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天大血战

第八章 曼施泰因的进攻失败

 



  第一节 合围之后

  西方资本主义图家的许多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希特勒的前将军们,经常舞文弄墨,议论希特勒犯了‘不可挽救的错误”,似乎只有这才是红军粉碎法西斯德军的主要原因。这些人也用同样的理由解释希特勒法西斯在斯大林格勒所遭遇的灾难。在这个问题上,K·蒂佩尔斯希对事件的描述是再典型不过了。他写道:当苏军在第6集团军周围加快钳形攻势时,该集团军指挥部就做好了向西南方向突围的一切准备。

  “无论是保卢斯,还是各军军长都不相信能及时得到援助。突围定于11月25日,即经过变更部署在西南方向集结重兵。11月23日夜间,保卢斯向希特勒发了一份急电,称第6集团军己严重削弱,被围之后正面扩大了一倍,集团军无力坚守;此外,近两天来又遭到严重损久要求准予突围。陆军总长开始就认为,总的形势不充许靠外力解救被围困的德军,并多次坚决要求准许突围”。希特勒的将军们基于这种说法,认为必须从斯大林格勒撤出德军集团,并让被包围的部队依靠自身的力量冲出包围圈。K·蒂佩尔斯希后来又写道,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希特勒已经动摇,他后来曾下令准备一分材料,说明被围部队一旦从空中得到补给时,有什么需求。结果,戈林“轻率地”答应每天保证提供五百吨物资。这样一来,希特勒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于是他命令保卢斯集团们留在原地不动。

  Г·德尔在其专著中,也是这样阐述希特法勒西斯进军斯大林格勒这一事件的。还在11月21日晚上,当处在苏军坦克进攻路线上的第6集团军司令部由戈卢宾斯基地城向下奇尔斯卡亚转移时,收到了希特勒的电令:“第6集团军司令官连同司令部一起开赴斯大林格勒,集团军占领环形防御,并等待新的指示。”

  “元首”这道命令的意图是守住在斯大林格勒占领的阵地,从外面发动进攻,解救被围的第6集团军。这个决定还有一个目的:保障受到被包围威胁的德军北高加索集团撤往罗斯托夫。

  Г·德尔断言,在希特勒上述命令中包含有第6集团军司令官11月22日18时通过无线电向“B”集团军群所作的报告(报告是在第6集团军确实被围之后即刻作出的),这真是无稽之谈。

  报告的内容是:“集团军被围……燃料储备将尽,坦克和重型火炮一旦没了燃料将动弹不炼得,弹药也发生了危机,粮食仅够吃六天。集团军指挥部提议保住在我控制下的斯大林格勒至顿河一带的阵地,为此正采取必要措施。成功的前提是,恢复战线南段,并空运足够的给养。如不能建立环形防御,请赋予自由行动的权利。形势可能逼着我们放弃斯大林格勒和战线北段,以便集中突击顿河和状尔加河之间战线南段的敌人并在那儿与坦克第4集团军会合。由于地形复杂,敌人有重兵防守,在西面进攻不会成功。

  保卢斯 (签字)”

  希特勒对报告含义的理解是正确的。他11月22晚上又认可了第一道命令:“第6集团军占领环形防御阵地,等待从外面发动进攻,解除包围。”不过,无论是保卢斯,还是“B”集团军群指挥部都越来越清楚,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突围,坚决丢弃夺取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因而,在保卢斯将军从被包围地域通过无线电发给希恃勒大本营的下一份报告中,就直言不讳地谈到了这个问题。陆军总长蔡茨勒将军在与“B”集团军群司令官的谈话中,也是赞同这个行动计划的。

  11月23日18时45分,魏克斯上将给希特勒大本营发了如下内容的电报:

  “尽管在作这个决定时,感到责任重大,我还是要说:必须支持保卢斯将军关于撤出第6集团军的建议。这样做的理由如下:

  1、给集团军20个师空运补给是办不到的,动用全部现有的运输机,好天气每天也只能往大包围圈里运送一昼夜所有补给的十分之一。

  2、由于事态的发展,成功的把握不大,再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变更部署,我未必能在12月l0日以前展开以解救被围部队为目标的进攻。变更部署的计划已上报陆军总部。

  第6集团军的储备消耗很快,充其量只能对付几天的时间。被围部队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弹药很快就会消耗完。

  我认为,如果第6集团军能在西南方向突围,这对整个局势将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即然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已溃不成军,那末第6集团军就是唯一还能使敌人蒙受损失的、有战斗力的部队。第6集团军冲出包围后,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应是:向西南推进,随后其北翼沿铁路线向奇尔河和莫罗佐夫斯克推进,这样就可以缓和扎韦特诺耶和斯捷利尼科沃地域的紧张局势。最后,保往了第6集团军就是对搞好这个地区的防御作出了宝贵贡献,也将给尔后的反攻提供可能。

  我充分意识到,上述做法必然伴随着严重的损失,尤其是技术兵器和器材方面。不过,损失将比集团军留在大包围圈里忍饥挨饿小得多;不然,现在的事态发展也会把集团军推到饥饿中去。

  魏克斯上将”

  第6集团军定于11月25日实施突围战役。战役的各项细节已在“B”集团军群和第6集团军司令部之间协调好了。用德尔的话说:“陆军总长蔡茨勒将军同时也在争取希特勒改变决定。事情到了这步天地,希特勒仍在固执己见(支持希特勒的人有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上将和统帅部作战指挥部参谋长约德尔将军)。对陆军总部的历次建议和集团军群司令官关于必须放弃斯大林格勒的报告,希特勒的答复总是两个字:“不行”。

  因此,当大家11月24日凌晨2点见到陆军总长发给‘B’集团军群参谋长的电报。电报说他已说服了希特勒必须放弃斯大林格勒,这样大家感到松了一口气。蔡茨勒将军告知,11月24日早晨将下达从包围圈撤出第6集团军的命令。

  集团军群指挥部立即通过电台将这个消息通知了第6集团军。集团军指挥部回答说,11月25日拂晓,集团军在顿河以东的右翼向西南进发,并在上奇尔斯卡亚地域强渡顿河。

  1942年11月24日早晨,‘B’集团军群指挥部并没有盼到陆军总部的电报。上午10时许,集团军群参谋长佐登施泰恩要通了陆军总长的电话,答复是,集团军群还要再等一等。佐登施泰恩据简短谈话中蔡茨勒的声调推断,在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即在希特勒与蔡茨勒将军之间,看来又出现了分歧。因而,对允许撤出包围困的命令还要等下去”。

  11月24早晨,空军指挥部报告论德国空军将通过空运保障被围部队的补给。根据这个报告,统帅部(希特勒、凯特尔、约德尔)最后同意第6集团军仍坚持在包围圈里,直到从外面解除封锁为止。希待勒基于这个结论,推翻了他六个小时前定下的放弃斯大林格勒的决心。在随后发出的电报中,希特勒宣称:“第6集团军被俄国人包围只是暂时的。我决定把第6集团军集结在北郊、科特卢班、137高地、135高地、马里诺夫卡、齐迈科、市郊。集团军可以相信,我将竭尽全力搞好集团军的补给并及时解除对它的封锁……”

