第六十六军入缅参战。为补充兵源,蒋介石发表讲演动员青年学生救国于当今,到前线去,参加青年远征军,尽保土之责。不到半个月,全国集中近10万学生兵,浩浩荡荡地沿着滇缅公路烟尘相接地开进缅甸。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强悍的日军占领了缅甸第三大港口城市毛淡棉,将英军第一师和1个坦克营团团围困于仁安羌。1942年4月14日,英军司令会见中国远征军代表侯滕,请求援助。杜聿明命新编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驰援。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多谋善战,亲往前线指挥。团长刘放吾向孙立人报告:“敌人兵力是我们的十倍,怎么打?”孙深思道:“《孙子兵法》有这样一段专门讲战势的话,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眼下英军被围,却有7000余人,我们虚张声势,调动敌人。引着英军往外冲,内外夹击。”
  19日拂晓,我军发起进攻,很快将日军一线阵地占领,而后集中火力佯攻东南角。日军认为中国军队主力在东南方,急调部队支援。当敌军调动之际,早已埋伏好的我军近百名勇士乘虚而入,插进敌阵,与英军会合。英军见增援部队杀入敌阵,认为日军已经瓦解,士气大增,个个变成猛虎,坦克营带头外冲。此时四周响起嘹亮的冲锋号声,远征军从两个方向实施突破。激战10余小时,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彻底被击溃,丢下了1200具尸体,败出阵地。下午5时,我军全部克复仁安羌,近千将士伤亡过半,将被困英军第一师的步兵、骑兵、炮兵7000余人及500余名美国传教士和记者解救出险。当疲惫而又兴奋的英军和美国人看到中国军队为救他们如此英勇时,感激地翘起大拇指高喊:“Long live China!”(中国万岁)。
  

[2]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