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7 当惊世界殊

  Author :陈中原

  Issue : 总第 130期

  Provenance :《金华日报》

  Date :1991.1.1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长江,日夜奔流,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故事。

  长江,一泻千里,孕育了举世无双的经济走廊。

  长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也吞噬了我们无数同胞的生命。

  今天,长江仍像一匹奔腾不羁的烈马,威胁着亿万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千百年来,华夏有识之士从未间断寻找驯服、利用长江这匹烈马的绳缰。

  直到近年,人们才终于发现,绳缰已经在握,那就是:在长江三峡筑一座大坝,“截断巫山云雨”!

  三斗坪畅想曲

  专家们都是极富想象力的诗人。在他们的笔下,一幅辉煌壮丽的图景镶嵌在中华大地上:20年后,在西陵峡的中部三斗坪,矗立起顶天立地的大坝,这是三峡工程的主体部分。

  三斗坪,距葛洲坝40公里,离重庆600公里。这项工程由泄水闸左右两翼的电站、右边的两道6级船闸和一道升船机道组成,计划20年建成。

  宏伟的大坝高设计为185米。这座相当于七十多层大楼高的大坝,横在三斗坪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上,它将给我们炎黄子孙带来什么?

  长江两岸,集中居住着3.5亿百姓,临水而立着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大都会性的工业文化中心,还有一大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正在崛起。美丽的中下游平原,沃野千里,是我国商品粮棉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着占全国50%多的棉花、40%多的粮食。然而,自公元前185年至公元1911年的2000多年间,这里平均10年就被滔滔江水洗劫一次,而且来的周期越来越缩短:唐朝以前每18年一次,宋元年间每6年一次,明清时代每4年一次。历次洪涝不说,仅1991年夏天,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的境遇,就令全中华忧心如焚。

  专家们说,三峡大坝的筑起之日,便是“鱼米之乡”告别这千年水患之时——这当然还得辅之以其它配套工程。技术经济学家们列举了近百项数据,测算三峡大坝的防洪效益:常规年份,每年可减少农业损失6~8亿元;遇百年洪水,可减少农村损失200亿元、中小城镇损失120多亿元。更重要的是保障了生活在中下游下原上3.5亿人民的生命安全……当然,还有许多效益难以用准确的统计数据来表达,诸如保障京广、汉丹等重要铁路干线安全,避免洪涝后常发生的疾病大流行等等。

  专家们设计:三峡大坝两翼的24座发电机组总发电能力,比目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巴西伊泰普)还多500万千瓦,可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其年发电量是全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葛洲坝的5倍。它一年的发电量可供北京用6年有余!

  三峡大坝巨额投资,靠发电,在竣工后短短几年内就可全部收回。在工程开工后第12年,即可有两台机组发电;竣工后,24座机组全部投产,每年可发电840亿度。这意味着每年可节省煤炭5000万吨,免去8000列火车的繁忙运输,减少需100多列火车运载的燃煤污染物的危害。巨大的环境效益不言而喻。这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工业最发达的华东地区的强大电流,不仅是那里经济起飞的“助推剂”,而且是那里人民生活的“清洁剂”。

  三峡工程竣工后,“天堑变通途”,长江航运将发生历史性的改变,万吨船队可以从上海长驱直入山城重庆。那时,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将发挥出更大的航运效益。长江,这条长达6300公里的中华第一河,尽管它的通航里程占居了全国内河通航里程总数的2/3,沿江聚集了十多个港口大城,年运量为全国内河运量的4/5,然而它的可航能力发挥不到一半!目前,万吨船队只能抵达湖南临湘,还到不了宜昌;客轮在三峡内四五十处河段只能单向航行,时有险情发生,严重地牵制了长江航运能力。三峡大坝的出现将使这种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峡谷内,险滩急流不复存在,宽阔的“湖面”成为昼夜穿梭的客轮漫游的仙境。三峡水库补济性下泄水,使万吨船队可以直驶宜昌,穿过葛洲坝,驶入三峡库区,直达雾城重庆。

