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第二十八章 敌人和盟友



  在粉碎德国法西斯之后,希特勒统帅部和总理办公厅的文件被公诸于众。人们从中看到了希特勒及其一伙是怎样背信弃义,准备进攻苏联的。

  在西欧取得的胜利,冲昏了希特勒的头脑,他满以为德国法西斯同苏联作战,也有把握获得同样的成功。

  1940年12月,希特勒在同他的将领们举行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曾宣称:“可以预料,俄国军队一旦受到德国军队发起的第一次突击,它的失败会比法军在1940年的失败更为惨重。”

  由于希特勒这样过分自信,他在1940年12月18日,批准了第21号指令——“巴巴罗萨作战计划”。这位元首的指令说:“德国武装力量应做好准备,以闪电般的军事行动,战胜苏联。

  彻底打垮苏军,占领莫斯科和苏联欧洲部分的其他重要工业中心,总共要用6~8周时间,至多也不过3~4个月。”

  对苏作战中,希特勒并没有让在这以前已在西线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德国空军起特殊作用。德国空军在东线的使用计划,基本上跟西线作战时相同,即:先夺取制空权,然后把兵力投入支援地面部队。

  希特勒分子十分轻视行将开始的同苏联飞行员的战斗。他们认为,我国空军水平低,是“亚洲”型的,不是“不可战胜”的德国空军的对手。

  入侵苏联的最后日期定为1941年6月22日之后,希特勒统帅部给德国空军规定了如下几项任务,

  1.空袭苏联各机场,一举粉碎苏联空军;

  2.夺取全面制空权;

  3.完成上述两项任务之后,把空军调往战场,直接支援陆军;

  4.破坏苏联的交通运输,使前线、后方以及尽可能深远后方的部队难以凋动;

  5.轰炸莫斯科、高尔基城、雷宾斯克、雅罗斯拉夫利、哈尔科夫、图拉等大工业中心。

  应当承认,在1941年和1942年上半年,希特勒分子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空战计划。

  当时希特勒几乎投入了所有全部力量来对付苏联,其中包括从西线撤下来的部队。同时计划在初战胜利之后,就将部分轰炸机部队和歼击机部队调回西线,同英国作战。

  在战争初期,希特勒分子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还有如下的有利条件;参加对苏空战的德国飞行员已经同法国、波兰和英国飞行员打过仗,受到了极大的锻炼,他们在同西欧各国作战中还获得了与自己部队协同作战的丰富经验。

  戈培尔的宣传机器给在战争初期同过时的苏联飞机交战的德国飞行员制造了“不可战胜”的名声。但是,到了1942年,我方国产的新式飞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德军不可战胜的名声一落千丈,后来就简直烟消云散了。还在卫国战争初期,我们就使德国人遭到重大伤亡,他们被迫用仓促训练出来的、缺乏作战经验的年轻飞行员来补充他们的飞行作战队伍。

  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的战斗机型号没有很大的变化。德国飞机在战争期间的改进,都带有应急和匆忙的性质,这是因为希特勒分子只是在认识到苏联空军的现实威力之后,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他们本来在对苏联开战的当时曾坚信苏联的技术装备非常落后。

  德国的航空史学专家格列福拉特在他战后写的一部著作《空中战争》中,谈到这一点时,这样写道:“德国空军总司令部代表们应当对自己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他们对俄国空军的估价,不仅在质量上,而且首先在数量上的估价,究竟有多少是正确的?例如,俄国人那里出现了‘伊尔—2’强击机,就非常出乎德国人的意料之外……总的说来,德国人把俄国空军的战斗力估计得太小。当然,这并不排除俄国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然而,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俄国空军战斗力增长的速度将是‘亚洲式’的,也就是组织管理不佳。”

  纳粹分子认为,德国的全部飞机无论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能充分保障他们同苏联作战。正如希特勒在“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中所说的那样,在5~6周内打完这场战争。

  这位格列福拉特还写道:“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同俄国作战,跟西欧一样也采取闪击战,他打算在东线取得初步胜利之后,就把轰炸机部队和必要数量的歼击机部队再调回西线。按他的意图,东线应该只留下直接支援地面部队的航空兵团以及军用运输机部队和一定数量的歼击机联队。实际上完全适得其反!”

