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百万日本侨俘葫芦岛大遣返

作者:于苏军

字体: 【


  
  目前在满日本人总数为135万人,他们基本都是从事文化教育、工商企业等方面事业的骨干。由于形势急转直下,他们负责的机构失去了功能,他们的活动也基本停止了。希望在贵军(指苏军)的帮助下,让他们恢复正常活动;由于治安状况不稳,在满日本人的家产都让满洲人给偷盗或抢掠了,他们缺乏粮食,生活处在极其贫困的状态。希望在贵军的帮助下,能够使社会治安、经济秩序,恢复到战前的良好状态。出于内地(指日本本土)粮食、物资都极度缺乏,经济、思想等方面状况的不良,按既定方针,所有在满人员,包括解除武装的军人,均应在苏军的庇护下,在满洲继续生活。在满生活习惯的日本人,可以放弃日本国籍。
  原来日本政府为了日后卷土重来,恢复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地位,让这些日侨充当地下先遣军,而采取了令人齿寒的弃民政策。
  美国人似乎察觉出了日本人的如此居心和用意,“他们既担心中共利用日侨打内战,又担心将来中国和日本两大民族,因由日侨联络而团结合作,影响和动摇美国在远东的地位,所以他们竭力反对日本人留居中国。”1945年9月5日,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求见联合国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将军,言称日本既已投降,请求联合国解除对日本的船舶封锁及海洋禁航。麦克阿瑟表示如果为了撤退侨民,可以解除对日本船只的封锁和禁航,日本可以对这些船只经过修理后加以使用。12月12日,美国作出了对中国日侨的决策。“如果不完全消除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就不能达到太平洋的真正和平”。“为了消除日本的影响力残留在中国的可能性,美国将就遣返日本人和非武装化问题,承担明确责任。”在这里美国明确了遣返滞华日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排除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同时明确地指出了要包括遣返民间日本人在内,“可见美国人是多么畏惧和厌恶日本人了”。
  至于苏联人,态度更加明朗,“我们决不允许,在我们邻界的国土上,生活着一群与我们有宿仇,而且像狼一样险恶的人。”前苏联红军退役将领柯罗达夫引用他们的统帅华西列夫斯基语录,说明当时苏联人对滞留中国东北日侨的态度。基于这个心理状态,苏军毫不犹豫拒绝了日本人在《朝枝实施报告》中提出的请求,甚至不惜违背《波茨坦公告》中的“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其家乡”的条款,将他们能够搜捕得到的计达59.4万日本关东军战俘,连同148名高级将领,全部押往苏联西伯利亚进行“劳动改造”。
  针对滞华日侨问题,美、苏两国的立场既已明确。中国国民政府很快作出回应,完全赞同美、苏两国关于遣返日侨的决议。当时的中国东北,经过日本侵略者14年的殖民统治和疯狂掠夺,再加上苏军近似搜刮一样的缴获,社会经济已经处于瘫痪状态。如若容允百余万日侨继续滞留在东北,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衣食住行、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都是一个不堪承受的沉重负担。所以国共两党就遣返日侨问题,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
  关于遣返东北日侨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1945年9月29日中美联合参谋长会议致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备忘录。这份文件中提到“满洲日人遣送计划”等方面问题。10月25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召开专门会议,就遣送日侨俘问题进行具体磋商,并且制定了《中国战区日本官兵与侨民遣送归国计划》,原则规定东北的日本侨民的遣送,当于关内地区日侨俘遣送完成之后再予进行。
  1946年1月5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再次举行会谈,遣返东北日侨问题正式提上中美双方的议事日程。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魏德迈将军,就遣送东北日侨的领导机构、遣送港口及预定时间等具体问题,提出一个基本框架。1月7日,在由中国国民党代表张群、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美国代表马歇尔组成的3人小组会议上,商定了有关遣返东北日侨的大政方针。决定从1946年4月起,开始全面遣返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侨俘。1月15日,中美双方在东京举行第三次会谈,明确了在遣送东北日侨问题上,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应该分担的责任。中国政府负责将日本侨民集中到港湾地区,直到登上回国的船只为止。美国政府负责调集日本船舶和美国海军部分船舶,以及具体航行路线。会谈结束后,美军司令部将遣返中国东北日侨规划书,于1月29日送达日本政府,并且提出一些具体的相关要求。
  
