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红军长征中的几次重大转折

作者:王 谦

字体: 【


  
  四渡赤水,毛泽东平生的得意之作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正确战略方针指挥下,红军一改过去被动挨打的局面,采取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抢渡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当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到达遵义地区时,蒋介石判断红军的行动有3种可能,一是向东回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二是北进入川与四方面军会合;三是去金沙江西进。因此,蒋介石估计第三种可能不大,因为这条路线是太平天国石达开走过的绝路。但蒋介石还是在这3种可能的地方都作了布防。遵义会议后,中央确定向四川进军,此时中央红军只有15个团3万余人了,而且没有任何大炮,只有一些破旧的迫击炮、两门山炮,更甚的是没有后方根据地作依托。面临蒋介石150多个团几十万重兵的重围,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红军当时处在乌江和长江两江之间,回旋余地有限,而且在敌人重兵的包围之下,形势相当不利。根据红四方面军提供的情报,四川境内军阀之间矛盾尖锐,红四方面军已在川北建立了大块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入川,可以得到红四方面军的配合,利用军阀矛盾,求得更大的发展。因此决定:渡赤水,过长江,北上四川。随后红军便按照部署行动,打响了赫赫有名的四渡赤水之战。
  1月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向赤水、土城及其附近地区开进,准备渡过赤水。此时的红军已不是3个月前的红军了,他们扔掉了笨重的坛坛罐罐,精简了机关,充实了战斗连队,可谓“轻装上阵”。蒋介石得知红军的去向后,急忙调来了川军的40多个团来封锁长江,到24日至26日红军占领土城、习水等地时,川军的6个旅也先后到达了土城、习水、赤水等地,阻击红军北进。鉴于情况发生变化,红军便给敌人打击后挥师向西,以凌厉的攻势,冲破了敌人的阻拦,在贵州的土城附近渡过了赤水河,这即一渡赤水。红军渡过赤水后,进入川南,准备北渡长江。蒋介石见红军奔向川南,便急忙调整兵力,再次部署对中央红军的“追剿”。为了迅速脱离当前之敌,在运动中调动敌人,消灭敌人,并得到短暂的休息时间,红军部队又一头扎向川滇边的扎西。几天后,国民党军便纷纷向扎西逼来。见敌人向扎西逼来,红军则来了个出敌意料之外的行动,乘贵州境内敌人空虚之际,突然从扎西调头东进,于2月中旬在太平渡、二郎滩渡口第二次渡过赤水河,重新进入贵州境内。这样就把敌人远远地抛在长江两岸了。
  红军进入贵州境内,迅速占领了桐梓,而贵州军阀王家烈则把他的部队撤退到遵义附近的娄山关凭险扼守,他本人也亲自赶到遵义“督剿”,企图阻止红军夺取遵义。敌吴奇伟部也从贵阳驰援王家烈。娄山关雄跨娄山山脉最高峰,是桐梓通往遵义的必经关口,关侧群峰如剑,高耸入云,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把守娄山关的是敌王家烈的一个师,在我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守敌狼狈逃窜,红军则乘胜追击,再次占领遵义。这次战斗,共歼灭王家烈的两个师,王家烈本人从遵义仓皇逃跑时,只带了几个随从。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仗。蒋介石在打了败仗后,又迅速调整部署,指挥多路军队向遵义、鸭溪一带合围。红军立即跳出敌军的合围,再次转兵西进,于3月16日至17日在茅台附近三渡赤水河,重入川南。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动重兵回头围堵,红军突然又挥师东进,折返贵州,于3月21日晚至22日,在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一带四渡赤水河。随即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蒋介石此时正在贵阳督战,未料到红军兵临城下,慌忙将云南部队调来助战。毛泽东事先说过:“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滇军一被调出,红军立即大踏步奔袭云南,先锋直逼昆明。这时,昆明防守力量空虚,云南当局急忙调集兵力固守昆明,削弱了金沙江的防务。红军突然又掉头向北,以急行军速度,于5月9日全部渡过谷深水急的金沙江。
  中央红军一过金沙江,就摆脱了数十万敌军追堵拦截的圈子,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是在改换了新的中央军事领导后取得的,重新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粉碎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阴谋
  
  在红军长征途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党中央与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和反党活动的斗争,是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逐步展开的。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这两大主力红军在懋功会师,使集结在这个地区的红军兵力达到10多万人。两支主力的会师,大大增强了革命的力量,长征形势对红军十分有利。然而就在此时,出现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使本来令人鼓舞的前景又蒙上了令人担忧的阴影。张国焘分裂红军在1935年4月便有表现,时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的张国焘自恃掌握的兵力多,野心膨胀,置党中央电令而不顾,擅自放弃川陕根据地,率四方面军渡过涪江,到达理番,拟西征或南下。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鉴于这两支主力红军都处于战略转移途中,均无后方根据地依托,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地理、民族、敌情等情况后联名致电四方面军,认为今后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陕甘川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但张国焘此时情绪悲观,估计长征是已经失败,认为红军应在川西和西康地区或甘肃北部之甘凉肃一带,首先求得与国民党军的休战。基于对形势的这种右倾机会主义的估计,他在1935年6月17日给党中央的复电中,提出红军经阿坝草地西进北上,占领青海、新疆,如果遇到困难,就暂时向西南进攻。
  为了说服张国焘放弃这一错误主张,毛泽东和张闻天等又两次联名致电张国焘,系统阐明党中央战略方针的正确,批评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6月26日,在懋功两河口镇,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一致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张国焘虽然在两河口会议上勉强同意了党中央的战略方针,但会后又搞阴谋活动,破坏一、四方面军的团结。7月中旬,他借口“组织问题”没有解决,拒不执行两河口会议决议和中央军委制定的松潘战役计划。为了争取张国焘本人,团结红四方面军,党中央决定组织上进行充实调整。芦花会议决定,红军总政委一职由张国焘担任。张国焘这才勉强率领四方面军北上向毛儿盖地区集中。可是到了毛儿盖以后,张国焘又进行一系列反对中央、破坏团结的活动。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对张国焘“西进”、“南下”的错误战略方针、枪指挥党的军阀主义倾向、破坏两个方面军团结的行为进行了坚决回击。
  8月3日,红军总部在《夏洮战役计划》中,将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北上,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第1、3军(当时红一方面军的第一、三、五、九军团已改称红1、3、5、32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第4军、30军组成,中共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左路军由红四方面军的第9军、31军、33军和红一方面军的5军、32军组成,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和总参谋长刘伯承随左路军行动。沙窝会议后,张国焘玩弄两面派手法,继续同中央“北上”计划相对抗,当主要由四方面军组成的左路军行至葛曲河时,张国焘以河水上涨、无法渡河为借口,命令部队停止行动,还重提他原来向西南推进的主张。鉴于张国焘一意孤行,在8月20日毛儿盖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驳斥了张国焘企图使红军西渡黄河,深入青海、宁夏、新疆僻地的荒谬主张,号召红四方面军要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作斗争,坚持北上方针。
  

[1]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