  在希特勒的前将军们看来,就是这个决定毁掉了被包围集团。

  我认为,没有必要从纯军事角度分析希待勒的上述电报,因这是专门研究部门的课题。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上面那些推理是站不住脚的(这些推理涉及到希特勒的“不可挽救的”错误和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在解救被围的斯大林格勒集团的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的原因)。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德尔、蒂佩尔斯希之流的军事历史学家们不顾实事,过分夸大了德国将军们分歧的作用和性质(这些分歧表现在第6集团军被围之后可能采取的行动上)。保卢斯在回忆录里写道,“第6集团军指挥部1942年11月21日关于将其撤往顿河的紧急建议,得到了‘B’集团军群指挥部的赞同。对于‘B’集团军群指挥部是以什么方式坚持向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报告这一观点的,我自然一无所知;正如我不知道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和‘B’集团军群指挥部这两级,根据什么寄希望于恢复战线和解除对斯大林格勒集团的封锁上一样”。尽管保卢斯三次建议第6集团军放弃伏尔加河一线,但同时他自己也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具备了制定解除封锁和重建前线的战役计划的先决条件”。主要问题在于,无论是保卢斯还是“B”集团军群指挥部,都完全赞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观点——把伏尔加河前线看作是制定继续进行战争的作战计划的基础。

  这么说来,对于希特勒发布的关于不借任何代价保住伏尔加河战线的命令,除了希特勒本人外,拥护这个命令的大有人在。需要更加客观地看待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这一决定,绝不能象西德反动的历史文献那样违反客观事实。首先,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仅仅做出实施放弃斯大林格勒和让第6集团军突围出去的决定就够了吗?敌人不仅陷入重围,而且被激烈的战斗钳制在斯大林格勒街头及其周围地区。敌人在突围之前,需要摆脱苏军,而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个决定所能左右的。

  苏联最高统帅部和战斗在斯大林格勒的各方面军首长,为遏止敌人实现其企图,采取了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在11月24日至30日这段时间里,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不大的地区内,围困敌斯大林格勒集团的苏军部队巩固了合围的对内正面,新的苏军部队正开往奇尔河和阿克塞河的对外正面。这些部队的力量不断得到加强,其任务是粉碎敌人突围的企图。显然,连保卢斯本人都怀疑,靠冲出包围圈的办法能不能解救被围的德军集团。就是这个蒂佩尔斯希,也曾顺便提到:在德军发动进攻,企图从外面突破包围时,保卢斯未下达从里面突围的命令。这不仅表明,这没有拿定注意要违抗希特勒签署的要第6集团军“留在原地不动”的命令;而且表明,连保卢斯本人“也怀疑未必能冲出包围困,救出第6集团军的大部兵力,因为这要穿越很长一段距离”。但有一点是不容怀疑的,即只要放弃斯大林格勒地区,就会使“A”集团军群的处境急剧恶化。

  无论希特勒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将保卢斯的部队留在斯大林格勒,等其他部队解救他们,还是让第6集团军突围,这些都决定不了第6集团军的命运。当时,苏德战场的兵力对比已变得对苏军有利,苏军已具备了对不自量力的敌人实施毁灭性打击的全部切实可行的先决条件。

  1942年深秋初冬,苏德战场上的形势己不象1941年至1942年夏的战局时那样对德军有利了。因此,德国武装部队员高统帅部1942年11月定下的、坚持实现其战略目标和坚守斯大林格勒的决心,已经不能给法西斯德军带来那怕是暂时的胜利。等待法西斯的不是胜利,而是灭顶之灾,这已是不可避免的规律。这种结局或近似这种结局,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在德军统帅部机关做出的其他决定上。当然,不能用宿命论的观点来理解问题,但完全可以用来谈论希特勒和陆军总部的错误。正是这些错误招致了法西斯德军的种种败绩。无须讳言,苏军统帅机关也犯过一定错误,战争初期尤其如此。不过,整个战争进程和最后结局表明,苏联的战略和军事艺术比希特勒德国高明很多。法西斯德国在战略上出现的漏洞,对苏联实力估计不足,以及它的冒险本质,这些都是它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残败的主要原因。如果说希特勒的前将军们和反动的战史学家们,不清楚这次失败的真正原因,那只能表明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教训。

  在西德的历史学家中,也不乏这样的人,认为希特勒的个别失误绝不是导致苏德战场的局势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

  比如,X·沙伊贝特就写道:“于是,俄国人有了三种可能性,a)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地区;b)向罗斯托夫突击,分割顿河大弯曲部、斯大林格勒城下和顿河以南的德军;c)向下第聂伯河直流部方向发动突击,包围东线南翼的全部德军。

  这三种情况谈的都是粉碎德国盟军弱小兵力的问题。

  第三种情况可能孕育着极大的成功,但作为初步目标,这是俄国人在人力物力上所不及的。第一种可能成为现实,不用冒什么风险就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因是德军统帅部由于预备队不够,只好将战线相邻地段空出来,去填补德军战线上出现的那些缺口。

  在实施上面谈到的第一种情况时,就会接二连三地或同时出现一个个有利条件,使其他两种可能成为现实”。

  这样一来沙伊贝特就等于承认,德方没有现实的可能把红军统帅部在斯大林格勒大反攻期间取得的成果限止于局部地区。与此同时,苏方的回旋余地却很大,可以采取战役战略措施给德军以重创。虽然沙伊贝特对这些结论的日期做了相反的解释,实际上这些结论做的是有点晚了。他写道:。这些结论不是战后得出的,当时德军的各级负有重大责任的指挥机构都在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没有取得希特勒的谅解。希特勒看出了当时的形势,但他不相信俄国人的进攻能力,因此对大家的警告根本不予理会。他认为,即然俄国人本来就没有掌握多少兵力,那他们对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只能是飞蛾扑火。

  在希特勒看来,只要打胜了斯大林格勒这一仗,就能摆脱各种危机。有关敌军在易受威胁的翼侧重新调动兵力和集结的情报,希特勒不是认为是夸大其辞,就是认为是错误百出。未了,只有一点总算争取到了,即希特勒同意调动拥有新式装备的坦克第6师。该师应从法国调往米列罗沃地区,部署在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后面,接替调往意大利第3集团军后方地域的坦克第22师”。

  如上所述,在斯大林格勒集团被包围之后,法西斯德军统帅部马上采取措施,以便恢复斯大林格勒的态势。

  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敌人挡住了苏军在合围对外正面斯大林格勒西南和西面发动的进攻。在苏军打击下,溃退到奇尔河一带的罗马尼亚王国第3集团军暂时停止后退。敌人在奇尔河口和韦申斯卡亚站(基本上沿着奇尔河的走向)地区之间的顿河弯曲部实施防御。除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以外,集结在这里的还有几个仓促编成的德军作战集群(每个集群达一个加强团的兵力)。随后赶到这个地域的还有精锐的步兵第17军。该军在杜博夫斯科耶地区沿奇尔河和克里瓦亚河占领了防御阵地。在合围战役中被击溃的德军坦克第18军(作为预备队部署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后面)残部占领着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步兵第17军之间的间隙地。这样一来,德军就在奇尔河一带、离斯大林格勒不远的地方建起了一条新的防线。敌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巩固了合围地域的态势。

