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百年疑案——光绪猝亡

作者:苏 五

字体: 【


  
  慈禧唾骂道:“混账东西,今天没有我,难道明天还有你吗?”
  光绪不再争辩。
  结果,大臣散后,光绪被押去中南海瀛台软禁起来。
  瀛台是西苑的一个小岛,四面环水,岛上有几间房屋,原是清朝历代帝后夏季避暑的所在。光绪帝被囚瀛台后,慈禧就令人拆去了小岛与外界惟一联系的小桥。清晨,由小船将光绪帝送到对岸上早朝。实际上,光绪帝是个傀儡,在上朝时总是一言不发,凡事由慈禧决断。散朝后,小船又把光绪送回瀛台。
  光绪几个月昙花一现的反叛之后,是十年多的囚禁生活,他成了皇宫里最尊贵的囚徒。
  
  珍妃惨死
  
  光绪被囚禁后不久,他的最大不幸是失去珍妃。
  光绪的婚姻是一个悲剧,但他的不满不能向慈禧表现出来,只能把一肚子怨气发泄在妻子隆裕皇后身上。他不能用打骂来发泄,唯一的办法就是不理睬皇后,连看都不看一眼。换了聪明的女子,一定会体谅皇帝的心情,用柔情来感化皇帝,那样或许会好些。不幸的是隆裕一心想学太后的专横跋扈,不肯向光绪低头,弄得两人关系很紧张。
  光绪有时想到隆裕当选为皇后也是一种不幸,不免对她产生一丝同情。婚后三四个月后的某一天,时逢一个节日,按例皇帝须和皇后在一起饮酒。他们两人木呆呆地坐在一起,客气地互相寒暄,光绪看到隆裕那毫无光彩的眼神,忽然心软了,于是对着她一笑,准备打破僵局讲几句什么,如果隆裕也报以真诚的微笑,事情也许会有转机。不料隆裕以为皇帝嬉皮笑脸,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竟然拂袖而去。光绪没有想到皇后会当着众多的宫女太监的面,如此使自己难堪,感到极没面子,发誓不再和她多说一句话,并且尽量避免与她见面。
  光绪每次到慈禧宫中请安或禀报,只要不遇到隆裕,就会赏赐那里的太监若干银子,善于察看主子脸色的太监很快明白光绪不愿见到隆裕。于是,当光绪去太后那里碰巧隆裕也在的话,就有太监在门前守候,见到皇帝便会委婉提示:“老佛爷现在正忙着,请万岁爷过一会儿再来吧。”
  这是一种多么沉闷的感情生活!珍妃的出现恰如一道阳光,将光绪的生活变得明亮起来。
  光绪皇帝选后、妃时,慈禧为了选她的侄女做皇后,将同时参选的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封了“嫔”的称号。长者封瑾嫔,次者为珍嫔,也就是后来的珍妃。
  珍妃姐妹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做过陕甘总督,父亲是礼部侍郎。姐妹俩虽然生长在一个家庭里,但她们的修养和素质大不一样。有人说:“珍妃是一个绝项聪明的人物,玲珑剔透,正和她姐姐愚蠢固执成了一个绝对的反比。”
  珍妃小光绪5岁,美艳贞淑,性情开朗,兴趣广泛,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能够左右手同时写字,画也画得很好。这深深地吸引了光绪。
  两人经常在一起攀谈品评宫中收藏书画,观赏御花园里的花木,光绪内向的性格逐渐为珍妃的开朗和广泛的志趣所感染。
  光绪一直在慈禧的压抑之下而郁郁不乐,是珍妃给了他莫大的欢乐与鼓舞。他一刻离不开珍妃。依照宫里的规矩,只能皇帝诏后、妃入皇上的寝宫,可是光绪情不自禁,常常三四天工夫就要亲自到珍妃宫里走一次,甚至每天光绪到慈禧那请过早安以后,总是吩咐珍妃不要回到自己的宫里去。他放弃凉轿不坐,和珍妃一同步行,有说有笑地走回皇宫便宫。
  光绪亲政后,需要批览的奏章越来越多,珍妃侍候慈禧时曾看见过慈禧批览奏章,对处理政务有所了解,因此成了光绪的得力助手。珍妃对朝政大事的见解常常与光绪不谋而和,“人生难得一知己”,对于十几年来孤寂地生活着的光绪来说,真是莫大的安慰和快乐。
  1898年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于瀛台,珍妃亦受到牵连,被施以刑杖,随后囚禁予偏僻的北三所,并不允许见光绪。光绪帝通过小太监探听到珍妃的下落后,迫切地想见她。在几个太监的帮助下,两个“囚徒”相见了,其情景是何等的悲凉!每次两人都隔着栅栏四目相对,诉说情思,最后又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临行前夕,珍妃被慈禧下令溺死在宁寿宫外的井中,年仅25岁。慈禧回宫后,为了掩盖自己杀害珍妃的罪行,对外宣称珍妃是为了免遭洋人污辱投井自杀的,并追封珍妃为恪顺贵妃。
  在光绪短暂的一生中,珍妃是惟一给他带来快乐的人。她是那么的青春活泼、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像一道阳光照进光绪黑暗的世界里;她是光绪的精神寄托。珍妃死后,光绪失去了他的灵魂,变得完全像个木头人。这种精神状态让自幼多病的光绪身体越来越差。
  
