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6年第5期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作者:孔 见

字体: 【


  
  “无地”里的救渡
  
  看起来,鲁迅是存心要打消人的一切幻想,“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但是,打消幻想之后,剩下来将面对的是什么,是黑暗?是空虚?是绝望?鲁迅其实也十分茫然的。正如他自己所述,是在无地里彷徨。
  然而,“无地”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对于自然而言,无地可能是任人如何浇灌,也不会长出一根绿草的沙漠;对于社会而言,无地可能是任你如何努力,也不会有丝毫改变的黑暗;对于生命而言,无地可能是无处逃躲的死亡;对于心灵而言,无地可能是不抱任何希望的胸怀。鲁迅所说的无地,虽然跟前三者有关,但从根本意义上,它是第四者。在社会的丑恶和黑暗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肉体生命最终要自我歼灭的前提下,任何人对社会抱有幻想,对生命存有一线希望,都是对自己的欺骗,都是懦弱的表现,并且会给自己招惹更多失望的痛苦,忍受更多期待的折磨。在这个意义上,期待和希望是愚昧的,也是累赘的,它不过是一种心灵的妄想和杂念,一种不洁的染污之物,必须加以祛除,从而使心灵超脱开来,拨云见日,恢复其本质的力量。
  但是,按照人们认为的常理,如果将心里的一切盼头都当精神污染物加以清理,绝诸愿望,人的心灵就陷入颓废堕落的黯然境地,没有任何生气了,这跟死亡有什么区别呢!鲁迅却不这样认为。借裴多菲的启示,他看清了绝望的本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本身也是虚妄不实的,它是因为人对未来存有一时实现不了的希望之念、非分之想所导致的失落状态。人的心灵在不假借任何幻想希望以飞翔的时候,也可以不沉沦于绝望凄凉的溺水里。希望和绝望并不是人心非此即彼的必然,在这两者之间,尚有一个中间状态,或者说中道:希望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心灵不随希望而生,也不因失望而灭。这种状况,或许可以称其为无望。和希望一样,绝望也是毋须有的附加在心灵上的异己之物,它使得心灵蒙受耻辱,暗淡无光,必须予以清除。在鲁迅看来,拯救心灵于沉沦是人必须担当的宿命:“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野草·希望》)鲁迅开展与绝望的抗争,是为了避免自己不自觉地滑入悲观消沉的深渊里,丧失生命的勇气和心灵的力量。这种反抗因其结果难免而带有孤注一掷的博弈的性质。
  当鲁迅高举起反抗绝望的旗帜,把自己的心灵当成人生战场的时候,他就开始了针对着自己内心的革命,尽管革命才刚刚开始。鲁迅已经一只脚踏进无地,但对于无地的风光,得有一个体认与深入的过程。我们不能说,鲁迅已经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并且站稳了脚跟。就像他所说的,他还只是彷徨于无地。无地中是否有什么升起,无声处是否有惊雷炸裂,就像老子说的“有生于无”,一切都还在不得而知。从集中透露鲁迅浩茫心事的《野草》来看,无地通常跟黑暗、坟场、死亡等意象联系在一起,而少见太阳、光明、诞生和欢乐:“朋友,时候近了。我将向黑暗彷徨于无地。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乃黑暗和虚空而已。”(《影的告别》)黑暗、虚空、寂寥乃是鲁迅无地里的风光。无地里还有黑暗和虚空存在,可见,这个无地其实是有东西填了进去的,不是真正的无地。也就是说,他的内心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经验设定,他只是站在无地的边沿张望着,还没有把自己整个交给无地,这正是他在无地里还要反抗的原因。诚然,希望是一种虚妄,绝望是一种虚妄,但对绝望的反抗是否也是一种虚妄?
  由于鲁迅并没有真正回归无地,我们因而也不能期待他提供无地里敞开的秘密的花朵。尽管鲁迅像希伯来的先知那样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但他本身的情况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得渡的迹象。不过,在希望和失望同时销落的无所挂碍的心灵状态下,人是否真的能够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得救,从而在人间获得天赐的福祉呢?这倒是值得一试的。可人们只愿意停留在思维上的揣测和推演里。
  鲁迅是一个具有终极关怀的作家,虽然面对终极,他还十分茫然,他没有给必死的生命找到立锥之地,但他不愿停止对社会人生的逼问。事实上他已经把人逼到了悬崖峭壁。从他的问道之路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次第的过程,一个递进的谱系,人有很长很长的道路要走,有许多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彻底干净地解决。把人生的终极问题悬搁起来,只留下社会问题;或者把人生的问题推诿于社会,当成社会问题来解决,都是一种浅薄,一种无明,或者说是一种自欺。
  鲁迅在社会革命的尽头遭遇心灵的革命,而二千年前儒家的思想者就将心灵的革命摆在社会革命的前面,大学之道和中庸心法将安身立命的修身当作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而后佛家文化的引入,将修身的一维推到极致,提高到修心的层面,把“无所住而生其心”作为最后的救渡,气象更加恢然。可惜,这绵延多代的传统在鲁迅这里遭际不佳。如今讲来也不知是谁的过错,谁之不幸。
  孔见,作家,现居海口。主要著作有随笔集《卑微者的生存智慧》、《赤贫的精神》。
  

[1] [2]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