  战争初期,德国航空工业部门生产的飞机有三种主要型号,这就是:“梅塞施米特-109”、“容克斯-87"和“容克斯—88",还有一种运输机“容克斯-52”。另外还生产了少量双发重型歼击机“梅塞施米特—110”(实战证明该机性能不好),老式的海因克尔—111和道尼尔-217轰炸机,以及“福克·沃尔伏-189"侦察机(苏联士兵给它起个绰号叫“框架”)。“框架”在空中一出现,就意味着轰炸机马上就要来到。

  上面说的这些飞机,当战争初期它们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时候,还能使我方遭到很大损失。它们欺负我们歼击机少,几乎是为所欲为地昼夜轰炸不停。这时期,德国人认为他们本国航空工业的主要任务,第一是增加飞机的数量,第二是增加飞机的数量,第三还是增加飞机的数量。只是在真正领教了苏联空军实力不断增强之后,德国人在1942年夏末,才想起来急如星火地着手改进自己的飞机,既改进歼击机,也改进轰炸机。但为时已晚。他们无论在设计领域,还是航空工业,都已不堪与我们匹敌。

  在进攻苏联前夕,希特勒德国的飞机主要是1937年开始装备部队的“梅塞施米特-109"。

  在欧洲作战的头两年,他们使用的是“梅塞施米特109”的最初型别“梅塞施米特-109E"。这种飞机长期没有改进,当时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它们的飞行战术性能并不亚于英国飞机。只是到了1941年,德国人见到苏联的新飞机和英国的改型飞机之后,才感到梅塞施米特-109E需要加以改进了。

  结果,在1942年春出现了梅塞施米特-109F。这种飞机跟它们早期型的主要区别是:改善了气动外形,安装了马力比较大的发动机和火力比较强的武器。同年六月,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新飞机。不过在这次战役中,也暴露出该机的火力不及优秀的苏联飞机。于是,德国人便进一步加紧改进,后来搞出了一种新的改型叫“梅塞施米特-109G”,这种新改型飞机同年8月底出现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上空。

  梅塞施米特-109有多种改型;109F、109G、109G2和109G4等。每一种改型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该机的某项战术性能。不过,所有这些改进都增加了飞机重量,以致飞行战术性能本来很出色的“梅塞施米特-109"歼击机的重量最后竟增到将近3.5吨,丧失了机动性。虽然飞机的速度提高了,火力增强了,装甲也加强了,但是由于机动性能太差,与我们的“雅克”和“拉”型飞机相比,已经没有任何优势了。

  希特勒分子曾大吹大擂把梅塞施米特-109称为“空中之王”,它曾一度使空军力量薄弱的波兰和法国为之丧胆。战争初期,当它在数量上占有优势时,也曾使苏联受害不浅。而到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它只有挨揍的份儿了。

  “梅塞施米特-109”的各种改型参加了这次战争的全过程。但是,德国人认为,还需要有一种歼击机协助“梅塞施米特-109"作战。战争开始以后,德国人生产出“福克·沃尔伏-190"歼击机。该机装的是BMW气冷式星型发动机,不同于“戴姆勒—本茨”水冷式发动机。

  "BMW-801”发动机的功率为1,650马力,装到“福克·沃尔伏-190"歼击机上,它的速度比“梅塞施米特-109"快20~30公里/小时。虽然“福克·沃尔伏”飞机的速度比“梅塞施米特”快,不过它的重量要大得多,机动性也差得多,因此德国的歼击机飞行员并没有得到任何优势。

