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山中宰相”李根源后传

作者:汤 雄

字体: 【


  
  其一:大兵一退民逃尽,炸弹朝昏不断投。救难扶伤今已矣,老夫挥泪别苏州。
  其二:蹒跚踏月出金门,走向狮山又阙村。队队敌机相伴送,人闻风鹤便惊魂。
  其三:湖上风来松有声,茫茫心事对孤檠。恼人犹有萑头鸟,一夜怪鸣到五更。
  其四:攘夷大义春秋著,吾辈儒生敢顾私。况有剽姚先我语,匈奴不灭何家为!
  当时,日军已侵占吴郡,离小王山仅15公里,一水可达。加之敌机空袭木渎镇,大火冲天。李根源为此十分焦急,这时,工兵总指挥马晋三驶车来到小王山。马晋三的父亲马程远先生是李根源当讲武堂总办时的学生,有师生之谊。晋三奉命炸毁通往南京的公路桥梁,以阻缓日军进犯的速度。他知道李根源和张仲仁还在小王山,特来接他们脱离危城。张仲仁因难民尚待疏散,坚决不走,李根源挥泪登上晋三的汽车,离阙茔村而去南京。
  
  爱徒朱德
  
  1938年,李根源从新疆回到故乡云南昆明,住在昆明市的远郊区安宁温泉养病,他在龙山之麓、螳螂江畔养花种草,但并非修身养性,而是始终在等待着有朝一日再为冯妇,披挂上阵,为国效力。
  1942年5月,云南归化寺的枪声,是日军从缅甸畹町进入中国后遇到中国军队顽强反抗的枪声,它使正在病中的李根源兴奋不已,特写诗赞道:“长吏闻风走,八方惊分窜。民魂复还来,归化寺一战。”与此同时,李根源收到了他的学生——正在华北和敌人厮拼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给他的一封信。朱德总司令的这封信,就像一针兴奋剂,把李根源坚决要求上前线杀寇的热情推到了顶点。为此,李根源第三次电呈重庆军政部,向蒋介石“请缨参战”。蒋介石终于拗不过他,只得同意他的请求,并任命李根源为“云贵监察使”,由他带队前往云缅前线督战。
  树有根,水有源。朱德的恩师是李根源。
  当时,李根源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家乡云南创办军事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自任监督(校长)。当时学校规定:只招收滇籍学员,为本省培养军事人才。四川青年朱德闻讯后,怀着满腔革命热情,长途跋涉,来到滇南的蒙自校部投考。可是,主考官见他是川籍青年,便不拟录取。朱德十分沮丧。这时,正好碰上李根源出来。李根源见状沉思良久,说:“他赶来投考,说明他是个有革命志气的青年,即使是四川人,也应给予录取,以遂其愿,坚其志。”就这样,由李根源亲自拍板,朱德进了云南讲武堂。
  在学校里,朱德屡受李根源的激励,与李根源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学校毕业后,朱德便从军习武,踏上了革命道路。
   朱德给他的那封信摘要如下:
  印泉吾师钧鉴:
   西安拜别,瞬经两载,犹记病榻之前谆谆训示,受益良多。三年来,德转战南北,坚持敌后,虽不敢自言有功,幸尚未辱钧命耳。后来倭寇占领越南,威胁滇中,西南局势紧急万分。德等已发动百团之兵力,大战于平汉、正太、同蒲、平绥、津浦铁路主要交通线上,赖军民一致,稍有战绩,正太铁路全部被破坏,井陉煤矿全被炸毁,寇之商业皆受重大打击。不但交通战取得胜利,经济战亦大有成功。且予敌进攻我大后方战略企图牵制不小。此等战绩,聊可告慰国人,也可告慰吾师也。越南为西太平洋之要地,若为敌占,印度形势自必日益严重,日美矛盾亦将更为尖锐。此次大战,不仅将及于北美洲、非洲,更及于全亚,战争绵长,已可决言。
  我国抗战处此环境,惟有全国团结一致,发动广大民众共同奋斗。德深信抗战建国的大业必能完成。吾师远处滇南,日寇威胁昆明当有制敌良策。德为防滇计,当请吾师发动帮助越南、缅甸、印度之广大民众起来抗战,吾师以为然否……
   爱徒朱德的这封来信,不但鼓舞了李根源的抗战斗志,而且成为了李根源抗日救国的座右铭。同时,从信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们师生之前曾相遇在西安,李根源曾在病榻前对学生有过一番鼓励与指导。
  
  关公再世
  
  1942年6月,集政治家、军事家、著作家于一身的李根源,身负“云贵监察使”的特殊使命,他神色严峻,美髯迎风飘拂,站在一辆敞篷吉普车上,率领七十一军杀向了云缅抗日前线保山。这时的李根源已结束了他那“山中宰相”的日子,变为一个浴血卫国的老将。前几年,郭沫若就李根源与张仲仁在苏州倡议建立“老子军”,不辞辛劳为抗日募款奔波,奋不顾身组织救死扶伤等后方工作,险遭日寇飞机轰炸的事迹写了一篇题为《轰炸中去来》的战地通讯报道,发表在上海《大公报》上,称赞李根源与张仲仁两老为当代的关云长。
  在5月4日、5日两天,日军飞机两批共108架突然袭击了保山县县城,枪炮齐下,还丢下了细菌弹,炸毁民房七八千间,炸死中国百姓无数,光因被细菌感染造成霍乱瘟疫死亡的就有几千人。面对惨状,李根源悲痛欲裂,当即挥笔疾书,上书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与委员长蒋介石,请求增援。同时,他又上书蒋介石与龙云两人,控告龙奎垣对保山人民犯下的惨绝人寰的罪行。
  