  B·亚当对奇尔河附近的托尔莫辛地域的形势作过描述。他当时曾指挥恢复这一带的防御阵地。从11月22日晚上开始,当大家陆续知道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的消息。亚当对事态的发展作了如下描述:

  “电话铃又响了。‘B’集团军群司令部作战处处长维特尔上校询问了奇尔河下游的情况。我还从他那里打听到,上奇尔斯卡亚地区和莫罗佐夫斯克以东连一个德国士兵也没有了,这简直太不妙了。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我建议从会集到这儿的士兵中组织作战集群,保住下奇尔斯卡亚和上奇尔斯卡亚附近顿河以东的登陆场。由军官学校组成作战集群的核心,维特尔也完全同意。说实话,到了夜里,我能做的事已经不多了。因此,我让黑贝尔大尉向北,直到奇尔站、向西北,直到利斯卡河流入奇尔河的河口,派出加强侦察队,与米科什上校建立联系,并在下奇尔斯卡亚组织警卫。当时曾命令城防司令收拢轴重车队,并将车队派往奇尔站。

  23时许,集团军群又给我打来了电话,命令‘作战集群做好防守顿河东侧登陆场和铁路的准备,保障第6集团军放弃斯大林格勒后向南撤退’。

  我松了一口气。看来,集团军群仍想从陆军总部那里得到突围的命令。我马上把参谋们召集到我那儿,讨论11月23日要采取的措施。首先应清除下奇尔斯卡亚大街上用交通工具设置的堵塞。全体参谋和城防司令都被差去执行这项任务。我同时还命令后勤人员,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司机除外)带上武装弹药,开往学校附近的集合点,就地分成小队”。

  半夜2时左右,亚当又被叫醒了。集团军通信主任阿诺尔德上校报告说,铁路那边步枪、机枪正猛烈地交火。米科什的作战集群已经向奇尔站派出了侦察队。

  亚当写到:“从和米科尔的通话中得知,还没有得到侦察队的情报。鉴于敌人向南推进,上校一直耽心侦察队会被包围。我告诉他,天一亮,我们就在铁路南2公里处平原上的奇尔斯卡亚北投入一个加强作战集群。随后,我建议他在顿河沿岸的登陆场上与切凯尔上校的作战集群建立密切协同,两个作战集群的翼侧在被摧毁的顿河大桥相接”。

  警报声惊动了第6集团军司令部。派往托尔莫辛方向的侦察队迅速报告说,苏军先遣部队已踏上了奇尔站两侧的铁路路基,而先遣部队的先遣支队业已向南潜透。各个侦察组均遭到袭击,只好退了回去。

  迎来了11月23日黎明。“黑贝尔大尉在下奇尔斯卡亚一所学校里建立了收容队收容掉队的士兵。军官学校学员带领的队伍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这些队伍都带有武器、弹药,因此可立即编成连或营参加战斗。军官学校的教员们担任各营营长,学员们任连、排长。

  重新组建的部队迅速占领了指定阵地。午前,第一批新建营已进驻上奇尔斯卡亚西边,准备实施防御”。

  亚当把司令部交给策勒指挥,并让他把司令部转移到托尔莫辛。亚当自己则留在下奇尔斯卡亚,千万百计为建起来的作战集群搞大炮、迫击炮、坦克和弹药。尔后,他乘小型越野车向上奇尔斯卡亚方向驶去,沿途映入眼帘的是川流不息的德军,个个如同惊弓之鸟。约有二十名德国人和罗马尼亚人组成的队伍走近了亚当的汽车。士兵们个个丢盔卸甲,满脸污垢,破衣烂衫。亚当叫住他们中间的一个德军二级下士,问他们是那个部队的,为什么没带武器?回答是,“我们是坦克第4集团军的。我们掉队了。上校先生,俄国人在跟踪我们”。

  亚当得到这样的回答,并把这群人交给下奇尔斯卡亚城防司令后,便陷入了沉思:“真不明白,德军的士气为什么低落得如此迅速。几个月前还充满信心、驰骋在顿河大草原上的那些士兵们,现在怎么这样缺乏意志,只知—味地后退。他们是耽心自己的命运?还是怕当俘虏?他们是不是最后对战争本身发生了怀疑?”

  “B”集团军群司令部指定B·亚当上校任沿奇尔河设防的各作战集群的指挥官,直属集团军群指挥部。位于包围困外面的第6集团军炮兵司令部,成了亚当的作战集群司令部。

  亚当的作战集群,后来又拨给了司令部,转移到托尔莫辛的坦克第48军。亚当在下奇尔斯卡亚见到了冯·克诺贝尔斯多尔夫将军。他对这次会见作了有趣的描述。“他讲的都是我根据传闻了解的情况:什么霍特上将指挥的新编第4坦克集团军在科拉利尼科沃地区和顿河以东做好了突击准备啦;什么日内这个集团军就要突破包围圈,并在宽大的正面上展开攻势啦;什么霍利特将军指挥的集团军群要同时从奇尔河上游以西地区出发,从翼侧反击向南进攻之敌啦等等。坦克兵将军冯·克诺贝尔斯多尔夫指挥的坦克第48军,同刚刚赶到的坦克第11师和几个正在待命的兵团,应从上奇尔斯卡亚以东登陆场发动攻击。军长已收到我们关于顿河沿岸登陆场和敌军驻地情况的详细报告”。

  希特勒匪徒象热锅上的蚂蚁,焦急地等待着解除封锁的第6集团军发动突击的那一天。然而,事态的发展远不是敌人所希望的那样。苏军对步兵第336师的阵地发动了强有力的突击。第336师的阵地就在亚当集群的左边。德军坦克第11师在连续不断的战斗中损失严重。“鉴于敌人的攻击越来越猛烈,我们特别需要坦克给予支援,但在我们的防守地段却再也看不到坦克第11师了。顿河登陆场上的形势也不妙。登陆场越来越小,给人的印象是:这个登陆场马上就要被清除掉了。所有这一切又都严重地影响着部队的士气。如果说,几天前,坦克来了还能对提高部队士气有所帮助的话,则现在的士气下落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未经允许放弃阵地的现象己屡见不鲜。不断有人报告拒不服从命令的消息。大家都怕当俘虏,连军官们想的也是如何尽快地逃离陷井”。

  亚当上校把他带领的几个作战集群移交给冯·加布林茨男爵将军后,于12月10日被保卢斯召到大包围圈里。

  在托尔莫辛地域,敌人末建立起象集结在科捷利尼科沃地域那样强大的解围集团。主要是由于苏军积极作战,使敌人在这个方向上的尝试未能奏效。

  为解救被围在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部队,德军最高统帅部在“A”、“B”两个集团军群之间又建起一个新的集团军群——“顿河”集团军群。这个集团军群由冯·曼施泰因元师指挥,其编成内有:“霍利特”战役集群(在托尔莫辛地域),罗马尼亚第3集团残部、德军坦克第4集团军(由原坦克第4集团军指挥部和从预备队调来的几个兵团重新组建)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步兵第6、第7军。