  福克·沃尔伏-190起初装四门航空机炮。在战争期间,德国人在飞机上增加了两个火力点并且安装了前后装甲。由于做了这样一些改进,“福克,沃尔伏-190"的重量增加到4吨,这就进一步降低了飞机的机动性和起飞着陆性能。

  1943年5月?日这一天出版的《红星报》第一次报道说,苏德战线上出现敌人新型歼击机“福克·沃尔伏-190"。这种飞机的出现,完全出乎苏联飞行员的意料。它的外形与“梅塞施米特”大不相同。苏联英雄、近卫军上尉格拉乔夫,是头一批识破这种“神秘”的新飞机的飞行员之一。

  格拉乔夫的四机编队迎战六架“福克·沃尔伏”飞机,结果击落敌机三架,击伤敌机一架。

  希特勒分子便以此为教训,开始将重量轻、火力弱的“梅塞施米特”飞机与重量大、机动性差,但火力较强的“福克·沃尔伏”飞机组成混合编队,投入战斗。

  在德国的轰炸机中,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装戴姆勒—本茨—601发动机的“海因克尔-111'。这种飞机于1936年开始装备部队,经过多次改进之后,速度从310公里/小时提高到430公里/小时。尽管这种飞机安装了火力很强的自卫机枪,但是速度低,如果没有歼击机的可靠掩护,通常总要被苏联飞行员打下来。

  “容克斯—88”轰炸机装两台“尤莫—211'水冷式发动机,是比较完善的轰炸机型,在战争初期,把“海因克尔—111”轰炸机完全排挤掉了。然而在苏联航空工业开始给前线输送足够数量的新型歼击机之后,说真的,就连“容克斯—88'轰炸机如果没有歼击机护航,也休想在空中露面了。

  最后,我再介绍一下“容克斯-87'飞机。这是一种速度很低的单发双座俯冲轰炸机。它只能在不会遇到歼击机回击的地方,例如在波兰和法国,以及在战争初期我们的歼击

  机还很少的时候,才能成功地使用。起初,德国人打算把“容克斯-87"俯冲轰炸机当作强击机使用,但是较量不过苏联“伊尔-2"强击机,到战争快要结束时,这种飞机几乎消声匿迹了。

  1940年,我访问道尼尔公司时,曾经看见过“道尼尔—217”轰炸机。当时希特勒分子曾对它寄予很大希望。那时,我就感到奇怪,他们已经有了当时很现代化的轰炸机“容克斯-88”了,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大力气搞几乎完全相似的“道尼尔—217”飞机呢?这两种飞机的区别是:一个是由容克斯公司制造的,而另一个是由道尼尔公司制造的,一个装的是水冷式发动机,另一个装的是气冷式发动机,“容克斯-88"是单垂尾,

  “道尼尔—217"是双垂尾。区别就是这些。顺便说一下,这两种飞机就连它们的外形都非常相似。

  “道尼尔—217'轰炸机的速度比“容克斯-88”快一些。但是总的说来,作战时它并不比“容克斯-88"有什么优势。战争期间,在苏联前线很少遇到“道尼尔—217”轰炸机。直到战争结束,“容克斯-88”一直是德国轰炸机的主力。

  在德国发动入侵波兰和法国的战争时,“容克斯”和“梅塞施米特”飞机占绝对优势,因而德国各工厂大批生产这两种飞机。后来,希特勒分子打败了法国,占领了其他欧洲各国之后,又在被占领国组织了这两种飞机的生产。

  希特勒统治集团建立空军,指望靠它取得闪电式的胜利。闪击战是法西斯战略的主要招数。法西斯分子万万没有料到,我们竟然能够拿出性能比较高的作战飞机来对付他们,而且竟然能够在战争进行期间拿出数量充足的作战飞机。

  法西斯分子刚愎自用,到了愚蠢透顶的地步。在战争刚开始时,他们在“容克斯—87”飞机上安装了警报器,专起吓唬人的作用。当飞机俯冲时,驾驶员打开警报器,那凄厉的惨叫声使人听了心烦意乱,接着声音更为凄惨,飞机越接近地面,这种噪声越大。

