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毛泽东保护创作小说《李自成》

作者:于继增

字体: 【


  
  姚雪垠第一次引起毛泽东注意的,还不是小说《李自成》,而是他1957年春天在当时“思想解放”之风兴起下发表的几篇文章,后来这些文章差不多都有了问题。姚文元首先在1957年2月6日的《文汇报》上发表《教条和原则——和姚雪垠先生讨论》,这篇言辞激烈的“讨论”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姚文元也由此日后飞黄腾达。同是姓姚,但姚雪垠的“待遇”就不一样了。据中国作协武汉分会主席于黑丁传达北京的会议精神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谈到:读了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我发现作者很会写文章,问题是他看不起泥腿子,思想上有君子、小人之分,这是不对的。姚雪垠大概因为被领袖点名成了右派,也因而出了名,他从此在毛泽东那里“挂上了号”。所以,姚雪垠在《李自成》被批判处境艰难时就想到了求助毛泽东,他想或许最高领袖还能记起他和帮助他,于是就下决心给他寄书。毛泽东从收到的《李自成》第一卷中,看到李自成如何举旗造反,惨淡经营,不屈不挠,站稳脚跟的故事,作者对历史背景的把握和对艺术手法的运用,使毛泽东感到满意,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部书虽然有些问题,但写得不错,并且认为此书是继《甲申三百年祭》之后的又一个好教材。——看来姚雪垠这书是寄对了。
  怎样预防当政后重蹈李自成因胜利而骄傲而腐化的覆辙,总结李自成失败的历史经验,已成为毛泽东反复思考的大事。所以在文革风暴冲击一切时,他又想起有一部正在创作中的《李自成》,便特意交代保护好作者姚雪垠,“让他把书写完”。毛泽东在当时纷乱的情况下,居然能够关注一部小说的创作,足见这部作品在他思想上的位置。
  
  “只有求助主席这条路了”
  
