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孔祥熙的募捐活动

作者:安淑萍

字体: 【


  
  提起孔祥熙,人们大都认为他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理财家”、“赚钱博士”,是国民党的高官,且政声不雅。然而许多人也许忽略了他善于募捐这一特长。孔一生为他所创办的铭贤学校募捐次数虽然不多,但主要的3次均获成功,其中影响很大的有两次。他所主持的募捐会,是很令人开心的场面。讲演时他慷慨陈词、旁征博引,博得阵阵笑声。劝募时,他笑容可掬、彬彬有礼。他的劝募方法,别具一格。
  
  求学和办学
  
  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山西太谷人。1901年留学美国,先在欧柏林大学学习化学,后转学政治、经济学,获文科学士学位。1906年入耶鲁大学,进修一年矿物学。1907年回国,在家乡创办铭贤学堂,同时经营裕华银行。辛亥革命后任阎锡山督军府参议。1924年任广东政府财政厅厅长。1925年孙中山病危时,是《总理遗嘱》签字人之一。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次年任南京政府工商部部长。1933年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1938年任行政院长,8月随国民政府迁重庆。1944年后逐渐失势,其所任各职先后被免去。1947年底去美国做了寓公。
  1907年秋孔祥熙回国前,欧柏林大学“中华团“的校友在欢送孔的同时,提议为纪念在中国义和团运动中遇害的传教士校友,发起一次募捐运动,将捐款委托孔在中国建一纪念碑。这个建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大家自动捐款,并向其他同学劝募。孔正为自己回国后的前途考虑,所以向校友们解释说,建纪念碑是“死”的纪念方法,不如用这笔钱办一所学校,既可传播福音,又可培育人才,是一个影响更大、更好的纪念形式。他的提议得到大家的拥护。有人建议可以向其他学校和其他城市开展募捐,还有人建议在学校里设立一个团体,向全体学生劝募,每人每年捐一美元为基金,以其息金资助这个学校。后来这个建议被采纳,成立一个“铭贤社”,在校学生的捐款也维持多年。
  孔祥熙又在美国停留一段时间,奔走各地,为回国将要创办的学校募捐经费。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募捐。
  在孔祥熙携带“中华团”募捐的一笔钱回国时,欧柏林大学的老师们向他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他不做官、不经商,抛弃一切杂念,一心办教育。孔接受了,并立愿发誓,永不反悔。
  孔回国后,在太谷南关明道院创办“铭贤学堂”,校匾是请清代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题写的。最初他的确是信守誓言,先后拒绝清政府邮传部和湖南省的官位诱惑,一心办学。但不久就耐不住清苦的执教生涯,不甘一生与青灯顽童相伴,把当初的誓言抛到脑后。先是在办学的同时,经营祥记公司,后又开办裕华银行。1914年在日本与宋霭龄结婚,标志着他由办学、经商向做官的转移,彻底抛弃早年的誓言。
  孔祥熙有过在美募捐的经历,深知募捐的艰辛。有过经商的经历,深知钱的重要。因此,对于有人向他募捐,自有一套巧妙的应付办法。1919年天津南开中学创办人严修,偕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为创办南开大学,北上南下,东进西访,四处募捐。同年4月,严、张二人经石家庄赴太原,向阎锡山、孔祥熙劝募。阎锡山捐了5000元,而孔则“陪伴甚殷”。至于捐款吗,对不起,“尚付阙如”!
  
  在美国募捐
  
  铭贤学校创办后,仅靠美国欧柏林大学学生会的捐款,难以满足学校的发展。据孔祥熙得意门生、曾供职于中央银行的孟天桢所述:“除欧校岁助经常费外,其不足之数尚赖校长私人补助。”1921年,“因学生骤增,孔又募得基金约30万元。”至于怎样募捐,语焉不详。如若属实,这应该是他第二次募捐。可见成绩颇为可观。
  