  与此同时,三峡库区的经济也将在三峡大坝辉煌的灯火照耀下腾飞,一举摆脱贫困。

  不可小视的风险

  然而,不论阳光明媚之日,还是火树银花之夜,站在三峡大坝上,眺望万顷江面,昔日分外秀丽的峡谷景区也许将是另一副模样。

  三峡水库蓄水至正常水位(175米)时,峡谷内的不少风景点将沉入“湖底”,令无数后来游人惋惜。如四川云阳城南张飞庙前的枯水石刻龙脊石,卧伏江中,上有北宋元 3年(公元1088年)以来游人诗文,记游石刻题记等170余段。不少题记不仅是艺术上品,

  而且是珍贵的长江历史水文科学记录资料。张飞庙,雄踞江岸,气势巍峨。庙内碑刻甚多,如岳飞草书前后《出师表》、苏轼墨迹前后《赤壁赋》等等。如此命运的人文古迹风景点多达几十处,诸如孔明碑、奉节粉壁墙、屈原故里、兵书宝剑……

  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令人担忧。如三峡区域内,原来喜欢急流环境的鱼类,蓄水后因水流缓慢,将离开库区。在重庆至秭归间的数个家鱼卵场将被淹没,家鱼因此也将背井离乡。这些将导致三峡内水产生态资源的重大变化,可能危及长江三百多种鱼中某些鱼种的生存!白鳍豚、白鲟、胭脂鱼等水生珍稀物种将受到严重威胁。

  再如三峡水库建成后,中游河道冲刷、崩塌将加重,江岸的不稳定性和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沿江港口安全受到威胁,以及海水入侵造成的土壤盐碱化问题等等也令人焦虑。

  更令人忧虑的是三峡水库蓄水后,可能诱发地震、滑坡。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基于前车之鉴和三峡地质环境。如广东新丰江水库地区,在建库前很少有地震发生,可是自1959年建坝后,库区频频发生小地震。1962年3月19日,库区发生6级地震,造成大坝两侧发生比较大的水平裂缝,并有人员伤亡。水库诱发地震的案例无独有偶。迄今为止,全球已有八十余座水库诱发地震,其中诱发6级左右地震的就有三座:我国的新丰江、印度的柯依纳、希腊的克瑞马斯塔水库。水库诱发地震是与库区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三峡工程所处地区正处于仙女山、九湾溪、天阳坪三个地震断裂带附近。这一带3~5级地震时有发生。三峡蓄水后,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将增加。万一发生地震,三峡可能面目全非,并殃及中下游。

  在三峡河谷中,滑坡、崩塌已是司空见惯的了。小的不表,仅述大的就令人胆怯。公元377年,巫山崩,堵塞河道,使江水逆流百里!公元1985年6月间发生的一次滑坡,几乎毁灭了临江的秭归县新滩镇全镇!目前,三峡库区内相当于18层大楼的土石方滑坡就达270多处。三峡蓄水后,它们当中稳定性差的将加剧滑入江中,堵塞河道,影响航运,危害发电机组。

  七十年的求索

  三峡工程前景和风险,它的利弊,绝非这么几条。然而,可以说已经明晰可鉴。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未散之际,孙中山先生就亲手描绘着开发利用三峡水利资源的蓝图。1919年,孙中山在他的《实业计划》中提出“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的设想。

  1932年,中华民国政府的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提出《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尔后,美国著名坝工专家萨凡奇博士应邀先后两次考察三峡,拟定以发电为主综合开发利用三峡的方案。这些都只是初步设计,规模较小。

  深入细致的、大规模的三峡工程论证工作还是新中国诞生以后的事,特别是近10年。

  1954年,毛泽东主席听取长江中下游灾情汇报后,语重心长地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从此,新中国三峡工程论证工作的序幕正式拉开了。各种观点在这个舞台上碰撞、交融、对立,轰轰烈烈几十年。