  德国人用这种飞机轰炸北非的英国军队。那里的军队大量是殖民地的士兵,他们一听见这种叫声就怕得要命。俯冲轰炸机应当隐蔽地接近目标,然后雪片似地向目标投弹。但是,希特勒分子自信不会遇到抵抗,甚至在空袭前预先发出通告。希特勒分子得意忘形了,他们拍摄了一部文献纪录片《波兰在烈火中》

  (1940年我在柏林看过这部片子),记录了当时的野蛮轰炸情景:二十来架“容克斯—88”轰炸机飞到目标上空,轮番俯冲,向没有设防的波兰城市,向和平居民,低空投弹。

  “容克斯—88”和“海因克尔—111”轰炸机,也是这样肆无忌惮地狂轰滥炸。

  战争后半期,希特勒分子同苏联作战,不仅拆掉了装在这种飞机上的警报器,甚至连“容克斯”和“海因克尔”也不敢冒险飞到有我军部署的上空,不然就尽可能较长时间隐蔽在云层里以免被我军发现。这两种轰炸机一遇到苏联歼击机时,通常总是被打掉的。

  希特勒分子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过低估计他们的敌人的力量。例如,他们在1943年发动的库尔斯克攻势,就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们的新式作战技术装备上的。这些新式装备就是:“福克,沃尔伏-190”飞机、“虎”式和“豹”式坦克以及“斐迪南德”自行火炮。他们狂妄自信,认为这些新式武器,无论在空中还是在地面上,都优于俄国人的作战装备,因而能保证他们取胜。然而,1943年的夏季作战表明,德国的新式技术装备完全辜负了他们寄予的期望。

  “福克·沃尔伏-190"歼击机是战争刚刚开始前研制成功的。该机还没有在战场上出现,希特勒分子就向全世界大肆吹嘘它的作战性能了。可是头几个回合,“福克·沃尔伏—190”就被苏联新型歼击机打败了。

  苏联设计师在战时还研制出敢于同德国人大肆吹嘘的“虎”式和“豹”式坦克,以及“斐迪南德”自行火炮较量的反坦克炮和新型坦克。

  戈培尔曾大肆进行关于新式武器影响事态发展的宣传,而且编造了许多这种“神奇武器”的神话,说它能够在短时间内使英国屈膝投降,保证德国人取胜。这种新奇武器,指的是一种无人驾驶的飞行器。

  诚然,在轰炸伦敦和英国其他城市时,使用了“V—1”喷气飞航式导弹和“V—2”弹道式导弹,英国蒙受了巨大损失,被“V-1'和“V—2”导弹炸死的英国居民达四万二千人。然而,希特勒德国的这种野蛮轰炸,并未能改变战争的战略态势。

  飞航式导弹和弹道式导弹实际上并没有影响西部战线的进程,当然对整个战争进程也就更没有什么影响了。

  但是应当指出,德国空袭伦敦和英国其他城市,对英国人来说的确是一场大灾难,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当时,英国还没有足够的歼击机能够在远离城市的要冲拦截由“梅塞施米特”飞机护航的德国“海因克尔”和“容克斯”轰炸机。英国空军那时使用的主要歼击机是“飓风”,速度只有520公里/小时,比“梅塞施米特”慢50公里/小时。

  入侵英国领土上空的德国轰炸机,最初遇到的最大障碍只是高射炮和密集的空中拦阻气球网。而这些防御措施并不能完全奏效,德国的轰炸机依然有步骤地轰炸了英国许多城市,尤以伦敦和大工业中心考文垂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

  希特勒空军的空袭,迫使英国人加速生产作为最可靠防空手段的歼击机。由于当时经常遭到轰炸,大批生产歼击机非常困难,于是英国人便着手修建地下工厂。

  对生产进行了重大改造,结果英国人很快就安排好了“喷火”式单座歼击机的批生产。这种飞机的速度为586公里/小时。随后英国人又组织了“兰开斯特”式四发轰炸机的批生产,这就使英国人有可能从防御转入了对德发动空中攻势。