  1925年铭贤学校经费支绌,孔曾多方设法筹款,还拜访颜惠庆,请求援助。后来还是想到了赴美募捐。翌年春,他绕道欧洲赴美,领受母校欧柏林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同时在美展开募捐,他不但向美国社会介绍铭贤学校,而且将当时的北伐战争与他的办学相结合,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并获得一笔巨款。对于孔具体是如何募捐,这笔巨款是多少,多年来有各种说法。有的说是50万美元,也有的说是100万,还有一种说法是150万。笔者认为可信度较高的是75万美元。这笔捐款的息金,每年可为铭贤提供3.5万美元的经费,它改变了学校的经费结构,削弱了校内的宗教气氛。
  在当时的募捐行业里,有所谓“四公开”和“四不公开”的说法,即有的募捐者对于募捐口号、募捐方法、募捐对象、获得捐款数额完全公开;有的则是“四不公开”;另一种是募捐口号公开,募捐方法不公开,募捐对象公开,得捐数额不公开。有人因种种原因,如军阀视教育为脔肉,劫教费为军饷,或其他政治原因,进行善意的不公开,社会也是理解和支持的。孔则不属于这3种,他的公开与否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而定,他会时而这样说,时而那样说,但得捐多少是永远不公开。
  研究孔祥熙多年的赵荣达在其所著《孔祥熙述评》中,评说这次募捐:“欧柏林大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对孔祥熙创办的铭贤的功劳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铭贤的经济困难,母校提交霍尔基金会进行专项研究。基金会成员一致赞成,从霍尔基金中拨给铭贤学校75万美元。让孔祥熙把这笔钱以铭贤学校的户头存入美国银行。这样,每年这笔存款的利息就足够铭贤常年办学经费了,由美国银行负责定期从美国寄来。”
  另有一种说法是,霍尔有一位姐姐在太谷传教多年,与孔相识,对孔在义和团期间的表现很满意。霍尔生前受其姐姐的影响,对中华文化十分热爱;去世前对家人说,愿将大部分财产,用来发展东方文化,但须纯粹靠教育机构,不借助教会为宜。孔通过这种关系在美募捐成功。此说是否可靠,还有待查实。
  孔祥熙得到这笔捐款,欣喜万分,他兴致勃勃地向老师们表示,回国后要把铭贤办成大学。但是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是在校园里为霍尔建立一尊塑像。
  大约是在抗战后,有一次孔祥熙对中央政治大学学生讲演:“今天我要同你们讲我是如何稳定金融的。”大家来了兴致,洗耳恭听。可他又变了口气:“我不能同你们讲,因为你们会把我的秘诀说出去。”看到学生们大失所望,孔就改口说:“好吧,那就是——开源节流。”此言一出,哄堂大笑,他自己也颇感不自在。
  
  小玩笑,大麻烦
  
  孔一生除长期但任铭贤校长外,还出任过几十所大、中学校的名誉校长、校董、董事长或名誉董事长等。这其中既有他向这些学校捐款,如曾对陶行知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多有支持和捐助;也有他为这些学校多次主持过大型募捐活动。因此他积累了丰富的募捐经验,他为铭贤募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采取借机行事的零敲碎打方式,如他借为蒋介石向国外购买军火机会,向英国、德国的商人“募捐”,获得现金、机器、设备等项。有时也采取正当手段公开向外国机构进行募捐,颇多收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平的燕京大学被日军封闭。一部分师生辗转来到四川,并在成都复校。代理校长梅贻宝为解决经费困难,发起“燕京大学千万基金募捐运动”,得到孔祥熙的支持。1944年初,募捐大会在重庆胜利大厦召开,孔主持“宴客揭幕”,四川的权贵、显要聚集一堂。孔即席发表募捐演说,声称自己身居国府要职,素不肯出面募捐。而且现在有一种习惯,今天你向他捐,明天他就会向你捐(全场立即大笑),实在应付不及。不过因为燕京是他的母校(孔早年曾入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就读,该校1919年与北京汇文大学合并,组成燕京大学),作为董事长,只此一募,下不为例,望诸君予以支持。接着,张群以四川省主席身份为募捐作“登高一呼,生效甚重”的劝募讲演。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