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梁斌的戏剧生涯

作者:王德彰

字体: 【


  抗日烽火中的新世纪剧社,生活是比较艰苦的,每天的粮秣就是当地的小米和3分钱的菜金,他们只好吃小米粥就咸菜,或者小米干饭熬菜汤。但是演职员们不以为苦,整天都是乐乐呵呵的。
  根据工作需要,1938年6月新世纪剧社从蠡县上调冀中区党委。区党委书记是黄敬(黄敬生于1912年,卒于1958年。他曾是“一二·九”运动的著名领导人之一,解放后任第一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后又任一机部部长、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剧社上调并升格,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在党的领导下的、群众性的、统一战线的剧团。冀中区党委领导的新世纪剧社社址,在冀中区党委的驻地高阳县出岸村。区党委的代号是“教育股”,工、农、妇、青、武……各群众团体也都驻在这里,直接上级是冀中抗联会——各群众团体联合的统一战线组织。在这里,梁斌领导的新世纪剧社,视野更广阔,活动范围更广泛,创作、演出更为活跃。
  为纪念“七七”抗战一周年,剧社演出了梁斌创作的二幕话剧《血洒卢沟桥》和《爸爸做错了》。《血洒卢沟桥》演的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中,吉星文率领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故事。第一幕表现一排中国士兵英勇杀敌,不怕牺牲,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第二幕表现从战场上退下来的一个中国伤兵,在茶馆向群众讲述战场上的战斗情况。两幕话剧结构严谨,从一个侧面构成了中国军队抗击外敌的壮丽画卷,非常富有宣传鼓动作用,成为梁斌话剧创作中的又一部力作。
  这年秋末的一天上午,区党委书记黄敬找梁斌谈话,区党委决定成立一个“北上工作团”,让梁斌带领剧社随北上工作团前往。
  这时日寇对冀中的5路围攻已经开始。梁斌带剧社赶到苏桥时,已听到前线的枪声,距敌仅20公里。剧社在苏桥演出两个晚上,演出了《血洒卢沟桥》、《爸爸做错了》和《放下你的鞭子》3个剧目。梁斌说,在苏桥演《血洒卢沟桥》时,开始台下静得出奇,因当时人们只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但不知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是如何打击日寇的。待戏演完,观众都表现出激愤的神情。演《爸爸做错了》,当日军一出场,台下观众就齐声呐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有些观众竟站起来顿足捶胸,好像日本鬼子就在眼前。最后演《放下你的鞭子》,当剧中那个老艺人伸手捡钱时,观众纷纷把铜元扔上台来,还有扔银元的。“抗战初期,崔嵬同志写的这个小戏,为发动群众起来抗日救亡,立下了功劳!”
  在苏桥演出后,剧社便向新镇、文安、雄县、霸县(今霸州市)、安新各县开拔,一边赶路一边演出,枪炮声不断有时在后面,有时在左侧或右侧,总是不绝于耳。最后在安新演出,一面演一面装驮子,戏演完了,连夜撤退。梁斌说,战争年代的戏剧演出都是这样,他们过惯了这种战地生活。
  1939年1月,梁斌率领剧社回到蠡县,转战在潴龙河南北的南庄、王家营一带。在王家营,他率剧社马不停蹄地开始战时工作,写墙报、标语,在街头演出。有一天在村北的庙台上演戏,演的是远千里写的话报剧。县救亡室也开始活动,晚上点上汽灯,在大街上演讲。这时蠡县县城已失守,他们就在乡村,动员群众起来坚壁清野。
  是年秋天,根据区党委的指示,剧社在区党委驻地武强县康北代村开了“复活”大会,剧社又开始了演出活动。在康北代村,由梁斌导演,演出了路一写的《运粮船》和王林写的《暴发》、《夏伯阳》。由于演员有了生活,演出中表演水平大大提高。
  为应对1939年冬季日军的大“扫荡”,区党委把新世纪剧社送到京汉铁路西去学习。剧社到了晋察冀分局后,经刘仁和彭真介绍,全体到华北联大文艺部学习。华北联大在抗战中是一所著名的学校,校长是成仿吾,文艺部部长是沙可夫。“虽然在华北联大是短期学习,但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都有新的提高。”梁斌说,“尤其是在音乐方面,过去我们不懂,通过系统学习,有几个人学会了识谱、作曲和指挥。来剧社不久的党支部书记刘光人还学会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经验。”
  至1941年秋天,梁斌带领剧社转移到饶阳一带,开始了正常演出活动。在饶阳农村梁斌看到,一些村干部因忙于工作,懒于种地,草苗并盛,凡是干部家的地都种得不好。根据这种情况,梁斌很快写出了歌剧《抗日人家》,由陈春耀谱曲,张文苑、楚萱、霍明等演出。这出歌剧生活气息很浓,针对性很强。第一幕写早晨母亲忙着给要下地干活儿的弟弟做饭;第二幕写在外忙于抗日的哥回来,母亲告诉他,弟弟年纪小,地种不过来,庄稼都荒芜了,引发了哥哥与母亲的一番争执。全剧表现了抗日人家在大敌当前的情势下一切为了抗战这个主题。在饶阳县,剧社还演出了梁斌写的5幕话剧《五谷丰登》。剧写地主冯老锡家长工小囤与冯家姑娘雅红有了恋情,冯老锡阻止他二人相爱。后来小囤参军,几年后当上游击队长,雅红也冲出家门,参加了革命工作,最后二人终于成婚。剧情曲折,情节紧凑,其中的人物和故事,经过进一步丰富,后又写进了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
  到1942年10月间,奉冀中区党委和冀中军区的命令,火线剧社和新世纪剧社合并,新世纪剧社在炮火纷飞的5年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这5年中,作为社长的梁斌,不仅率领剧社转战冀中,发挥了鼓舞群众、打击敌人的革命文艺作用,而且写出多出话剧、歌剧,显示了他在戏剧创作上的才华。两个剧社合并后,梁斌和远千里、刘光人按照周小舟的意见,回冀中深入生活,准备文艺创作。这就有了他后来的名著《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
  