  德军为加强“顿河”集团军群,急忙从高加索、沃罗涅日、奥廖尔和法国调来了几个师。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也归曼施泰因指挥。“顿河”集团军群从顿河上的韦申斯卡亚至马内奇河占领了总长6百公里的一个正面。集团军群编成内多达30个师;其中坦克师6个、摩托化师1个(还不包括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兵团)。西南方面军当面有“顿河”集团军群的17个师。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突击第5集团军和第5l集团军对峙的是“霍特”集团军群的13个师。

  曼施泰因在回忆录里讲到“顿河”集团军群的组建经过。根据陆军参谋总部的命令,由位于维帖布斯克地区的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部作“顿河”集团军群的指挥部。11月24日,曼施泰因及随从人员抵达位于斯塔罗别尔斯克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

  “B”集团军群司令官冯·魏克斯上将和参谋长冯·佐登施泰恩将军向曼施泰因介绍了情况。除了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外,最初加入“顿河”集团军群的有:被击溃的坦克第4集团军残部和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还有始终未参加战斗的德军摩托化第16师及4个有战斗力的罗马尼亚师。

  “新拨给‘顿河’集团军群的部队还有编入坦克第4集团军(由西南方向进攻斯大林格勒,解救那儿的德军)的来自‘A’集团军群的坦克第57军司令部及坦克第23师,最高统帅部炮兵预备队大部,以及从西欧赶来的经过重新补充的坦克第6师。

  派到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左翼的是一个军司令部和4—5个师(即‘霍利伊集群),其任务是由上奇尔河向东实施进攻解除对斯大林格勒的封锁。

  在‘B’集团军群司令部,人们给我们看了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将军发给希特勒的电报(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时间是在11月22日或23日)。保卢斯称,无论是他,还是各军军长都认为,集团军必须往西南方向突围。诚然,要得到这样做的兵力,就要调整集团军的部署,抽调和收缩北翼部队,从中腾出必要的兵力。‘B’集团军群司令部有人断言,即使希特勒能马上同意,开始突围的时间也不能早于11月28日。问题是希特勒并没有同意……”

  被希特勒提升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官,并受命解救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集团军的冯·曼施泰因,是法西斯一位久经战场的军事头目,在德军多次掠夺性的远征中颇有名气。保卢斯后来对他的评价是:“这是一位知名人物,具有很高的造脂,才思敏捷,善于在希特勒面前坚持自己的见解”。冯·梅伦廷少将于11月37日被任命为坦克第48军参谋长,在谈到自己由统帅部大本营前往“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之行时,他对曼施泰因本人更是大加赞誉。

  “11月28日晨,我飞抵罗斯托夫,前往新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从东普鲁士乘老式容克——52试验飞机的这次飞行,时间长得令人难以忍受。我们穿过被毁坏的华沙上空,越过无法通行的平斯克沼泽地和白雪皑皑的乌克兰大草原,在波尔塔瓦(这儿到处是不详的古迹,令人回忆起卡尔十二世的入侵)作短暂停留后,于当天下午到达罗斯托夫。经过这次二千四百公里的飞行,我对俄罗斯的广阔无垠,对在如此遥远的地方进行的战争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

  当日晚上,我就向曼施泰因元帅及其参谋长韦勒报到。从]940年在波兰视察我那个师以来,曼施泰因显得老多了,但威信也高了。与俄国人作战初期和尔后攻占克里木时建立的功绩,因此而得到的荣誉,是东线任何一位指挥员都非常羡慕的。作为实施包围战的专家,他曾被派到战线的列宁格勒地段,制定夺取俄国人这个旧都的计划。尔后,他又来到斯大林格勒附近,肩负起恢复顿河上的态势和解救被围在斯大林格勒德军集团的重任。人们都恰如其分地称曼施泰因‘是个在非常冷静的假面具下,隐藏看丰富感情的人’他派我到‘顿河’集团军群首席参谋布赛那儿去”。

  他谈到结束坦克第48军之行时,梅伦廷没有掩饰其悲观情绪:“11月29日拂晓,我飞往坦克第48军指挥部。我乘飞机在沿途和飞行员一起认真观察下面的情况,耽心飞错了,降落到对方。飞机飞得很低,因此能对俄罗斯的妈妈(指顿河——译者注)有一个十分完整的概念。顿河两岸是无边无际的草原,偶尔能看到一些散落在山谷里的村庄。这儿的景象使人想起北非的沙漠,只是在这里,皑皑白雪代替了沙子。当飞机降落在一个不大的前线机场时,我明白在自己的戎马生涯中,一个新的和非常黑暗的时期开始了”。

  对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以后的形势,冯·曼施泰因作了详细的描述。在他的描述中,除了—些细节值得重视外,有许多东西是被歪曲了的,是不可信的。譬如,在斯大林格勒大包围圈里的德军有33万人,他却说成20万至22万人,在分析保卢斯的处境时,他又特别强调空运补给所起的关键作用,但同时又把德军在这儿所犯的错误一股脑儿推到希特勒和戈林头上。这也是希特勒的将军们在战后回忆录里论述有关问题所惯用的手法。他还谈到,作为“顿河”集团军群的司令官,他掌握的兵力不足于实施解围进攻。他写道:“……很快人们就发现,由于兵力不足,最初计划由坦克第4集团军从顿河以东的科捷利尼科沃地域、‘霍利特’集群从中奇尔河向卡拉奇发动突击来解除对第6集团军的包围,是难以实现的。诚然,可望在一个地方集结足够的兵力。在这种情况下,可用于实施解围突击的也只有坦克第4集团军。这个集团军离斯大林格勒较近,在前往斯大林格勒的途中不必跨越顿河。甚至可以预料,敌人会认为我在顿河东岸发动进攻的可能性最小,因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德军要在这个地带集结大量部队,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因此,敌人起初只往科捷利尼科沃方向派出了较小的部队掩护合围的对内正面。当初,敌人在这儿与坦克第4集团军对峙只有5个师,在奇尔河却有15个师”。

  12月1日,集团军群指挥部命令实施“冬季大雷雨”战役,命令规定:

  坦克第4集团军从顿河以东的科捷利尼科沃地域以主力发动进攻。进攻开始时间定在12月8日。该集团军的任务是,突破掩护正面,向占据斯大林格勒以南或以西合围对内正面的苏军后方和翼侧实施突击,并击溃那里的苏军。

  “霍利特”战役集群内的坦克第48军由下奇尔斯卡亚车站一带顿河和奇尔河上的登陆场向苏军后方实施突击。

  第6集团军遵照希特勒的绝对命令,继续坚守在大包围圈里的原阵地。同时,该集团军还要向包围圈西南往顿斯卡亚察里察河突围,务必在集团军群司令部规定的那天与进攻中的坦克第4集团军会合。

