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百万日本侨俘葫芦岛大遣返

作者:于苏军

字体: 【


  
  1946年5—11月,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约有105万日本侨俘,在中国政府的遣送下,从东北各地集中到葫芦岛,在这里登船启程迈出了他们归国还乡的第一步。由于葫芦岛见证了百万日侨遣返的全部过程,因而这一个举世瞩目的事件被称为“葫芦岛大遣返”。
  2007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时,特别提及葫芦岛遣返日侨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他说:“在这里,我还想提及一件事。中国东北的港口城市葫芦岛,曾是侵华日军运送石油的地方。就在几座残留的储油罐旁,矗立着一块石碑,记载着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在交通不便、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全力帮助105万日本侨民平安返回家园的历史一幕。去年6月,贵国前首相村山富市先生在参加葫芦岛大遣返纪念活动时说:‘葫芦岛大遣返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宽宏大量和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光复后的东北政局和日侨问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统治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也跟着垮了台。当时东北的政治格局基本划分为3个区域,即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国统区,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控制下的解放区,苏联军队占领下的苏管区。国统区包括沈阳、长春、营口、锦州等大中城市和辽宁、吉林两省的铁路沿线地区;解放区包括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省全境,吉林、辽宁两省的大部农村;苏管区除旅顺、大连两地外,其势力还延伸到营口地区。
  这时候,东北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如何安置日侨。尽管国共两党都在忙于争取东北,建立和巩固各自的政党政权地位,可是日侨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国共两党,还有已经插足中国事务的美苏两国面前。
  日侨问题由来已久,早在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就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中国东北移民。1936年8月25日,日本广田内阁正式宣布,把向中国东北移民作为日本的“七大国策”之一,提出了自1937年起,用20年时间,使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总数达到100万户、500万人的移民计划。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时,居留东北的日侨约在160万人以上,此外还有70多万日本关东军。日本移民多集中在工商业发达、条件优越的大中城市。在乡下有工矿企业的地方,或土质水利条件好的地方才有日本人。日本政府战后公布的数字表明,日本战败投降时,滞留在海外的侨民和军人(日本统称为海外邦人)总计达629万人。而在中国东北(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河北省承德地区)的日侨和日本军人就达到237.4万人,占海外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在东北是享有一切特权的头等公民。“八一五”光复后,日本人从高高的统治地位上跌落下来,成了等待处理的战败国侨俘。他们一改过去的高傲态度,遇见中国人立刻弯腰敬礼。伪满时期锦西县副县长山岸金三郎,“八一五”光复后的第二天,主动抱着竹扫帚上街扫马路。见到中国人不管男女,一律称呼“太君”。他们时刻都在担心,被他们欺压14年之久的中国人民,将会怎样报复他们,他们今后的日子将是怎样一种命运。
  8月15日以后的奉天(沈阳)站,每日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日本难民拥挤着。到了奉天又无处可去,只好拥向铁西区的工厂地带,住在四面透风的工棚里。工棚很大,成百上千的日本难民,不分男女老幼就那样席地而卧。他们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每天都在饥饿中煎熬。熬过一天算一天,不敢想象明天怎样去过。
  日本著名影视剧作家、曾自编自导自制纪实影片《葫芦岛大遣返——105万日本侨民遣返纪实》的国宏威雄,当时随着家人从新京(长春)逃到朝鲜,又从朝鲜回到新京(长春)。伪满时期,他们是个呼奴唤婢的富有人家。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只好住到难民营里。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年仅15岁的国宏威雄和大人一样,每天早晨都要到桥头上等待有人雇工,条件是雇主管一顿午饭,再给一天工钱。条件谈妥了,就跟去干活。时值隆冬,每家都需要烧炕取暖,雇主就让他去做煤球。冰凉的水,寒冷的风,手背冻出一道一道的血口子,疼得钻心。找活儿干的日本人越来越多,雇主却越来越少。后来竟到了给顿午饭吃、不计工钱的地步。
  乡下的日本侨民生活境况更加艰难。黑龙江省方正县伊汉通乡吉兴村,当时聚集着数万名日本开拓民。他们数十人拥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空屋里,没有门窗、没有取暖设备,被褥也没有,只有一堆烂草,日侨只好钻进草堆里睡觉取暖。苏军占领期间,拒绝为这些日侨提供食品接济,致使5000余名日侨死于饥饿和严寒。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军接管方正县以后,立即派人到吉兴村看望日侨。由于民主政权尚在初建,经济条件还很困难,一下子拿不出足够的粮食来接济日侨,就号召当地百姓协助民主政权救助日侨,向群众宣传这些日侨没有罪,他们同样是这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于是很多中国百姓纷纷来到日侨聚居点,将万余名奄奄一息的日本妇女和儿童接到自己的家中,使她们免去了死亡的威胁。
  