  “喷火”式歼击机和“兰开斯特”式轰炸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空中力量的基础。

  战争的第一个阶段(1939—1941年),英国的轰炸机是载弹量6一7吨、最大速度450公里/小时的四发轰炸机:“兰开斯特”,“哈利法克斯”和“斯特林”。由于这些飞机速度较低,自卫武器较弱,所以英国人主要在夜间出击。

  1941年12月,美国开始对德作战。参加空袭德国的轰炸机,绝大多数是“飞行堡垒”(B-17)和“解放者”。这两种轰炸机也是四发飞机,载弹量与上述英国轰炸机相同。不过,美国轰炸机装备了火力较强的自卫机枪,比英国飞机的自卫能力强,因此美国人能够对德国实施昼间空袭。当然,后来美国在“飞行堡垒”每次大规模空袭时,也得用大批歼击机护航。

  轰炸德国的“飞行堡垒”机群,通常从不列颠群岛上的机场起飞。飞机按时从不同方向分梯次接近目标,从而使希特勒的防空系统难以发挥作用。这种战术使德国人难以集中使用各种防空手段,他们只好分散使用在东线作战中已经削弱了的歼击航空兵的兵力。

  1942年,英国上千架四发轰炸机轰炸科隆,是对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空袭。

  希特勒分子开始叫苦了。在这之前,他们把对伦敦,考文垂和英国其他城市的夜间轰炸,称为“消灭非军事目标”,而现在当英国把炸弹扔到德国城市的时候,戈培尔却声嘶力竭地说英国人使用“灭绝人性的恐怖手段”了。

  战争第一阶段(1939~1941年),英国人对德国西北部的鲁尔,汉堡和柏林等地的空袭收效甚微。只有为数不多的英国轰炸机飞到柏林,投的炸弹口径较小,给德国首都造成的损失不大。虽然如此,但是每当英国飞机空袭之时,柏林全城都转入地下防空洞里,一切活动却停止了。

  1940年,我有机会目睹英国轰炸柏林的实况。我还清楚记得柏林人当时对这样的轰炸头痛极了。而今在英国重型轰炸机,特别是美国重型轰炸机轮番轰炸之下,我可以想象得到柏林和其他德国城市所发生的一切多么象一座座人间地狱啊!

  这时进行空袭,已经不再是几十架飞机,而是几百架,甚至几千架飞机了,而且还有大批歼击机护航。空袭柏林,再也不是一次投两三吨炸弹,而是投两三千吨炸弹了。炸弹的口径达到2吨、3吨、5吨,战争结束时炸弹口径达到了10吨重。

  纳粹分子冒险的结果,给德国居民带来惨重损失。

  英国的“蚊”式新型轰炸机在西线出现,引起人们很大兴趣。这是一种木质双发飞机,具有当时比较好的歼击机的速度(大约600公里/小时),而且航程远。“蚊”式飞机的尺寸大小跟歼击机差不多,因而不容易被敌人发现。驾驶“蚊”式飞机的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英国飞行员。这种飞机给希特勒分子带来重大损失:“蚊”式飞机潜入到敌人深远后方进行骚扰,几乎如入无人之境。

  “蚊”式飞机出动1,000架次,只损失11架,仅就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种飞机的机炮装在前面,可以与敌人歼击机交战,因而使得英国人有可能在1943年1月昼间空袭柏林。

  英国人使用“蚊”式飞机完成了一系列牵制性的昼间空袭。飞机在白天的条件下摧毁了荷兰堤坝区,这就令人信服地证明, “蚊”式飞机具有优良的飞行战术性能。

  战前,美国的运输机十分发展,而战斗机却很差,比如说,比德国就差得多。不过在参战之后,美国人在短时期内就研制出了新型战斗机,并大量生产。

  令人奇怪的是,就在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夕,德国人毫无保留地让美国著名飞行员林白参观了他们的飞机。这位飞行员因为看到了“德国空军”十分高兴。