  在下奇尔斯卡亚附近奇尔河一线固守的敌军,距被围困的保卢斯部队只有40公里。而科捷利尼科沃集团(‘霍特’集团军群)在发起进攻之前,却在离保卢斯部队120公里的地方。曼施泰因不管这些,仍决定由科捷利尼科沃发动进攻。“他象摆脱了一场冒险的艰苦战役一样,放弃了强渡顿河的计划,选择了顿河东南的科捷利尼科沃作为作战地区。在他看来,从这个地方发动进攻是再好不过了”。

  定下从科捷利尼科沃发动突击的决心是由于一系列因素促成的,首先是由于当时的形势促成的。沙伊贝特在谈到这个情况时曾写道:苏军巩固了合围圈之后,立即对奇尔河沿岸的德军发动了攻击。攻击的重点故在奇尔河下游及其在顿河入口处的登陆场。德军在这几处地方竭尽全力,最后才在坦克第48军统一指挥的各个部队的援助下,打退了苏军的几次攻击。不过,在“霍利特”突击集群作为实施解围战役的主力于11月底抵近德军奇尔河防御正面以前,重建的坦克第48军已经失掉了进行解围战役的能力。

  “坦克第48军不但不能从奇尔河登陆场协助实施这场突击;相反,不得不于12月15日放弃了这个离被围部队最近的阵地”。

  关于由斯捷利尼科沃地区实施解围突击的准备情况,沙伊贝特在另一部书里写道:“离斯大林格勒还有48公里。坦克第6师实施解围突击。时间是1942年12月”。沙伊贝特曾是劳斯少将的坦克第6师第11团(团长是古内尔斯多尔夫上协)第8连连长。该师曾先后后同坦克第23师、坦克第17师一起编入坦克兵将军基尔希纳的坦克第57军。该坦克军是一支集中突击力量,希特勒统帅部企图用这支部队在包围圈上打开一个缺口。在谈到突击的际准备时,沙伊贝特举出了许多具体细节,用以说明参加反击的德军(包括坦克第6师)的强弱点。坦克第6师在坦克第57军中几乎起到了主要作用。

  沙伊贝特也写了坦克第6师调到斯大林格勒地区前夕发生的事件。他曾这样写道,坦克第6师经过1941年——1942午冬季在莫斯科地区的艰苦战斗后,1942年5月调到法国进行补充和重新武装。装备捷克“什科达——350坦克的第11团须换装新型德国坦克。同整个坦克第6师一样,坦克第11团也按战时编制进行了扩编。坦克第6师是装备精良的兵团之一,这个师的上等兵都有实战经验,有一支由军土和军官组成的骨干队伍;分队都经过摔打,具有实战经验。沙伊贝特吹嘘说:“这个师的战斗力可称得上是出色的,人人都觉很胜过敌人一筹,相信武器的威力,佩服指挥员的素养。”

  11月份,第一批军用列车开始装载。沙伊贝特说:“我们没有到巴黎,我们的军列走的是绕行线。我们后来穿越德国西部,继续向东,通过柏林……抵达白俄罗斯的巴拉诺维奇,进入游击区。铁路两侧是被打坏的机车和车厢,说明这儿的小规模战斗打得多么激烈。在这片丛林覆盖的广阔大地上,一直到戈麦尔,铁路沿线到处都加强了警戒。机车前面都有一节装着沙子的车厢,用来防护敌人埋的地窗。布良斯克遍地积雪。我们继续前进,经库尔斯克进入地势开阔的别尔戈罗德市。广阔无垠的乌克兰大草原伸向南方和东方。人们议论纷纷的是斯大林格勒的消息。尽管首批战报都写得含糊其辞,大家还是了解到几支强大的军团已于11月21日被围,包围圈外面的战斗仍在进行。军官们开始清楚了,坦克第6师迟早要在这个地段参加战斗”。

  曼施泰因元帅由维帖布斯克出发,在走马上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官的途中,在哈尔科夫接见了坦克第6师师长劳斯少将。他们一起抵达罗斯托夫,曼施泰因亲自向劳斯通报了情况。他命令坦克第6师改变当初要在米列罗沃集结的做法,在科捷利尼科沃西南集结,编入坦克第57集团军,并在该地段上实施阻击战。曼施泰因掌握的苏军请况是,加强有坦克的骑兵第4军在两个步兵师的支援下,正沿着斯大林格勒——科捷利尼科沃铁路线两侧发动进攻。

  11月27日晨,当坦克第6师开到科捷利尼科沃时,刚好有苏军几个分队在炮火准备之后冲进了该市。“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坦克第6师就报来了首批伤亡情况”。从高加索赶来的坦克第23师也到了,该师在坦克第6师右侧作战。

  担任进攻的部队正在集结。敌人只好把发起解围突击的时间一改再改,先后改为12月8日和12日。

  12月5日前,坦克第6师已在科捷利尼科沃集结完毕,该师的摩托化步兵和炮兵占领了城东15公里处的防御阵地。12月11日,曼施泰因下达了发动战役的命令。前线南段的形势是,“一般说来,以后要想解除对斯大林格勒的封锁,看来是行不通的”。

  敌人决定以坦克第6、第23师及以后来的坦克第17师展开突击。曼施泰因提议保卢斯将军在包围圈里迎击。

  苏方在这段时间又做了些什么呢?苏方靠掌握着战争主动权,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展开了积极作战行动。红军在完成对德军两个集团军——整个第6集团军和部分坦克第4集团军的合同之后,须要消灭被包围的敌军集团。同时,还要在合围对外正面向罗斯托夫总方向快速发动进攻。

  综上所述,最高统帅部决定立即实施围歼敌军集团的战役。这项任务交给了顿河方面军各部队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主力——第62、64、57集团军。从11月24日起,苏军同被包围的敌军展开了激战。敌人进行了疯狂反扑,还不时发起反击。11月299前,保卢斯部队占据的地盘几乎缩小了二分一,只有1千5百平方公里。合围地区,东西直线长不过70至80公里,南北宽不过30至40公里。在这同时,苏军11月24日至30日的进攻发展迟缓,也没有完成下达给两个方面军的任务。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现有兵力不足于分割围歼敌人。

  A·M·华西到夫斯基后来曾指出,最高统帅部作出从行进间围歼斯大林格勒敌军集团的决定,是错误地估计了敌军人数。“从参加反攻的方面军和总参谋部侦察机关的侦察结果看,被包围的敌保卢斯集团当时的总人数在8万5千至9万之间。后来我们才知道,该集团军实际人数在30万以上。我们对被围德军技术兵器,特别是大炮、坦克也估计过低”。由于我们没有考虑到,敌军斯大林格勒集团在进攻和防御作战中又得到了补充,也没有考虑到敌人五花八门的专业部(分)队和辅助部(分)队,才产生了这样严重的错误。陷入包围圈的敌专业和辅助部(分)队,也被希特啊勒用来补充作战部队。这类部队中有1个防空师、10多个独立工兵营、一些医疗分队,许多多多的建筑营、工程队、野战宪兵和秘密军事警察部队等。

  除了我们对敌集团兵力估计上有失误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敌军在被包围之后大大缩小了防线,因而其战斗队形更加密集。德军统帅部千方百计地要在被围地区组织强有力的防御。统一隶属第6集团军的敌军部队(第6集团军17个师,坦克第4集团军5个师)固守在斯大林格勒西、西南的奥尔洛夫卡,齐迈科、库波罗斯诺耶一线,全长约170公里。集团军司令部设在被围困的敌军集团中心——左姆拉克村。