  8月20日,苏联红军进驻新京(长春)。根据日本外务省第716号训电,“现在还谈不到遣送驻外侨民,应尽可能采取使驻外侨民停留在现地”的指示方针,东北各地的日本人组成了“日本人居留民会”,要求日本人停留在现居住地,等待下一步的指示和安排。新京最大的百货商场三井百货店(现在的长春百货大楼),被临时辟作“满洲日本人居留民救济总会”。日本侨民每天都聚在这里,焦躁不安地打听什么时候能够回国,或者怎样安排他们生活的消息。然而,居留民会的职员也不知道明天将会怎样,也不知道谁在主宰着他们的命运。为了早日有个正当归宿,“日本人居留民总会”曾就撤退日本侨民的问题,与占领满洲的苏军进行了交涉。苏军负责人只答应向莫斯科请示,没作出任何关心日本侨民的表示。在苏联占领军这边没有得到结果,“日本人居留民总会”就设法与日本政府取得联系。他们派出一支由5人组成的“敢死队”,经由大连转赴朝鲜,跟先期回到日本,又从日本特意返回朝鲜的高崎达之助接头联络。高崎达之助曾任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社长,也是满洲“日本人居留民总会”负责人之一。高崎达之助很有责任感,回到日本专程拜会了日本政府要员,并且从日本带回了秘密信件。但是那封所谓的秘密信件却让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侨民大失所望,信上除了谈“停留现地,等待下一步指示”的老调之外,对日本侨民的具体去向未作任何肯定答复。其实这也难怪,因为战败已经被美军飞机炸成一片废墟的日本,自身尚且难保,哪还顾得上这些“闲事”。5个“敢死队”队员在路上病死两个,回到长春累死1个,结果白跑一趟。很多日侨眼看回国无望,且又无计维生,便纷纷采用集体自杀的办法了断自己。
  严寒的冬天来临了,饥饿和死亡时刻都在危胁着这些无家可归的日本难民。
  
  中、美、苏三国四方达成协议
  
  日本宣布投降后,在中国华北、华东、华南、香港、台湾等地,以及在东南亚诸国和在朝鲜的日侨,还有被缴械了的日军,很快都被日本政府设法接运回国。唯独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侨,日本政府迟迟没有明确反应。
  为什么这样呢?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对这个问题始终讳莫如深,这个问题也就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谜。直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有关人士在前苏联国家档案馆发现一批有关东北日侨的资料,这个困惑中日史学界多年的谜底才揭开。早在1945年8月15日之前,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决定了让“遗留中国民间的日本人定居在当地”的政策。8月19日,关东军司令官根据该项政策,制定出“为了帝国复兴,让更多的日本人留在中国大陆”的计划。同时,日本陆军大本营对苏作战参谋朝枝繁春大佐,作为大本营的特派军使飞到新京(长春),向关东军司令部详细传达了“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有关精神,又亲笔起草一份送给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关于关东军方面停战状况的实施报告》(简称《朝枝实施报告》)。报告中关于如何处置在满日侨和日军提出了如下要求:
  

[2]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