  那时,毛主席的保护虽然使姚雪垠躲过了抄家和皮肉之苦,但写作已是十分困难了,姚雪垠1970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后来他听说了文革初期毛泽东曾出面保护他的事,于是抱着一线希望给中共武汉市委写了一封信,请求贯彻毛主席的指示,继续让他写作《李自成》。
  1972年春天,他接到了武汉市委召见他的通知。那天,姚雪垠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入市委办公室,接待他的一位负责同志热情地与他握手,说:“你好!我正等着你。有什么话,你就尽管谈吧!”“今天来,主要是想提出一个请求,希望市委能够支持我继续创作《李自成》后几卷。”姚雪垠见这位领导很认真,就大胆说,“在1965年以前,我已写完了占四分之三篇幅的《李自成》第二卷,大约有60万字,但自从‘文化大革命’以来的7年间,我就不得不停止了正在进行的创作。前不久,我才听说毛主席有指示,要对我加以保护,让我把书继续写下去。但至今,毛主席的指示已过去了6年,我却没有继续写《李自成》。为此,我特提出这一要求。”那位负责人说:“你提得很好,我们完全同意你的要求。本来,前几天接到你给市委的来信后,市里几位领导同志已交换了意见,并研究决定,为了落实毛主席的指示,让你立即先从‘五七’干校回来创作《李自成》,手续暂不必办,何时正式回来,另外再通知你。”他还说,“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还一再嘱咐,要我向你转达,你回来后,在创作《李自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就向市委提出,市委一定帮助解决。”这番话使姚雪垠如沐春风。
  从此,姚雪垠结束干校劳动回到武汉家中,专心致志地投入了《李自成》第二卷的写作。湖北省图书馆也接到有关指示,给他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姚雪垠后来回忆说:“在文革之初无政府主义的狂潮汹涌,全国陷入可怕的黑风恶浪中,只有毛主席的亲自指示能够救我,换第二个人无能为力。”1973年3月,姚雪垠正式调回市文化局“创评室”,市委宣传部明确要求,不要让姚雪垠搞杂事,专门创作《李自成》。然而,文化局有人派性作怪,并不把上级的话当做一回事,不断让他做些杂七杂八的碎事,占用了大量时间。姚雪垠不得不向市委作了反映,但下边的人只是应付而已,依旧让他打杂,他们不欢迎一个“拿着工资写小说的人”。1975年的国庆前夕,姚雪垠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李自成》第二卷初稿,他一边修改,一边开始写第三卷。可是当时的政治运动所造成的纷乱环境,使他不得不再次停笔,他喃喃地说:“时间不饶人啊,我已经65岁了,这样下去出书的前途一定不堪设想!我将如何是好?”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当年出版《李自成》第一卷的中国青年出版社责任编辑江晓天此时正好到武汉出差,来看望姚雪垠。他得知写作面临的不利情况后说:“我建议你直接给毛主席写信,请求毛主席对你的支持。”姚雪垠沉吟道:“写信是可以的,但必须保证能够把信送到毛主席手里才行;假如信要落到江青、姚文元等人手里,认为我是‘告御状’,很可能会出问题,轻则被压起来,重则会惹出大祸。”考虑再三,他觉得目前地方已经是无能为力了,而毛主席曾在文革初期为自己说过话,“看来真没办法了,也只有求助主席这条路了”,于是他决定孤注一掷:给毛主席写信!并且打定主意请宋一平转交。宋一平原来在武汉市委担任文教书记,当初与姚雪垠熟悉,曾非常赞赏他的《李自成》。文革中宋调北京工作,任中科院社科部负责人。1975年10月8日,姚雪垠先给宋一平写了信,汇报他不能继续写《李自成》的具体困难,打算直接给毛主席写信反映,问他有无办法将他的信转到毛主席手里。
  毛泽东病中的再次批示
  宋一平接到姚信后,立即同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胡乔木商量;胡乔木在向国务院第一副总理邓小平汇报工作时讲了这个情况,邓许诺他可以将信转给毛主席。于是宋一平给姚雪垠写了回信:
  雪垠同志:
  8日来信收到。得知《李自成》在继续修改、创作中,并知你身体健康,甚为高兴。你的信,我给一位领导同志看了一下,我们认为直接给毛主席写信的想法好,信的内容也是好的,建议在信中具体提出请毛主席批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信最好用毛笔写,字写大些。我可以负责托人直接呈送到毛主席手中。
  我是7月中旬分配到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的,与你搞的事业颇有些联系,其中有两个文学研究所。这个工作对我来说困难是比较大的,但我抱着勤勤恳恳为学术工作者热心服务的态度,还是可以尽些力量的。
  祝你写作顺利!
  宋一平
  1975年10月12日
  姚雪垠收到信后喜出望外,他在10月19日写给毛主席的信中说道:
  我是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该书第一卷在一九六三年出版后,我曾给主席寄过一部。一九六六年夏,得知主席看过此书,曾指示说这部书虽然有些问题,但应该让作者继续写下去,将全书写完。我对主席的关怀和鼓励十分感动,下决心以实际工作成果报答主席。
  这部书共有五卷,写成后估计二百五十万至三百万字,愈往后反映的社会生活愈广阔,故事也愈波澜壮阔。其中第二卷稿子写成已近两年,约七十万字,至今还没有地方出版。倘若在一切方便的条件下,我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大概用三年的时间可以写成一卷。待五卷出齐后统一修改一遍,才算完成。虽然我寸阴必争,不论盛夏寒暑,每日凌晨三时左右起床工作,但我已是六十六岁的人了,不能不有任重道远之感。许多读者都担心我会完不成《李自成》的写作计划……
  主席!要在我的老年完成这样的写作计划,不仅需要我自己加紧刻苦努力,更需要党的切实领导和具体帮助。我多么希望能够得到有关部门或机构的具体帮助!我希望再次获得您的支持,使我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李自成》。因此请求您将此书的出版问题(包括第一卷的修改本重印)批交中央主管部门解决,或直接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处理。
  

[1]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