  
  谁是凶手
  
  1908年年初,皇帝得了感冒,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包括光绪本人在内,这一病竟至不起,直到11月l4日死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光绪才38岁,正值壮年,怎么会突然去世呢?更奇怪的是,在不到20小时之内光绪和慈禧——一对冤家先后病逝,这其间没有什么关联吗?
  很多人猜测是慈禧害死了光绪,有的人反驳说慈禧没有必要害死光绪,因为慈禧在光绪死前并不知道自己将很快死去,不可能在自己死前动杀害光绪的念头。的确,从慈禧的医案来看,慈禧患的是慢性病,直到光绪死前都没有出现凶险症状。只是到l5日中午时,她突然晕过去,病情发生突变,很快死去。
  而且从光绪的医案来看,光绪似乎是正常死亡。
  光绪的身体,自幼就很虚弱。小的时候,经常得病。进入青少年时期,体质也极差。长年腰痛,夜间遗精,睡眠不稳,精力很容易疲惫。按照中医的说法,这是体虚肾亏,而且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
  据l908年春季的医案记载,光绪因感冒而复发结核病,情况非常严重,已是病入膏肓,性命危在旦夕。
  从医案来看,光绪的病情是逐渐加重的,没有中毒或其他伤害的迹象,似乎是正常病死。但光绪的整个治疗过程,全部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请大夫,看病,开处方,全由慈禧最得力的亲信大臣奕劻主持。在这种情况下,要掩人耳目、伪造医案是很容易的。
  有史料记载,光绪病重后,江苏巡抚送名医陈莲舫进京给光绪诊病。奇怪的是,陈医生不能直接向光绪询问病情,而是太后代述病状,皇帝只是时不时点头或说一二字,以证明太后说得对。
  太后让陈诊脉,老迈的陈医生跪在地上给皇上诊脉。诊完,太后又接着讲病情,舌苔如何,生疮如何,不许医生亲眼看,只能听太后说。太后说完,陈就叩头谢恩退出,根据太后所说,记录医案,提出治病方法,然后交给军机处转送。开了几种药交上,也不知道皇帝用没用。
  这种太后口述、医生胡乱记录的医案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因此不难推想,根据需要随意编造医案也不是不可能。
  民间盛传慈禧害死了光绪是很有依据的。连光绪帝的嗣君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也说:“西太后自知病将不起,她不甘心死在光绪前面,所以下了毒手,这也是可能的。”结合慈禧在戊戌政变之后的一系列废帝、虐帝活动,更证明了这个说法。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一直想把光绪废掉,这不仅是因为懦弱温顺的光绪背叛了自己,而是她从政变中觉察到光绪的存在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列强们似乎更喜欢光绪当政,这也难怪,一个老人行将就木,还有几年掌权时间,何况比起光绪来她是那么守旧,不如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把砝码压在年轻开明的光绪身上。
  慈禧将光绪囚禁在瀛台,各国列强对光绪帝的处境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心。英、日驻华公使再三要求觐见光绪帝。英国在华的舆论工具《字林西报》也多次发表文章,抨击慈禧,赞扬光绪。
  这让慈禧非常紧张,她不敢明目张胆地废除光绪,于是采取“迂回”战术。慈禧生日时光绪去给她祝寿,她没让光绪进门,传旨说:“皇帝卧病在床,不必亲率百官行礼。”明明皇帝已可以行动,她为什么说他“卧病在床”呢?人们推测说,这是为了造舆论。
  

[1] [2] [4] [5]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