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师验证| 初语教师验证|扬州教师验证|快速获积分| 宣传获积分 微信宣传得积分| 积分换VIP |积分来源
唐老师网站
唐老师网站提供免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资源库服务。有希望合作者,请联系我们。 合作内容:1.资源共同开发、宣传、使用。2.网络与语文教学结合技术支持。3.宣传推荐学校、机构、个人及产品。4.为本站用户提供免费产品或服务。5.其他合作内容。

TOP

鼎湖山听泉
2009-05-17 13:35:32 来源:唐老师网站 作者: 【 】 浏览:9063次 吐槽:0
最近浏览过的会员: (查看更多)

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 ),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样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背景资料

景 观

鼎湖山在七星岩东面,相距约15公里……鼎湖山重山复岭,幽谷纵横,溪瀑争流,山由砂、页岩构成……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的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游鼎湖山从东麓的“幽胜牌坊”入口,即是天溪景区,沿着溪流一路上山,群峰夹峙,古树婆娑,满目苍翠,经寒翠桥至半山亭,亭前峭壁上刻有“鼎湖”两字,笔力浑厚,亭上有联:“到此处才进一步,愿诸君勿废半途。”原来鼎湖胜景还在前面,此联既是鼓励,也道出真意。

过了半山亭,前行几十米至三岔路口,道旁有新建的日僧荣睿碑亭。……

从荣睿碑亭三岔路口右拐继续沿溪上山,可经飞水潭、积水潭、响水潭三个瀑布和草塘湖,一路上瀑水飞泻,溪水激流,其景雄丽壮秀,是风景区精华所在。飞水潭瀑布从30米高的山崖上飞泻而下,如白练凌空,十分壮观,瀑下潭水清澈,是个好的游泳场所,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曾来此游泳,附近石壁上刻着“孙中山先生游泳处”,系孙夫人宋庆龄所书,崖上建有观瀑亭。积水潭在飞水潭以上不远,又名浴龙池,瀑水下泻,中途被巨石一击,分成数段,如雪如雾高空回旋,故崖上建观雪亭。再往上的响水潭,瀑声轰然,声震山谷,建有听瀑亭。瀑水之上有两桥飞架溪上,如彩虹飞堑。

从三岔路口左拐,经补山亭、倚山亭可至庆云寺,寺初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初扩建,规模较大,占地面积约12 000平方米,殿宇重重,堂室深邃,是华南四大古寺之一,寺内保存有“千人镬”、大铜钟及三百多年的白茶花树,被称为“镇山三宝”。建国后,在其附近建有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鼎湖山地处北纬20°10′,靠近北回归线。在地球上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沙漠连片,惟独我国南部和东南亚、南亚一些地区,因受到夏季海洋风影响,雨量丰富,植物繁茂。鼎湖山处在东南亚季风区内,离海又近,能接受充沛的水汽,故山地林木葱茏,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根据调查统计,鼎湖山面积达17 000亩,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其中原始林有2 000亩以上,境内有高等植物2 000种,结构复杂,层次分明,林中还生活着数以百计的飞禽走兽和爬行动物种类,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其中有不少稀有珍贵树种,如桫椤、苏铁、格木等,还有鼎湖山特有树种鼎湖钩樟、鼎湖冬青等。它处于南亚热带,属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特殊森林类型,受到中外科学家的重视。

1956年鼎湖山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1979年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组织接纳为自然保护网中的一员,在此设立定位研究站,在世界17个热带生态系统研究站中,是处在最北沿的一个,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意义。

(陈浩然:《中华览胜》,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文题说明】

本文选自1982年12月24日的《人民日报》。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前人已经写了相当多的记游文字。要在两三千字的短文写出山的情貌,表述出自己的感受,并不那么容易。作者从众多景色中抓住了人们常见而又忽视了的“泉”来写,并且把它作为鼎湖山之魂着力地予以表现。

【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文章结构】

本文是按照作者的游山踪迹来写的: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地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描摹出来了。为了整合材料和体现出观赏景物的背景,还约略地交代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我们不妨把游踪(空间变化)看做纬线,把时间推移看做经线,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成为纵横交叉式结构。

【写法分析】

文章工于取材。鼎湖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范围很广,可以写的内容相当之多,作者仅仅选取了第一天初到那个时段所见所闻所感,集中笔力去写山泉,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表现,而把树木、寺院、亭子放在从属的地位。不是像旅游指南或某些写景文章把景区中所有的景点和所有具有特色的地方都写到。

