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国民党元老居正的共产党女儿和女婿

作者:沈建中

字体: 【


  
  李敖关于居正共产党员女儿和女婿的说法
  
  台湾的大名人李敖,兼具政论家、史学家和白话文作家于一身,他批判国民党,骂蒋介石。然而,他对国民党元老居正的子女们,却充满了同情之心。他和居正的次子居浩然是好朋友,居浩然去世后,李敖以他犀利的文笔写下了有关居浩然及居家的一系列文章,发表在他的《李敖千秋评论》丛书上。
  在这些文章中,李敖都提到了两个人,就是他所说的居正的共产党女儿和女婿。但居正有7个女儿、7个女婿,究竟哪一个女儿和女婿是共产党呢?他并不是很清楚。他的朋友王小痴(本名王翼樟,是台湾一位能写、能画、能编的奇才)有一文谈到居正第四个女儿居瀛玖和女婿张惊声嗣子张建国,内中提到“在张惊声和居瀛玖夫妇名下,尚有一个户籍上的‘儿子’——张建国”,据说这是“居正另一个女儿”所生,而“这个女儿和女婿,在抗战结束时期,被当司法院院长的自己的父亲、岳父,大义灭亲,判处了死刑”。“这个女儿身后遗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就交给居瀛玖去带养”,这个孩子就是张建国。
  王小痴文章里提到了居正将自己的女儿女婿判了死刑。但李敖却觉得不大可能,由于对留在大陆的居正女儿的情况不了解,他在分析居正家庭成员动向后推测道:
  居正共有子女十人。元配夏夫人生男居伯强,女居叔康、居季复;继配钟夫人生男居浩然、居伯齐、女居瀛初、居瀛玖、居叔乐(瀛棣)、居载春(叔和)、居叔宁。这些子女中,到台湾的只有居浩然、居瀛玖、居叔宁(还有侄儿居伯均),其他居伯强早在1942年死于西安;居伯齐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没到台湾的只是居叔康、居季复、居瀛初、居载春。这四位千金中,居瀛初随婿在美国,自不在被枪毙之列,但居浩然《先君行述》中只说“长姐叔康、二姐季复、六姐叔乐,沦陷大陆”。语气上并没先先君而死,所以被枪毙云云,是可疑的。居叔康的丈夫是朱干青,曾任最高法院书记官长、司法院会计长;居季复的丈夫是“王某”;居叔乐的丈夫是祁乐陶,曾任中央银行专员。似乎只有“王某”最可疑,也许他是共产党,但我很怀疑居正会如此“大义灭亲”。
  李敖查阅了居正夫人钟明志发表在台湾《传记文学》第17卷第3—5期的《我的回忆》,内有居浩然的注释,提到他的六姐居瀛棣和六姐夫祁式潜:
  瀛棣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去延安。在延安与原籍山西之祁式潜结婚,改名朱慎,参加新四军苏北支队(支队长陈毅,副支队长张云逸)抗日游击活动。抗战胜利后在上海邮政储汇局工作。大陆变色后情形不详。生子女四,次子交玖姐抚育成人,改名张建国。
  李敖从史学家的敏锐目光出发,认为居浩然这段话语焉不详,似有所隐讳。但他认为有一点是可以证实的,即居正的共产党女儿和女婿就是居瀛棣和祁式潜。居正的女婿中只有一个姓祁,那么,祁式潜必定就是祁乐陶。他进一步分析:
  祁乐陶后来既然是“中央银行专员”,居瀛棣后来既然“胜利后在上海邮政储汇局工作”,可见都是做过共产党以后的事。并且做过共产党尚有此种职位,自是国民党看居正的面子。他们夫妇在做共产党期间,或被国民党逮捕期间,才有“次子交玖姐抚育成人,改名张建国”的事。
  因此,李敖的结论是:抗战胜利以后,居瀛棣和她的丈夫已不是共产党的身份,在国民党逃到台湾时候他们不肯跟着去,而是“归队”了。
  
  居正的女儿与女婿
  早年参加学生运动
  
  李敖的这番推论,写于1987年11月。当时,台海两岸依然对峙如故,相关的资讯一般人是无从了解的,因此李敖的推论不完全与事实相符。应该说,居瀛棣和祁式潜这一对夫妇,是在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加入共产党的。
  