  第二次大战初期,构成美国军事航空基础的是以下几种飞机:“B—17”轰炸机或称“飞行堡垒”,速度490公里/小时,航程4,800公里,载弹量5.8吨;“解放者”轰炸机,速度500公里/小时,航程4,800公里,载弹量4.3吨,以及P-40“战鹰”单座歼击机,最大速度520公里/小时。在战争第二阶段,美国人极大地提高了本国飞机的质量水准,安排了B—29“超级堡垒”轰炸机和P-51“野马”、P-39“空中眼镜蛇”歼击机的大批量生产。B-29速度为600公里/小时,航程6,400公里,作战载重9吨。P-51歼击机速度为600公里/小时,P-39歼击机速度为580公里/小时。

  同时,美国还生产了P-47“雷电”重型歼击机,速度为640公里/小时,飞行高度和航程优于P-51和P-39,经常用它来给轰炸机护航。

  最后,美国还研制成功并为所有同盟国大批制造了“道格拉斯C-47”军用运输机,这是当时用得最普遍的飞机之一。C-47是DC-3旅客机的军用型,速度346公里/小时,航程2,400公里,能载25人。

  美国航空有自己的特点:与苏联、英国,德国的航空不同,美国航空的重点是生产轰炸机。其原因是,美国是大洋彼岸国家,美国人当时并不特别担心敌人轰炸机的进攻,因为敌人很难跨过大洋到达美国。为了能在本土之外作战,美国人建立了强大的、拥有多种多样机型的轰炸航空兵。

  “飞行堡垒”是美国空军的主要机种,不仅轰炸过德国,也轰炸过日本。这些飞机从不列颠群岛和意大利南部的重型飞机机场起飞,能轰炸柏林和德国中部的其他城市。在远东,美国人可以驾驶“飞行堡垒”从它的基地飞到日本。

  “飞行堡垒”是远距离运载炸弹的重型轰炸机,飞机的燃料储备必须保证它能够飞到距离很远的目标,再返回机场。这种飞机载弹量大,本身也重(约50吨),因此飞行需要非常大的功率。该机装四台发动机,单台功率2,000马力。每架B-17飞机能带几吨炸弹,飞行2,000~2,500公里。

  如果目标离机场距离不远,飞机可以少带燃料,多带炸弹。飞机离目标距离越远,燃料就带得越多,炸弹也就带得越少。

  但是,从英国轰炸航空兵的机场起飞,并不能轰炸德国领土上的所有军事目标,因为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不够长。当时,美国与苏联空军司令部联合组织了所谓美国轰炸机穿梭作战。

  “飞行堡垒”从北非和西欧航空基地起飞,到达敌人领土的任一点投弹之后,飞到苏联机场降落,因为飞机燃料不够,不能立即返回原基地。在苏联境内波尔塔瓦附近和在乌克兰,修建了专门接纳“飞行堡垒”的机场。“飞行堡垒”在这里加油,装炸弹,然后返航,途中再次投弹,最后返回基地。

  现代化的四发轰炸机装备极为复杂,由于装备了最新的仪表,飞机能够连续几个小时盲目飞行,能够通过无线电同数千公里距离保持通讯联络。雷达设备可使飞机在盲目飞行环境下或在漆黑的夜间,准确接近目标,透过云层向目标投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彼—8”四发重型轰炸机的飞行战术性能,与美国的B-17轰炸机大体相同。

  美国的“雷电”、“野马”,“空中眼镜蛇”等歼击机的主要任务是为轰炸机护航。这些歼击机的航程要远,带的燃料要多,因此实际上它们比“梅塞施米特”,“喷火”式歼击机和苏联的歼击机都要重得多。

