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0年第4期

环球笔记六则

作者:佚名

字体: 【


  跨国公司污染环境的丑闻
  
  最近哥伦比亚《观察报》与英国《卫报》联合调查揭发英国石油公司在哥伦比亚涉及的人权丑闻。哥国油田蕴藏丰富,其输油管线公司奥辛纳主要股份由英国石油所持有,英油也在哥国进行开采工作。然而在长年苦于内战的哥国,输油管线与采油设施成为左派游击队攻击的目标,他们认为哥国腐败的政府是在廉价地把天然资源出卖给跨国企业。如何保护油管成了英油的当务之急,而在保安公司与庸兵组织眼中,这更是一大块肥肉。
  英油与奥辛纳的因应之道是兵分两路,一方面在伦敦找来英国特种部队SAS退役军人组成"防卫系统"保安公司,负责安全规划;另一方面则与哥国军方签下密约,由军方提供保护。英油则投桃报李,提供资金给三千名左右保护油管的哥国军事人员,并助其购买装备。然而哥国军方的人权纪录极为恶劣,在过去十年内战中共有三万名平民被谋杀,而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军方干下的。受害者包括社区领袖、工会人员、教会人员、农民及人权运动者;他们在遭受刑惩折磨后被斩首,许多人尸体则被埋在油管附近。
  虽然英油号称严守环保伦理,但哥国独立的卫民官的调查却指出,英油的采油活动经常违反环境法规,它进行一系列不法砍伐森林活动,污染水源、滥倒有毒废弃物。也没按照合约规定进行造林。当地居民不是没有抗议。例如莫洛村的村民在他们的道路被英油的卡车压坏后,便设起路障要求赔偿。但哥国军方不是拿钱不做事的。他们指控村民受左派游击队指使,而展开一连串针对村民的恐怖行动,旋即有两名村落领袖被暗杀。事实上自1994年以来,已有六人因抗议英油的环境污染而遭暗杀,并有更多人因此被拘禁或恐吓。一位社区领袖指出:去批评英油的环境污染无异是种自杀的行为。
  英油在哥伦比亚的丑闻也不是孤立的例子。1996年国际人权组织谴责法国将整体石油资助缅甸军政府,后者以劳改营、处决、强暴及刑求的方式,为整体石油驱离油管施工地的三万名居民。壳牌石油及其他石油公司,则被探知与奈及利亚非法的军政府狼狈为奸,后者共计杀害了数千名平民。英油及其刚并购的美国阿莫柯石油,在委内瑞拉的采油活动,则威胁到当地稀有物种及原住民的生存。跨国石油公司还对各国政府进行游说,要求放宽环境法律,规避环境法规,并企图阻挠防止全球温室效应的国际二氧化碳排放公约的通过。它们与腐败、专制政府合作,间接协助其生存及镇压异议分子,造成区域不稳定。对英油在哥国的丑闻,英国政府表示他们只能表示关切,对跨国公司在海外的行动无法管理。
  (迟延奇)
  
  关于加入WTO的四大认识误区
  
  香港《大公报》2000年5月15日刊出文章,介绍了主持中国加入世贸谈判的一位权威人士在中欧重开谈判的前夕,针对国内对中国加入WTO所产生的认识上的误区指出,加入世贸并不等于全面开放市场,在这个问题上有四大误区。
  这位权威人士指出,认为加入WTO就等于立即全面开放市场,就等于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是四大误区之首。他解释说,这些顾虑是对WTO不了解所造成的。其实,中国"入世"并不等于实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因为中国并不是全面开放市场,如果实行彻底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国制造的产品的价格,均应该和国际价格并轨。但是,我们在谈判过程中,从没有谈过价格并轨问题,相反,我们还让WTO各个成员承诺允许中国保留对涉及国计民生的石油、棉、糖、电力等,实行国家指定价格,所以不存在价格并轨的问题。有文章说,中国加入WTO起码要使1000多万人失业,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权威人士认为,误区之二是,认为中国逐步开放银行、保险市场,就是开放资本市场。权威人士说:"这是连最起码的开放资本市场是什么都没搞清楚。"银行、保险作为服务业,其开放并不意味着开放资本市场,这是两码事。况且,从国际分工来看,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本项目的开放与管理问题,WTO根本就不谈开放资本项目的问题,也就谈不上"入世"就必须承诺开放资本市场。
  误区之三是,对WTO的基本知识、规则缺乏了解。这位权威人士认为,大家反应强烈的是,中国答应进口730万吨小麦,因为中国给美国的关税配额是730万吨,把所有粮食加起来明年承诺要进口2000多万吨粮食。其实,中国承诺的关税配额量只是理论上的市场准入机会,不是一定要履行的实际采购义务,所以,730万吨是毫无意义的。另外,730万吨不是我们与美国人谈出来的,而是按WTO《农业协议》算出来的。
  误区之四是,有人认为,我们承诺了某一件事情,再没有别的办法对承诺的这件事情采取任何措施。权威人士表示,大家应该看到,承诺背后有其他相应的机制和措施来制约,这一点很重要。有人认为,中国承诺两年以后在12个城市允许外国保险公司进入,步子太大了。他提醒注意"允许"这个词,"允许不一定能进去,还要批准嘛"。
  (许 强)
  
  小说《大浴女》质疑道德
  
  铁凝长篇小说《大浴女》出版之后,引起广泛关注。评论家李陀认为:进入九十年代后,旧道德失效新道德正在建设过程当中,新旧道德的冲突非常激烈,而且这种冲突造成了绝大多数人在道德上伦理上的迷离。历史上好小说都有对道德的质疑。像《安娜·卡列妮娜》就对当时的道德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有力质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麦田守望者》等都是。它们在质疑道德的同时,也在质疑自己,这是一般作家不能达到的一个境界。新生代作品姑且不论有多深,新生代作家在质疑旧道德时,有个特点,那就是很少质疑自己。铁凝的小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她对道德的质疑有个距离。这是她深刻的一点。比如说,尹小跳姐妹是密谋杀害了她们的妹妹,还是没有及时救助?这个想法一直伴着她们成长。
  人都是有恻隐之心的,她们看到自己的小妹妹跑向井里时,不但没有救,而且二人居然还相互握了一下手,这个情节耐人寻味。后来,她们想说清楚,却始终未能说清楚。
  李陀说:铁凝的小说把质疑放到大的社会环境中,比如从"文革"到市场经济发达以后中国正在走向消费社会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这个质疑是多重的,与对整个社会制度性的危机和道德危机之间的复杂关联密切相关。小说中没有一个人在道德上是自信的,更谈不上是完美的。小说展示了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都处于深刻的道德危机之中。能不能把小说的讨论演变为对整个社会道德危机的群体性质疑,让大家都来质疑;而且这个质疑应该像小说所暗示的那样,对危机的根源,包括制度性的根源能不能有明确的表述。今天我们强调法制,很多哲学家、法学家、伦理学家都指出,如果一个法制社会没有一个强大的道德伦理支持,这个法制是不可能的。其次在八十年代作家们反抗八股式的文艺政治化、文艺为政治服务,提倡纯文学化,是有道理的。但是,今天我们要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干预,重新解释文学和社会的关系,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像铁凝这样的小说是近几年里作家大胆地干预现实、进入现实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现在有一些作家光写怎么上床,怎么在镜子前照自己的屁股什么的,这种自恋式的小说,也可以写,但不能把它们的重要性强调过份。像《大浴女》这样深入地进入社会的作品应该更多地提倡。
  (吴 明)

[1]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