  在整个10月和12月的头几天,对内正面的力量对比继续朝着不利于红军的方向变化。合围对外正面,尤其是西南面和南面的合围对外正面是靠从里圈撤下来的部队紧急建立起来的。A·M·华西列夫斯基写道:“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有关敌人从苏德战场其他地段和西欧往斯大林格勒调动补充部队的消息,开始不断地传到我处。在11月的最后几天,我们不得不调整部署,从对内正面往对外正面调动顿河方面军第63和第21集团军的几个师加强托尔莫辛方向;将仍留在对内正面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l集团军的几个师调往科捷利尼科沃方向”。经过调整后,12月1日前夕的兵力兵器对比如下:苏军在合围对内正面有48万人、465辆坦克、8490门大炮和迫击炮(不含高炮和55毫米以下迫击炮),被围德军有33万人、340辆坦克、5230门大炮和迫击炮。

  苏军统帅部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用于空战的有前线航空兵的790架战斗机,还有几个远程航空兵团。当时用以对付被围敌军集团飞机的有540架,在合围对外正面的飞机有250架。那时敌人拥有第4航空队和航空兵第8军的l070架战斗机。不过,德军统帅部不得不动用大部分歼击机护送为被围部队运送给养的运输机。

  11月底,开始了代号为“土星”的新进攻战役的准备工作。在这场战役中,西南方面军部队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的任务是:先粉碎在新卡利特卡和韦中斯卡亚一线的顿河中游防守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主力,及奇尔河和托尔莫辛地区的敌军部队,尔后向米列罗沃、罗斯托夫总方向进攻。西南方面军此时还加强了新的兵团。

  11月25B,大本营代表A·M·华西列夫斯基、红军炮兵司令员H·H·沃罗诺夫、空军司令员A·A·诺维科夫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Ф·N·戈利科夫一起着手对敌第6集团军地带进行勘察。

  第二天,又同西南方面军司令员H·Ф·瓦图丁一起,对方面军右翼进行了勘察。A·M·华西列夫斯基回忆道:“回到谢拉菲莫维奇的前线指挥所后,我向最高统帅报告了我们的工作和我们对战役意图的初步看法。我报告的内容大体有:为便于指挥西南方面军各部队,在即将实施的战役个,最好将在这之前编入B·M·库兹涅佐夫中将战役集群的近卫第1集团军的部队重新编为近卫第1集团军,由库兹涅佐夫任该集团军司令员,并为其设立指挥部。在东南方作战的分散在顿河、克里瓦亚河、奇尔河至车尔尼雪夫斯卡亚一带的近卫第1集团军的其余兵团,拨给Д·Д·列柳申科为首的独立近卫第3集团军(当时他实际上已在指挥这些部队)。从车尔尼雪夫斯卡亚至奇尔河河口(也就是说,至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接合部)一带,仍由П·Л·罗曼年科中将的坦克第5集团军负责”。

  建议在西南方面军建立两个突击集团,用以粉碎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德军“霍利特”战役集群:近卫第1集团军右翼一个,由上马芒南边的登陆场向米列罗沃实施突击;博科夫斯卡亚东面近卫第3集团军防地一个,也向米列罗沃实施突击。待封闭包围圈后,进攻部队再向罗斯托夫推进。

  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突击集团——第6集团军应由上马芒西南向坎捷米罗夫卡、沃洛申诺实施突击。

  坦克第5集团军的任务是:粉碎莫罗佐夫斯克、托尔莫辛、车尔尼雪夫斯卡亚地区内位于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接合部的敌人,阻止其突入被包围的集团。由航空兵第17集团军支援这些部队作战。

  “最高统帅基本上同意我们的建议,答应为各个方面军补充部队和器材。他命令我责成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负制定详细的战役计划,并在12月初以前,把战役的最后方案提交大本营。我提出把西南方面军的第21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合围对外正面作战的坦克第36军和坦克第4军转给顿河方面军;斯大林也同意了我这个建议。这样一来,西南方面军首长就能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外线和代号为“土星”战役的准备工作上。

  同时,继续进行清除保卢斯集团的战役的准备工作。大本营认为,尽快完成这项任务是至关重要的。

  11月27日,最高统帅打来了直通电话。从保存的电话记录中可以看出,他也把注意力放在这个问题上。现将电话记录摘录如下:

  斯大林在莫斯科电话机旁。

  A·M·华西列夫斯基和H·Ф·瓦图丁在前线电话机旁。

  斯大林——米哈伊洛夫(即华西列夫斯基——译者注):“斯大林格勒的敌军已被包围,要消灭这部分敌人。这样,我们就可以腾出三个集团军的兵力”。斯大林认为便于领导,要统一伊万诺夫(即叶廖缅科——译者注)和顿佐夫(即罗科索夫斯基——译者注)的行动。“米哈伊洛夫应在利亚皮切夫附近某处或在该居民点以西设立一个10至15人的小作战室,并具体领导消灭敌斯大林格勒集团的工作。要紧缩包围圈。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土星’战役还重要的事情。米哈伊洛夫应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这件事情上”。

  米哈伊洛夫:“只有从顿佐夫的指挥所能够对两个方面军实施快速指挥,那儿有通信联络,我明天就可以赶到。请裁决,我好立即实施”。

  斯大林:“好吧。您带上必要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到顿佐夫的指挥所,组织协调顿佐夫和伊万诺夫的行动。让沃罗诺夫和瓦图丁一起去准备‘土星’战役……

  现在请米哈伊洛夫同志接收指示。

  1、当前您的任务是统一顿佐夫和伊万诺夫的行动,消灭被包围的敌军集团。您只办这件事,不能为别的事分心。

  2、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及诺维科夫的全部航空兵和抵达顿河方面军的佩——2轰炸机军均由您支配。航空兵的任务是集中摧毁被包围的敌军集团。不要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

  3、可给您一个坦克军作预备队。您可酌情用这个坦克军加强顿佐夫或伊万诺夫。如果还需要预备队请明天提出报告。

  4、请您和大本营建立直接联系,随时向大本营报告顿佐夫和伊万诺夫处的各种情况。

  5、明天提出报告,是否应把第62集团军编入顿河方面军。同时告诉我,把坦克军派到什么地方。您还有什么问题?都明白了吗?”

