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0年第6期

校园报告:我所经历的高考

作者:陈映芳

字体: 【

我们在老师的指引下,朝着一目标奋斗——考大学。可是我压根就没想过要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只知道要考大学,考上大学就风光,就会有出息。
  ——章志康
  
  当时,父母们和老师的都是一个态度——只要你成绩好,不必成天摆出一副勤勉好学之态;有了资本,你尽可以挥霍你的课外时间。当然,你不当乖学生,但也不能成为坏学生。所谓“坏学生”,便是结交社会上的小混混,以及早恋。一旦你不幸被发现成为“坏学生”中一员,那么你会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双重攻击,你会被当成“失足少年”来挽救,执迷不悟者就要被划清界线了。当时的座位是这么安排的:“好学生”坐在中间两排并尽量靠前坐,以便你能更好地学习;那么那些“坏学生”只能散布周围了,而坐在最后的,往往是被“盖棺论定”为无药可救的,为了保持身份最好别和他们来往,以至于班级里往往会形成不同派别,有意无意地都会有了自_己的立场。所以初三报考高中和报考中专的同学都是在老师预料之中的。
  ——吴晶
  
  我想对……说
  
  我想对父母说,感谢你们的默默关怀和宽容。天下的父母都是为了子女好的,但是太大的压力并不能有大作用,对子女宽容点是更大的鼓励。我想对老师说,每个人的选择都该尊重,不读大学的人不该受歧视,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一次高考就能证明的。我想对即将高考的同学说,也许高考制度需要改革,但至少现在该好好面对;也许高考本身对我们并不能意味多少,但那么多人的注视需要我们为此付出。——吴晶
  在这里我想对家长们说,看看孩子苦的,放开他们,别管得过死;我想对高中生说,看看你们自己,都成什么样了,离开父母,别听他们的;我想对老师们说,别为升学率提不高而对学生板着脸,不要学生上课不认真而气急败坏,想开些,相信学生,理解学生。
  学生是可怜的,当他们感觉老师不对时,不敢反驳,因为他们怕老师打小报告;当他们觉得家长不顾人权的管制时,不敢反抗,因为他们可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当他们不喜欢听课时,还得强迫自己呆在教室,因为他们怕大祸临头,尽管这样会压制个性和浪费青春。老师是无知的,为了自己的生活,不停地宣讲那亘古不变的教案;为了提高升学率,不停地对学生实行个性摧残;为了提高班级知名度,让学生变得机械;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或许本来就讲得不好),不惜向学生挥起“大刀”。家长是为难的,不能不对成绩不好的孩子置之不理,但管得过死,孩子亦不会逆来顺受,等等。
  ——李志平
  
  考大学或许是处于社会底层(虽说人人平等,但现实是残酷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在经济地位,还是在政治地位上)的人走向成功的捷径,我们什么都没有,如果想要,自己拼搏去。所以高考是深得人心的,如果没有高考,现在的社会或许不可能这么稳定。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对于那些拼搏在考场的学生,我深表理解,并报以深深的祝福,但愿他们能心想事成。
  ——徐文
  
  如果让我再次选择,我还是会选择考大学,因为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路可以走,现实一点地说,这也是最为平坦的一条路。但是我绝不会再放开我的爱好,我的业余时间,我的欢乐,因为现在想来代价实在太大了。如果除了学习机器这一段生活创造不出什么别的,那么,考上了大学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就已经觉得自己的不足,思维的不活跃,眼界的不开阔,与时代的脱节……想来真是可悲,又心酸,苦读了十二年,造就的却是这样的一个我,怎么能不懊悔?如果我可以再次选择,哪怕与爸妈有再大的分歧,我也要保留一点属于我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或者青少年而言很重要的东西。
  我想对父母说,我很高兴我终于可以对他们有所回报,我说不出埋怨的话,我接受这一切,因为我知道这并不是哪一个人造成的。我也想对社会说,你们所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材”,未必就那么优秀,未必就是人才,如果一个人的性格被扭曲,头脑被束缚,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只是希望,以后的学生们可以不必这么“痛苦”地经历这样一种成长,因为,代价真的太大了。
  ——章晓俊
  
  假如我能够重新选择,我当然仍然得选择考大学。路很窄,人很多,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时候,要记得叮嘱自己小心一点,没办法,我有其他的选择吗?
  想对那些将要考大学的同学们说几句。梁启超曾经说过读书的目的不过两种,一种是功利,一种是兴趣。无论是哪种目的,都可能将你引向成功,但更重要的则是后者。因此,我建议各位在选填志愿的时候,首要的是从兴趣出发,因为这是一个恒久的动力,也只有从兴趣出发所做的事情才会觉得愉快,你才能真正享受到那份成就感。学习、读书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尤其是在大学里读书。我不希望你们因为错误的选择而厌倦读书,荒废了美好的时光。大学里的确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更重要的,也最能令你终生受益的还是读书,当然不是死死地读那几本破书。有空你该去图书馆坐坐。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功利和实用的读书,这也没有错,只是你恐怕永远都成为不了我的朋友。
  ——苗路平
  
  阅读笔记
  
  首先我们都会注意到,不少同学对于“为什么要考大学”这一问题本身表示了诧异。他们说: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为什么”,考大学,这需要理由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大学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目标,是毋需选择的选择。这种意义在一些同学那儿表现为较为轻松的肯定,在另一些同学那儿则表现为深深的无奈:考大学为了什么?这是“没想、不敢想、也不能想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直接或简接地谈到了父母的期待。在他们的意识中,父母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志向灌输、“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苦口婆心的规劝”,是促使他们立下高考大愿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他们走向高考的动力源泉。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直接关系着能否“光宗耀祖”,关系着“父母的脸面”。父母的心愿内化为孩子们的使命感,也成了他们内心的重负。这种复杂的心绪是我们不难从他们的叙述中读到的。
  父母之愿难违。首先孩子们并没有理由去怀疑、否定父母的动机,在学历社会初步形成的今天,大学文凭与职业前途之间的关系是明摆着的。此乃铁则般的“理”。除此而外还有深重的“情”。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父母们大多不是用权威命令去逼迫他们读书,而是以无尽的付出——情感的、物质的——去感动、去驱动他们的孩子。父母的意愿、艰辛,使孩子们普遍产生负债感和报偿欲。显然,孩子们可能会反抗来自权力的压迫,却很难抵制寄附于亲情之中的期待。
  与此同时,不能不提到的是,中小学的培养“高考生”的机制。虽然不少同学善意地提到了“老师的期望”,但我们不难看出中小学教育的筛选功能:孩子们在小学、初中的学习阶段,逐渐被区分为有希望上大学的和没有希望上大学的这么两种。前者由教师的暗示或明告来调整、确定对孩子的期望。在这儿一些同学谈到

[1] [2] [4]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