  1956年,水电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的《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一文发表不久,水电总局局长李锐就发表了文章,对三峡工程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现实性、重要性、迫切性提出质疑,不赞同林一山提出的三峡工程在综合治理、开发利用长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观点,认为用三峡防洪不经济,其发电并非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他认为应用沅水五强溪工程替代三峡工程更合适。听取他们的汇报后,毛泽东主席明确指示,三峡工程要“积极准备,充分可靠”。

  1956年前后,我国一些专家与前来援助的苏联专家就三峡工程地址也发生争论。苏联专家认为,坝址选在南津关一带为好,比建在三斗坪的电站多发电(相当于多一个两百多千瓦的电站);比三斗坪建坝更有利于改善南津关下游航运条件,当年萨凡奇博士也选这一带为坝址。中国专家勘探后发现,南津关一带地质条件如同夹心饼干,远不及三斗坪,竭力主张三斗坪地基好,建坝更安全。然而,中方专家的主张也有明显的不妥处,那就是几十米水头的能源白白丢失。两种方案的对比争论中,一个新的火花闪现了。在三斗坪下游修筑一个反调节水库,与三峡工程配套,挽回因坝址上移可能造成的损失,同时,预防三峡水库调峰时,下泄水时多时少造成的南津关下游水流昼夜剧烈变化。这个反调水库就是后来的葛洲坝工程。

  作为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10年来,葛洲坝工程经历了24次大洪水的考验,大坝的沉陷、位移、渗漏量等均在技术设计允许范围内。它向世人表明,中国的水利水电科学技术是过硬的!

  1960年,在全国万名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国务院三峡工程科研领导小组提交了三峡工程的设计报告。报告说:坝址选定三斗坪,正常蓄水水位200米。

  中央原定60年代兴建的三峡工程,因国家暂时的经济困难和国际形势变化而放慢了步伐。随之而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及备战备荒任务,又使三峡工程被束之高阁。

  星移斗转,正当国家又着手三峡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时,重庆市人民政府对正常蓄水水位提出异议。他们要求将80年代初重新论证后确定的正常蓄水水位150米提高到180米,以使万吨船队能直抵山城。对这条建议,中央予以高度重视,要求专家们就三峡工程正常蓄水水位重新论证。这已是1984年的事了。专家们比较分析150、160、170、180、200米等不同蓄水工程方案的优缺点,综合多方面(水利、水电、航运等等)意见后,认为坝顶高185米、正常蓄水水位175米最合适。

  就在1984年间,随着新一轮论证工作的展开,关系到三峡工程是否该上的争论再度白热化了。来自全国政协的多位委员明确表态:三峡工程不能上。海湾战争爆发后,有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发表文章,认为三峡工程上了,如被战争摧毁,后果不堪设想。

  四百多名专家、教授经过又一次细致深入的论证后,向中央提交了新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报告中对三峡工程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了相应对策:如蓄水淹没35万多亩耕地后,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已开始试点进行开发性移民、合理利用现有环境条件的工作;针对水生珍稀物种生存受影响的问题,将采取人工繁殖的保护措施;还有水库泥沙淤积,采取“蓄清排浑”调度方式;加强对库区地震、崩塌、滑坡的监测预报;抓紧被淹风景名胜点的迁移、重建、复制工作等等。

  万一战争爆发,如何防止因大坝被毁而危害中下游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专家们提出的对策是:首先三峡大坝采用重力混凝土方案,能防御常规武器的破坏;其次为防遭核武器破坏后造成下游大面积水灾,采取设足够量的泄洪低孔方案,以利临战时,将水位迅速降低,以减轻可能造成的水灾损失。若水位降到130米时,洪水将不会溢出长江中游的“悬河段”——荆江分洪区,灾情较轻。

  专家们认为,三峡工程经过几十年反反复复地论证,已相当全面、细致、深入,“方方面面,都已摸过多遍”,不会再有什么疏忽。因此,在新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上,他们把千言万语凝结成醒目的17个黑字:三峡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建议早决策”。

  最后,我以毛泽东的诗词作此文的结束语:

  ……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苏教版初中语文网站推荐阅读

 
www.520yuwen.com推荐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