  在战争期间,我们对“空中眼镜蛇”这种飞机非常熟悉。当时,根据租借法案,我们得到了一定数量的“空中眼镜蛇”飞机。

  早在1941年底,我们就与英国人和美国人进行了谈判,要求他们支援我们飞机、发动机和机械设备。然而英国人除了给我们一些他们换装下来的过时的“飓风”歼击机之外,未能给我们帮什么大忙。苏联飞行员曾经使用过这种飞机在北线作战。苏联英雄萨福诺夫曾经驾驶这种飞机,在科拉半岛—穆尔曼斯克地区巡逻,保护海上护航舰队。

  美国参战之后,我们就从美国人那里得到了贝尔公司的“空中眼镜蛇”歼击机。苏联飞行员驾驶这些飞机,从阿拉斯加经西伯利亚,直接飞到前线。头几批“空中眼镜蛇”歼击机,曾经出现过严重故障,光是因为水平安定面在飞行中破损造成的一等事故就有好几起。我们马上将这些问题通知美国人,于是贝尔公司各工厂派专家来到莫斯科。

  美国设计师下到了部队,就地分析研究了“空中眼镜蛇”破损的原因和破损情况。在这之后,我同他们见了面,我们一道讨论了故障情况,制定了排除故障的措施。

  首先,我们认为必须加固水平安定面。为此,在部队进行修理。贝尔公司后来开始生产“空中眼镜蛇”改进型,取名叫“眼镜蛇王”。考虑到苏德战线上作战使用的具体情况,排除了以前的大多数缺陷。后来我们继续得到的歼击机已经都是改进型的了。

  美国的海军航空兵非常发达。在战争期间,美国人建造了大批航空母舰。航空母舰的上部甲板没有上部建筑,专供飞机起降。航空母舰在军舰和歼击机掩护下,隐蔽驶向拟轰炸的目标。这时,升降机把几十架飞机(单发轻型轰炸机和鱼雷机)从底舱升到甲板上面,然后起飞轰炸目标,完成轰炸任务后返回航空母舰。

  在太平洋战场上,由于飞行距离很远,美国人用四发轰炸机作战,出击不太方便,因为“飞行堡垒”的航程是有限度的。在美国人尚未占领太平洋的许多岛屿或尚未在那里为“飞行堡垒”修建机场的时候,航空母舰在对日作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美国飞机使德国损失巨大,柏林、德累斯顿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以及其他一些城市都遭到了很大破坏。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在空袭工业中心时,美国飞机并没有摧毁德国西部的重要工厂,因为美国垄断企业企图将这些企业据为已有。空袭破坏得最厉害的是非工业目标,城市居民受害尤为惨重。

  几乎在整个战争期间,英美只限于进行空战,千方百计地阻挠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而且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他们迟迟不动进行辩解。丘吉尔甚至亲自到莫斯科游说,要苏联政府相信开辟第二战场是不可能的。

  然而,1944年夏天苏军迅速向前推进,这使我们的同盟国着了慌。1944年6月6日,英美军队开始打进希特勒分子占领的法国。在这次战役中,盟国的空军起到了积极作用。

  英美的许多飞机以及拖在飞机后面的滑翔机,满载空降部队,在“喷火”、“空中眼镜蛇”、“野马”等歼击机的护航下,飞越英吉利海峡。滑翔机在海岸上空脱离牵引飞机,降落到法国境内。

  与此同时,四发运输机向法国地面空投伞兵、武器和弹药。这时,海上登陆舰、驳船以及快艇,也驶近法国海岸,突击部队开始登陆。

  希特勒调遣增援部队开往沿海,可是同盟国的空降部队事先破坏了桥梁、道路,这样一来敌人的部队就难以及时赶到海岸了。同盟国的空军就这样在两三天之内确保了登陆部队拿下著名的“大西洋防线”。

  【全书完】


作者:[苏联] 雅克夫列夫

本书来源于网上,版权属作者所有。Xinty665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