课文写景之中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因而文章感情升华到顶点就显得相当自然。本文一开始时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些怅然,七星岩之游“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想来鼎湖山也未必会有太多的收获。登桥以后泉声扑面而来,闻声如见泉影,“顿生雀跃之心”,心情一变。转下去,见泉思女,萌生爱意。观之不得,转而求听。听之中,生感,生悟,生愿,一切都很自然。

本文的话语运用追求典雅凝重,多用书面语,整散句夹杂,有变化,又有节律感。如“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再如“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前句中“非止一脉”,后句中“无可驻目之处……点头会意”都是浅近的文言语句。在这两句之中,四字句占主体。

本文描摹泉形、泉声杂用拟人手法,如把泉水的时隐时现比作绕膝的女儿和自己撒娇,再如把钟声和泉声相应答比作老人呼唤忘返的孩子,比拟很得体,能够传情。

【难点分析】

(1)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200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这一段文字是表现佛门子弟对菩提这种圣树的尊崇感情,解释这两棵树之所以享受特殊的待遇并非是树本身的高贵,而是由于人们的宗教感情所致。二百多年前的古木,在鼎湖山比比皆是,可以想见此山名木之多,森林保护之好。在文字当中,也透露出自己与宗教徒不同的感情。

(2)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这一段文字是写泉声汇聚起来以后形成的瑰奇壮丽的乐曲,并且,把这种乐曲的旋律变化和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由于作者的解读,诸声汇聚才显示出它的意义。作者是把他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从泉声汇成的交响乐的阐述之中揭示出来了。

语段的后一句,结构比较复杂,“在……交响之中”是状语,“听到”是谓语(动词),宾语是“岁月……主旋律”构成的主谓短语。

(3)贯串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单纯从题目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幻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照《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

(4)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一切以时空为转移,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的。记叙性作品,在叙述事件和表现人物时总要对这两者作出恰当的交代,因为,只有把这两者交代得恰当,读者才有可能了解环境和背景。一般说来,场景没有转换,就要用时间推移来表现事件的发展;人物如果从一个场景走向另一个场景时,就要着重显现空间的转换。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来组合材料。再从文章中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5)第8段用乐声来比拟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喻体?为什么先举乐声?后来再举本体?

交响乐,一般由管弦乐、铜管乐、弹拨乐组成,这些乐器,要分为各种声部,作者用提琴、弹拨乐器、铜管、低音提琴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像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重点分析】

一 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你有过倾听大自然的感受吗?比如听风,听雨,听潮,听雷,听雪……和同学们交流你倾听的感受。

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作者能听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与作者本人熟悉乐器和音乐,关爱生命,关注社会,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以及善于观察、体验和想像是分不开的。

第三问,略。要注意谈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二 读下面的语句,结合课文,揣摩作者在泉水声中是如何想像的。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作者夜宿山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雨后,山涧的水势更大;夜间,万籁俱寂,白天浑然一片的泉鸣,如今却能分辨出许多层次: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疾徐,节奏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作者由辨声而想像声音产生的具体情境: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让人神游山间。接着作者又把这些泉声汇集起来,组合起来,比之为交响乐——各种乐声交融到一起,并且描写了乐曲的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自己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听泉的过程无形中也就成了作者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

三 品味下列句子,思考问题。

1.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此中“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

2.越向高处,树越密,绿密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为什么“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3.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那么“高贵之处”在哪里?

4.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这“看不见的指挥棒”是什么?

1.“此中精神”是指鼎湖山山径幽曲,竹木青翠,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

2.因为看不见泉影,视觉器官——眼睛失去了作用,人的听觉就会更加灵敏,所以“泉声越发悦耳”。

3.这两棵菩提树是二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的,到如今仍“枝繁叶茂”,可以让人想像得出鼎湖山森林保护之好。

4.是作者的心。

四 在“吟哦讽诵”课文第八段的基础上,背诵下面一段文字,看谁背得最快。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朗读和背诵提示:这是一组排比句,基本结构为“那……是……”。第三、四分句,略有变化,整齐之中而有飘荡。读时要体会全句的语气变化。“应”和“定”两字要重读。

相关搜索
中搜索:鼎湖山听泉
中搜索:鼎湖山听泉
中搜索:鼎湖山听泉
83
Tags:湖山 分享网友:唐老师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吐槽】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林中小溪 下一篇没有了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图片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热门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推荐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相关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贡献者排行榜(感谢“唐老师们”)

您正在浏览:鼎湖山听泉 需要更多请站内搜索,还是没有请免费向我们索取。
唐老师网站**********************一线语文教师互动分享***************部编版统编语文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版权申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Copyright © 2009 - 2013 520yuwen.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5032846-1号
站长:唐桂荣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062号

本站与www.yz110.com同为“唐老师网站”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