  在京剧《李自成》中饰演牛金星
  
  1944年夏季,时年30岁的梁斌从冀中平原过京汉铁路,到晋察冀中央局党校所在地阜平县史家寨参加整风。
  在党校学习的整风文件中,有一本书是郭沫若著的《甲申三百年祭》,内容写的是李自成起义及大顺朝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及教训。该书告诫同志们在革命成功之后,要保持纪律性和艰苦作风,不要昏昏然飘飘然……读了这本书,梁斌感到发人深省。他说:“这是一本历史书,和司马迁的《史记》一样,写出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李自成、李岩、牛金星、刘宗敏、红娘子、宋献策……而且富于戏剧性。”
  在整风期间,组织上让参加整风的同志编演戏剧。有人提出,编出一个以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为题材的京剧上演。剧目内容确定后,首先组织班子写剧本,参加剧本讨论的有梁斌、邓拓、韩庄、王琢、王焕如、蔡维心和王林。邓拓是历史学家,韩庄、王焕如、王琢都是精通京剧的。这样一个内行班子,玉成了抗战期的一出京剧名剧《李自成》。
  大家经过讨论,编好了剧本梗概,分好场次,由梁斌等几个人分头编写,最后由邓拓等统筹,很快成型。剧本通读后,反响极好。为使剧情更丰满,他们在剧中增加了《甲申三百年祭》中没有的一个人物——顾君恩,让这个人物在李自成大军北伐之后,固守长安。
  梁斌曾回忆说,剧本投排后,参加整风的3个队停课参加排练,按行当选人:刘流(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的作者)演李自成,王焕如演李岩,梁斌演牛金星,蔡维心演刘宗敏,韩庄演宋献策,丁一岚演红娘子,路一演宋县令,高鹏演多尔衮,高铁英演多铎,曹德全演吴三桂。演崇祯的姓叶,再加上其他配角和龙套,上场的有几十人之多,可谓蔚然壮观。
  在排练的过程中,由抗敌剧社的王九成做指导,徐曙操琴,一个姓刘的同志司鼓。排练的时间不长,一出大型京剧《李自成》就拉开了序幕……
  演出之前,整个党校一片紧张忙碌,抗敌剧社的同志给演员设计服装,制作道具,帮助演员化妆;演员们也像初上战场一样,兴奋而紧张……就是这样,人们还都提着一口气,不知效果如何。王琢说:“闹个戏可真不容易!”
  第一次演出是在抗敌剧社的帐篷里,晋察冀中央局负责同志和各机关的同志们,党校的几个队,以及附近的驻军和居民都蜂拥而至,要目睹这个新编历史剧的风采。
  新编历史剧《李自成》是一出文武并重的剧目,唱念繁重,开打火爆,演起来能发挥演员们的唱、念、做、打专长。尤其是刘流扮李自成唱的昆曲,王焕如扮李岩唱的皮簧,字正腔圆,韵味浓厚,场场获得掌声。此剧连演几场,从领导同到到一般同志,都同声说好。
  这出戏后来又在张家口、石家庄、承德演出多场,反响都不错。梁斌说,“这个剧的最初脚本与我的一批文稿,此后同时丢失,自己没有保存下来。没想到38年后的1982年,老友王血波同志把他保存的《李自成》最初脚本送给我。当我看到那毛边纸油印、风貌犹存的38年前的心血之作,真是喜出望外。”
  梁斌自从演过《李自成》后,也就离开了舞台。
  《李自成》这个京剧剧本,1984年出版后,笔者认真读过。全剧共分6出26场,人物众多,场次分明,剧情迭宕,主要人物都站得住。通观全剧,一如梁斌长篇小说《红旗谱》的风格,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梁斌在剧中扮演的牛金星,是全剧主要人物之一,铜锤花脸应工。牛金星起初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谋士,投奔李自成后,深受信任;起义军攻占北京后,他受封为天祐殿大学士,开始以宰相自居,倾轧夺权;李自成起义军西撤后他叛降了清朝。对于这样一个经历、性格都很复杂的人物,梁斌塑造得相当到位,念白、唱词亦非常得体。
  责任编辑 谢凤英
  

[1]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