  日本政府尽管不同意东北日侨回国,却因战败国没有发言权,只得顺从战胜国的安排而迅速作出反应,将佐世保、博多、舞鹤三港辟为接待“引扬人”(遣返归国的日侨)的登陆码头,还成立了专门负责接待和管理“引扬人”的组织机构“援护局”。遣返东北日侨工作,由务虚到务实,终于进入了实质步骤。
  当时,中国东北计有大连、营口、葫芦岛3个港口。中美双方曾设想3个港口同时利用,这样遣返日侨的工作能够顺利一些,速度也快一些。然而,这个设想遭到苏军的反对。苏军以大连、营口为商港,不能参与带有政治色彩的国际活动为由予以拒绝。但是,为了遣返日侨工作顺利进行,苏联方面承诺,苏军管理区即旅顺、大连地区的27万日侨由苏军负责遣返。这样一来,因为苏军的拒绝,东北唯可利用的港口只有葫芦岛。又因葫芦岛港阔水深长年不冻,能够随时停泊巨型舰船,而且还有铁路直达码头,交通运输甚是便利。这样葫芦岛港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遣返百万日侨这个重大历史责任。
  1946年初,中(国民党、共产党)、美、苏三国四方就遣返东北日侨达成相关协议后,国民政府东北行辕立即行动起来。首先成立了由国民党军方领导的遣返日侨领导机构,随即制定了遣返方案。同时调集大量火车皮往沈阳、长春、鞍山等地集中,以备遣侨工作需用。遣返日侨领导机构拟名为“东北行辕日侨俘管理处”,后又更名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日侨俘管理处”。先是由长官部政治部主任余继忠兼任处长,半月后改为委任国民党军二○七师少将师长李修业为处长,刘佩伟、齐云阶、彭克复(3人均为少将)为副处长。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成立了以军调部东北3人小组成员李敏然(李立三)为处长的“东北民主联军遣送日人管理处”。美军则成立了遣返东北日侨联络处代表团,米特雷斯少校为团长。代表团下设观察组,分别驻在沈阳、哈尔滨、长春、锦州、葫芦岛等地,一面协助遣返,一面实地观察国共双方的工作情况。东北各地的“日本居留民会”改组为“日侨善后联络处”,直接配合中国政府的遣侨工作。
  日侨俘管理处有各级官佐200余人,又从党政军各界抽调300多人,全处计有工作人员500多人。管理处下设若干待遣站、检查站,分别驻在长春、抚顺、四平、鞍山等地。锦州设总检查站(又称中转站)。锦西设终点检查站(又称终点转运站)。具体负责接待转运日侨,以及安全检查等项事宜。
  管理处一经成立,即刻着手开展工作。首先对散居在东北各地的日侨人数和成分进行调查统计,同时对日侨关于遣返的心理状态也进行了解摸底。1945年8月9日(即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之前,日本人在中国东北(包括今内蒙古东部地区、河北省承德地区)总人数约为237.4万人,其中军人约70万人,侨民约167.4万人。8月15日(即日本投降)前后,趁机回国的日本关东军高级军官和伪满洲国日籍官员家属及富有的日本人,以及部分军人约有26万人;被苏军俘获并押往苏联的日本军人约有59.4万人。到葫芦岛大遣返前夕,滞留东北日侨总数约为151.4万人。其中分布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日侨俘约有90余万人,分布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里的日侨约有33万多人,分布在大连、旅顺等苏军管理区内的日侨约有27万多人。由于日俘几乎全部被苏军押往苏联,只剩下一小部分没有被苏军搜捕到的日军成了散兵游勇,以及军事后勤人员,还有部分伤病官兵,这部分人因为怕受害人指认出来,多换上便装东躲西藏了。所以中国军队进入东北以后,收拢到的日军战俘仅100—200名。为了说明中国是个战胜国,尽管没有抓到几个俘虏,还是成立了“日侨俘管理处”,实则只是个“日侨管理处”。这些日侨多是些商人、小贩、职员和部分科技人员。其中妇女约占70%,儿童约占20%,老人约占5%,余下者才是青壮年男人。
  

[1]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