  在一路监察的途中,眼见滇缅公路警备司令、步兵第六旅旅长龙奎垣的部下趁乱把一车打家劫舍得来的黄金白银大烟土运往昆明,而后再运到贵阳、成都倒卖,一路上还干尽奸淫掳掠的恶事,李根源义愤填膺,当即下令将这些民族的败类就地正法,并公布于众。有力地匡正了军风军纪,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
  当十一集团军第七十一军三十六师在李云鹏师长的率领下,于惠通桥力杀顽敌,阻日寇于怒江西岸,使山河转危为安时,李根源又及时来到前线,受蒋介石之命,向英雄们颂发嘉奖令,抚慰众将士。接着,他又与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一起起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致滇西各土司代电》,动员各敌占区、未占区的土司们团结起来,一致抗战。此稿发往重庆,经蒋介石过目后再签发往各司官,使滇西敌占区各土司积极响应,迅速开展抗战活动,出现了不少游击队。
  同时,李根源还积极发动民间抗战的力量,他与卧佛寺的三光和尚(幼光、平光、济光)志趣相投,赢得佛门的支持,得到了三光和尚精心绘制的《怒江防御和反攻腾龙图》,为十一集团军的作战起到了极好的参谋作用。同时,他还向宋希濂献出了自己于1911年所作的《景遂堂题跋》一书,提供了介绍怒江一带详尽的国界地形的附录,使十一集团军的杀敌抗战更为顺利。
  当卫立煌领导的滇西远征军准备向入侵日军发起总还击之前,李根源向他们写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动信,对远征军的士气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卫立煌认为李根源的信的政治力量可顶几个师。在信中,李根源转告了国共合作联络委员会主席周恩来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司令彭德怀的行动:八路军为配合滇西远征军反攻,已对华北日寇发起大规模袭击。
  在李根源任云贵监察使的3年多时间里,身先士卒,老当益壮,始终冲锋在前,对督促抗日、振奋士气、抚慰民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45年七七抗战纪念那天,正当腾冲县举行国殇墓园落成典礼大会之际,李根源见已达到抗战胜利的目的,即向蒋介石辞去了“云贵监察使”一职,并获准。
  李根源再次退隐后,在家潜心搞石刻《叠园集》,编书写史。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接受朱德邀请,来到北京养老。在朱德的按排下,他住进了北京绒线胡同70号。从此,李根源在北京过起了颐养天年的安逸生活,写书作文,养花种草。朱德见他的老师喜欢种植花草,便送给他一盆月季花。当时,这盆月季花的花枝是用柳条捆扎的,种下去后,不料花朵很快枯萎了,那柳条却一个劲地猛长,竟然长成了一株杨柳。这奇迹,印证了那句“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的谚语。让李根源又是欢喜又惊奇。这是后话。
  
  魂归苏州
  
  1950年6月,李根源应中央人民政府的邀请,从昆明乘飞机前往北京列席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朱德约恩师到北戴河小住。但李根源要求先回苏州一趟,藉以祭扫小王山祖茔。7月初,李根源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王德宝的陪同下到达苏州。苏州市长王东年等到车站迎接,按排下榻于苏州市政协。次日,李根源去锦帆路拜谒了章太炎先生的灵厝(当时章太炎灵柩还未落葬杭州西湖),又拜望了经师曹元弼先生等。此外,还去拜访了吴县的县长。第三天,李根源与随同他一起返苏的五儿李希泌等一起驱车来到他梦牵魂绕的小王山。为保卫李根源的安全,苏州市政府特派李德宝率领一个排的解放军跟随来到小王山。李根源见状对李德宝说:“我和小王山的乡亲有深厚的感情,不会出什么问题的。你们只管放心就是。”
  李根源母亲的茔墓和阙茔村舍依然如旧,唯后山松林在苏州沦陷时已被砍伐殆尽。
   李根源在小王山住了一周后,西南军政委员会即来电邀请他去四川参加该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李根源只得离开小王山经苏州赶赴上海,再坐轮船入川。从此以后,李根源便再也没有回到小王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根源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此后他定居于北京。
  1951年,李根源在北京定居,他时常想回小王山看看,但均因身体不好,行动困难,未能如愿。1959年,他将在抗期间从苏州寓所疏散到小王山他所收藏的全部古籍、书画、文物以及故意沉在小王山关庙前小池塘中的唐墓志93方(其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墓志),无保留地捐给苏州市文物管理会。
  1965年7月6日,李根源先生病逝北京。朱德亲自为他主持追悼会。说来也奇,就在李根源逝世的当天晚上,忽起大风,当年朱德赠送恩师的那枝杨柳竟被大风吹折了。
  以朱德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决定按照恩师的生前遗愿,把他安葬于苏州吴县小王山。1982年,李根源的夫人逝世后,其骨灰也送到了小王山,与李根源合葬。
  现在,这位当时名震姑苏的“山中宰相”长眠在小王山。小王山的石刻群得到了苏州市政府的重视和保护,那里的“松海”也恢复了元气,阙茔村舍成为一个特别的展览馆。当年李根源留在那里的一切景物,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 齐玉东
  

[1]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