  居瀛棣是居正的第六个孩子,1916年生于日本东京,她也是居正生于东瀛的三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位。因为生于东瀛,所以,居正将这三个女儿分别取名为瀛初、瀛玖、瀛棣。居瀛棣小时候生活在母亲的故乡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杨行镇,由外婆抚育长大。乡居的生活,养成了她平民化的直率性格。后来,居正虽然做了国民政府的司法院长,她的这种平民化的性格也没有改变。在家中,她不许佣人称呼她及兄弟姐妹为小姐少爷,要直呼其名,家中有绫罗绸缎她不穿,却偏爱布衣布裤(顺便说一句,居正的打扮也很随便,平常也是一袭布衣)。
  1935年夏,居瀛棣考取了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文系住读。在金女大,居瀛棣结识了一个叫周曼如(后易名周南)的同学。周曼如是学运积极分子,“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共的外围组织)成员,后加入中共,受中共北方学委黄华、韩天石的派遣,来南京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居瀛棣受周曼如的影响很大,使原本喜看武侠小说的她,对现实的政治有了了解和认识。当时她的大弟居浩然就读于北平清华大学社会系,加入了清华学生救国会,曾起草了《清华大学全体学生敬告同胞书》,参加了北平学生“一二一六”大游行。这一切,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居瀛棣原先对政治无所谓的态度。
  当然,对居瀛棣影响最大的人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祁式潜。
  祁式潜别名祁乐陶,原籍山西寿阳,1915年出生在江苏扬州东圈门外“祁氏山林”,世家出身。父亲是晚清咸同间的大学士祁寯藻的孙子、光绪朝工部尚书祁世长的次子;母亲是道光年署理浙江巡抚卞士云的孙女、光绪年闽浙总督卞宝第的季女。然而,辛亥革命以后,家族逐渐败落,祁式潜这位世家子弟头上的光环也没有了。1927年,祁式潜与两个姐姐随母亲从出生地扬州迁居南京,在那里受到了时任国民政府新贵的姻亲李石曾冷遇。世态的炎凉及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少年的祁式潜对现实社会及国民党政权产生了反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三省及热河相继沦陷,这极大地激发了南京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1931年9月25日,在中共地下党员的推动下,南京学界成立了“首都学生抗日救国会”,中央大学学生痛殴了外交部长王正廷;与此同时,北平南下学生向国民党中央党部示威,怒打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学生中民族主义的情绪一步步地高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本已对国民党新贵产生反感的祁式潜思想上开始左倾,成为南京钟英中学的罢课学生代表。这是他第一次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就充分显示了他的宣传及组织才干。后来,他参加了由中共秘密党员王昆仑、孙晓村、曹孟君等人发起的南京读书会,利用每周六晚上或周日上午进行国内外时事分析,也学习马克思、列宁及斯大林的经典著作。以后,祁式潜考入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后转文学院政治系),很快成为金大的学运领袖。在《金陵大学史》(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中有关于祁式潜记载:
  金大中共党的活动被镇压后,金大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进步学生的运动一度转入低谷。……由于当时南京和金大的中共党组织均遭到破坏还没有恢复,金大学生的抗日活动缺乏直接有力的指导,而学校学生会又被学生中的CC派和复兴社分子把持。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学校里以祁式潜为首的一些进步学生乃行动起来,自觉地承担起在同学中作发动工作的艰巨任务。他们先是在学生中开展了“读书会”活动,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籍,扩大中共党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又以“救亡”相号召,积极在同学中从事抗日宣传和鼓动。通过一个时期工作,在祁式潜周围,逐步集结起一些活动骨干,如李庚、胡笃弘等,学生中的进步力量也日渐发展。
  1936年春,以祁式潜为首的一批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的学运骨干(包括李庚、胡笃弘、后文翰、薛葆鼎等)开始了筹组南京学生界救国会的进程。学运骨干们先后与在北平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负责人李昌)及在上海的全国学联(负责人段君毅)建立了联系。8月1日,学界救国会正式成立,祁式潜当!为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后来,作为学界救国会的主要负责人,又被推!为南京市各界救国会的执行委员。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