  米哈伊洛夫:“都明白了。一切照办。”

  在这之后,斯大林让费奥多罗夫(即瓦图丁——译者注)接电话。

  斯大林:“费奥多罗夫同志,请接收指示。

  1、现在您负有双重任务:一个任务是指挥罗曼年科和列柳申科在下奇尔斯卡亚至下克里夫斯卡亚地域内的作战行动。另一项任务是为‘土星”战役作准备。

  2、沃罗诺夫同志归费奥多罗夫同志指挥,让他准备‘土星’战役,同时还要协助列柳申科。

  3、除了混编航空兵第1军留给费奥多罗夫支配外,日内您还可以得到拥有一个歼击机师和一个强击机师的混编航空兵军。费奥多罗夫的整个航空兵群由日内派往您处的法拉列耶夫指挥”。

  第二天(11月28日),斯大林根据这些谈话又通知说:

  “顿佐夫和伊万诺夫同志

  抄送米哈伊洛夫同志

  现在我通知顿佐夫和伊万诺夫你们两位同志: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委任米哈伊洛夫同志领导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围歼敌军的作战行动,请务必执行他的命令。华西列夫(即斯大林——译注者)”。

  A·M·华西列夫斯基为执行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于11月30日向两个方面军的司令员下达了任务恢复合围的对内正面上的攻势,分割并消灭敌军集团。顿河方面军司令员K·K·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决定以第2l、65、24集团军的兵力在卡尔波夫卡和巴布尔金一带实施主要突击。为此须先进行局部战机消灭卡尔波夫卡、德米特里耶夫卡和马里诺夫卡地区的敌人,尔后进入罗索什卡河一带,并在那里展开部队,向古姆拉克总方向发动攻势。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A·H·叶廖缅科上将拟以第62、64集团军向阿列克谢耶夫卡实施主要突击。这两个方面军须先分割保卢斯集团,然后加以歼灭。两个方面军指挥部在12月1日至3日部分地调整了部署,加强了合围对外正面,从西面和南面保障了这场战役的实施,避开了敌人各种可能的迎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57集团军和整个预备队都用来遂行这项任务。譬如说,第5l集团军向科捷尼科沃实施进攻,机械化第4军向耶尔莫欣斯基实施进攻。

  为严密封锁被围敌军集团,从空中也采取了措施。以前对这个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华西列夫斯基写道:“直接了当地说吧,开始,至少可以说在12月份以前,我们对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估计不足。执行这项任务常带有偶然性,也不协调。航空兵没有和高炮火力系统建立联系,在它们之间没有形成准确的指挥和严密的协同。相反,敌人却有5个完好的机场,能同时容纳大量飞机。敌人的粮食、弹药和燃料与日剧减,还要疏散大量伤病员,这种情况逼着希特勒的统帅部动用大批飞机、甚至还有轰炸机去搞运输。

  只是到了12月上半月,我们才开始重视从空中封锁被围困的敌军,为使用航空兵和炮兵来对付敌人的运格航空兵制定了十分完整的计划。我们还严格规定了成功地歼灭敌机的责任,同时明确了合围对外、对内正面部队的职责。大多数敌机是在接近包围圈或装载及起飞时被击毁的。我们的歼击机、攻击机、轰炸机及远战大炮总算可以昼夜袭击机场和包围困里降落场上的敌视了。对付敌运输机的各种兵力兵器都通过一个观察、报知、通信系统协调了起来。所有这些措施,都大大减少了敌人往包围圈里运送货物的次数和从包围圈往外疏散伤员的能力”。

  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部队,12月初在合围的对外正面发动了进攻。但顿河方面军的第21、65、24集团军在卡尔波夫卡、马里诺夫卡地域遭到敌人疯狂反扑,在12月2日前未能进入方面军预定的展开地域——罗索什卡河一带。第62、64和57集团军的右翼部队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未能取得明显战果。敌人利用苏军以前建立起来的防御围廓,在新的地段组织了强有力的防御。此外合围的对内正面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得有利于敌军的变化,合围对外正面南段和西南段的形势也令人感到忧心重重。我只好派出部分兵团加强这几个方向的力量。12月1日至3日,对顿河方面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部署作了部分调整。经过调整,这两个方面军12月4日前在合围的对内正面有30万人左右、312辆坦克。敌人有33万人、340辆坦克。这里的兵力、技术兵器的对比仍然对敌军有利。

  合围的对内正面的进攻战斗仍在继续进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部队在库波罗斯诺耶取得了一些胜利。顿河方面军第65集团军推进到罗索什卡河,但该方面军的第21集团军在卡尔波夫卡西北却没有向前推进多少。敌人占据着构筑得很好的有利阵地,在九天的激战中,固守住了整个阵地。问题越来越清楚,靠现有的兵力是不能歼灭被围敌军的。

  12月8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做出决定,认真做好围歼敌军集团的淮备工作,调整部署,用预备队加强调整好的部队,切实搞好战役的物质技术(弹药、燃料)保障。12月9日,为贯彻决定组建了第5突击集团军,由M·M·波波夫中将指挥。该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集团军和西南方面军坦克第5集团军之间的利斯卡沙至上鲁别日内一带展开。晚些时侯,P·Я·马利诺夫斯基的近卫第2集团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地区。该集团军是几个方面军中最强的一支突击力量。定于12月18日前,完成对被围的斯大林格勒敌军集团实施新的进攻战役的准备工作。

  最高统帅部原打算用西南方面军编成内的近卫第2集团军从卡拉奇地区向罗斯托夫——塔甘罗格方向发展攻势(根据“土星”计划)。然而,由于在肃清被围的保卢斯集团的行动上进展迟缓,再加上敌人在前线东南地段建立了“顿河”集团军后,出现了解救被围敌集团的威胁,大本营只好重新考虑当初拟定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大本营把近卫第2集团军交给了顿河方面军首长指挥。12月初,集团军部队开始登上军列车,开赴前线。一昼夜共能运出18趟多一点的军列,而装载完毕则需要165趟军列。卸载是在斯大林格勒西北伊洛夫利亚、阿尔切达、加里宁诺、利普基、卡恰里诺几个车站和季什京、536公里会让站进行的。第一批军列12月10日开始抵达卸车地点,随后马上开赴集结地域的韦尔佳奇、佩斯科瓦特卡。

  顿河和斯大林格勒两个方面军的司令员考虑到方面军的力量均得到了加强,为执行大本营的指示,开始着手制定新的肃清被围敌军集团的战役计划。12月9日新战役计划编制完毕,由A·M·华西列夫斯基呈送大本营审批。

  “计划拟定分先后三个阶段分割和歼灭被围的敌军集团,第一阶段,顿河方面军消灭罗索什卡河以西的4个步兵师,第二阶段,顿河方面军(以近卫第2集团军为主)往东南对沃罗波诺沃实施突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第64集团军经佩斯昌卡向沃罗波诺沃实施突击、与之相呼应,以此孤立被围敌军集团南部的部队,尔后加以俘获,最后是第三阶段,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合围的对内正面作战的所有集团军向古姆拉克总方向实施突击,彻底挫败被围敌军的抵抗,最后加以歼灭。

  12月11日,大本营基本上批准了这项计划,只是要求将战役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合并在第一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两大方面军的部队一进入巴萨尔基诺、沃罗波诺沃车站地区,就立即分割敌人,尔后歼灭敌集团西部和南部的部队,时间要不迟于12月23日。命令规定发动战役的时间为12月18日”。

  训令内容:

  “米哈伊洛夫同志亲收

  1、‘指环’战役分两个阶段实施。

  2、第一阶段,进入巴萨尔基诺、沃罗波诺沃地区,歼灭敌西部和南部集群。

  3、第二阶段,两个方面军的所有集团军共同发起猛攻,歼灭靠近斯大林格勒西面和西北面的敌军主力。

  4、战役第一阶段开始的时间不要迟于华西列夫和米哈伊洛夫通话中规定的时间。

  5、战役第一阶段要在12月23日前结束。

  华西列夫

  1942年12月11日0时20分

  这时,在合围的对外正面的坦克第5集团军的部队,从12月2日晨起,对敌人发动了突击,经过激烈的战斗,夺取了下卡里诺夫卡地域的奇尔河登陆场。

  以后在12月3日至6日,坦克第5集团军又打退了敌步兵第336师、坦克第11师,野战航空兵第7师的反击。

  12月7日,坦克第5集团军恢复攻势,强渡奇尔河,其左翼部队于16时前夺取了奥斯特罗夫斯基、利辛斯基和79号集体农庄等地。不过,敌人在苏罗维基诺、奥斯特罗夫斯基、利辛斯基一线展开反扑,挡住了苏军的进攻。在以后的几天里,德军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击,迫使坦克第5集团军退到出发地区。

  尽管敌人守住了下奇尔斯卡亚附近顿河左岸的登陆场以及雷奇科夫斯基和上奇尔斯基地区奇尔河左岸的几处登陆场,坦克第5集团军12月上旬所实施的积极作战行动仍然起了很好的作用。敌人在这些地方耗尽了兵力,已经不能参加拟定的以解救被围集团为目的的进攻了。苏军炮兵和航空兵的作战行动在突击和击退敌人的反扑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线航空兵不仅支援了地面部队,而且轰炸了塔钦斯卡亚、莫罗佐夫斯克地区的敌机场和莫罗佐夫斯克至利哈亚的铁路线。

  由此可见,12月中旬前,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几个苏军方面军部队继续战斗在合围的对内正面和对外正面。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第62、64、57集团军加固了雷诺克至普鲁德博伊会让站长91公里地段上的阵地,做好了对被围敌军发动进攻的准备。第5突击集团军,第51和28集团军战斗夜合围的对外正面,该地段总计长达365公里(至埃利斯塔和阿斯特拉罕)。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首长为加强科捷利尼科沃方向的部队,从伏尔加河左岸预备队调出步兵第300师和第87师。这两个师的先遣部队已于12月12日前进入布津诺夫卡、泽特、上察里律斯基几个地区。步兵第315师已集结在“支柱”集体农庄地区;喷火坦克第235旅、独立坦克第234团和歼击第20旅则集结在维帕斯诺伊地区。为加强对外正面的部队,从对内正面调去了机械化第4和第13军。

  有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兵力兵器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注:第28集团军计算在内。

  从列举的数据可以看出,坦克主要集中在合围的对外正面,其余地面兵力在合围的对内正面和对外无面的分布基本相等。

  兵力 兵器        总数  合围的 合围的 方面军

  对内正面 对外正面 预备队

  师(计算数) (个)     38·5  18·5  14·5  5·5

  人数(个)        274000 100000 136000 38000

  坦克(辆)        578   62   369   147

  火炮(76毫米以上,门)  1663  793   739   131  

  反坦克炮(门)      1179  525   575   79

  迫击炮(82毫米以上,门) 2175  1074  940   161

  在合围的对外正面,在下奇尔斯卡亚与敌军集团对峙的第5突击集团军的密度最大。该集团军防守在近95公里长的正面上,有7万1千人、252辆坦克、814门大炮和迫击炮。

  第51集团军的兵力兵器很弱,且防守在约140公里的地带内,拥有3万4千人、77辆坦克、419门大炮和迫击炮。该集团军地带的战役密度是1个师的正面达28公里,1公里正面仅有0·5辆坦克,约3门大炮和迫击炮。每个师平均近4千人,每连30至50人。第28集团军有4万4千人、40辆坦克、707门大炮和迫击炮。该集团军防御正面达130公里长。第5突击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的物质保障,特别是弹药和燃料保障不足。

  在第5突击集团军对面作战是敌步兵第336师、野战航空兵第7师、坦克第11师。与第51集团军对峙的敌军有10个师。在埃利所塔地域与第28集团军对峙的是德军摩托化第16师。“顿河”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坦克第17师位于托尔莫辛地区。

  敌军指挥部打算在科接利尼科沃和托尔莫辛两个地区集结突击集团,结果12月12日前,仅在科拉利尼科沃地区建起了一个突击集团。

  曼施泰因元帅决定,不待托尔莫辛突击集团集结完毕就让科捷利尼科沃集团(属“霍特”集团军群)发动进攻。敌人拟定沿季霍烈茨克——斯大林格勒铁路线的一个狭窄地段实施突击,并由此突破苏军的合围正面。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首长识破了敌人的企图,采取了打退敌人从科捷利尼科沃地域和下奇尔斯卡亚登陆场发动突击的措施。制定措施时,也考虑到了敌人有可能从包围圈进行迎击。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暂缓实行消灭敌被围集团的战战役。大本营赋予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任务是:打破敌人向保卢斯集团靠拢的企图,恢复各自在斯大林格勒的阵地。

  为了从南边巩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各部队在敌科捷利尼科沃集团对面的阵地,派出了近卫第2集团军。另外决定第5突击集团军捣毁雷奇科夫斯基村地域的敌登陆场,以便阻止敌科捷利尼科沃集团和下奇尔斯卡亚集团联合作战。这场战役由坦克第7军、步兵第258师、近卫步兵第4师负责实施,坦克第5集团军的炮兵协助这次攻势。

  12月12日乱在合围的对外正面上的力量对比是:第5突击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共有8个步兵师、1个筑垒地域、2个机械化军、2个骑兵军、4个坦克旅,最高统帅部的8个炮兵和迫击炮兵团及2个高炮团;与这些部队对峙的是敌“霍特”集团军群的13个师。

  在这段时间内,合围的对外正面的兵力兵器对比见下表。

  在第5突击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的地带正面(235公里)

  兵力 兵器     苏军   德军  比例

  师(计算数:个)  12   13   1:1·1

  人数(个)     115000 124000 1:1·1

  坦克(辆)     329   650   1:2

  大炮和迫击炮(门) 1133  852   1·3:1

  飞机(架)     220   500   1:2·3

  由此可见,敌人的坦克和飞机比我多一倍。希特勒匪徒把占压倒多数的兵力兵器调来对付在历次战斗中已经削弱了的第51集团军。敌军在这里的人数和火炮是苏军的2倍,坦克则是6倍以上。

  在实施解围战役前,曼施泰因在预定实施突击的地段上已经拥有一定的优势。苏军在这些地方的处境是危险的。不过,在苏德战场南翼,其中包括斯大林格勒地区在内在总的力量对比上,还没有为实现希特勒最高统帅部的目标创造先决条件。敌人所能获得的,顶多不过是同第6集团军会合,并恢复该集团军的积极行动。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无疑会使苏方的军事形势复杂化。为粉碎南面的敌人,苏军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力量并遭到更大的牺牲,苏军的作战艺术和英雄主义精神决定了事态的发展一定会粉碎敌人的计划。



作者:[苏] A·M·萨姆索诺夫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