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师验证| 初语教师验证|扬州教师验证|快速获积分| 宣传获积分 微信宣传得积分| 积分换VIP |积分来源
唐老师网站
唐老师网站提供免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资源库服务。有希望合作者,请联系我们。 合作内容:1.资源共同开发、宣传、使用。2.网络与语文教学结合技术支持。3.宣传推荐学校、机构、个人及产品。4.为本站用户提供免费产品或服务。5.其他合作内容。

TOP

诗人谈诗
2009-05-17 13:52:09 来源:唐老师网站 作者: 【 】 浏览:8380次 吐槽:0
最近浏览过的会员: (查看更多)

作者简介

曾卓(1902—2002),湖北黄陂人,1936年参加革命。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作者思考生活,视野开阔。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饱受忧患,但是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而是充满激情,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扛鼎之作。

背景资料

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简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文题说明】

这是一篇精悍的诗歌评论,篇幅短小,结构严谨,见解独到。《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正是对鲁藜的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概括性评价。

【字词诠释】

①〔乍(zhà)然〕突然;忽然。

②〔山峦(luán)〕连绵的山。

③〔笼(lǒng)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课文分析】

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

段解: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

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段解:阐释诗作内容的表现背景。理解诗首先应该了解的。

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①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段解:对诗歌的意境,合理想像进行分析: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②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③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进行,黎明即将到来。

段解: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由错觉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

他独自面对大地,他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语,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段解: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

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段解: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诗歌意境的分析阐述,最后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因而很是偏爱。

【写法分析】

全文六段,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中间几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实在的基础。

虽然这只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短文,但是因为它是有所感、有所发现而写的,所以才对读者有启迪的作用。因为“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所以他才因“偏爱”而来把它作为议论的话题。这里提到的“偏爱”,可能是他个人的兴趣爱好所致,但也可能包含着这首好诗被人忽略了的意味。无论是过去或现在,好诗被忽略并不少见,问题是诗本身是否真是被忽略的好诗。

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错觉是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一下曾卓对诗的意境的复述,正是他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的结果。我们通常说的读诗要有独特的感觉,就是指不但要能够进入诗的意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产生联想,以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难点分析】

曾卓对此诗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

最后,他特别提出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它一方面是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古语有画龙点睛之说,曾卓的评论是画龙点睛之笔。

 

[附]

一个深夜的记忆

鲁 藜

作者简介

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1938年去延安。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歌》《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背景资料

(1)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

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认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他独自面对大地,他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2)

醒来的时候

醒来的时候,我不知道睡了多久,多久

我重见了我可爱的国家和可爱的世界

一切完全变了

漫漫的天际山原上缀镶着牵牛花

可爱的国土,已经睡了,我在山巅上翱翔

我要去访问每个村落,每个兄弟

我忘记了自己,我是秋天的昆虫吗

我歌唱着,一支一支永不完

我是萤火虫吗,在山谷间提着灯火

我是黑风吗,在山脉上奔流

我爱我的国土,我爱我的世界

我不去惊动他们,我要用我的眼睛

永远地望着他们,守卫着他们……

 

【文题说明】

本诗选自《醒来的时候》,是抗日战争期间作者在延安创作的。诗中,诗人由月光产生“错觉”联想到曙光,表现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

【字词诠释】

①〔门槛(kǎn)〕门框下部横木。

课文分析】

月光流进门槛①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段解: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段解: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②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段解: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

【中心思想】

诗歌通过对月光产生错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的期待。

【写法分析】

诗是语言的艺术。读这首诗,首先感觉的就是语言的精练和准确。

先说精练。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但是这个客观叙述是带有主观感受的性质的。因为月光只是照在大地上,而不是“流进门槛”的。为什么说成“流”,这当然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有了这个“流”字,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惜墨如金而又鲜明生动,这就是诗人语言运用成功的一大标志。

诗的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会马上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形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语,所以他不但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地强调并固定成文字,就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这里的阳光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诗的第三句,“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是却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以现实的真实感受。

从以上对这三行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诗人在十八个字里隐藏了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精练的语言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再说准确。诗中“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几句诗,需注意“仿佛”一词。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地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有星流过旷野去”的“流”字,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仔细品赏和学习。

诗的寄寓也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从中感受到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难点分析】

对下面这两行诗应该怎样理解?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理解这两行诗,我们首先应该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时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中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著。但诗人说“只有”又并不是否认其他的人,不是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是惟一的“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的“我”是—个艺术形象,而不是指诗人实在的自我。对此,诗人曾卓有很透辟的分析。

【重点分析】

一 《一个深夜的记忆》初读不大好懂。先不看分析评论,反复诵读原诗,读完把自己的感受、体会与困惑,用“读书摘记”的形式写下来,与同座交流;然后阅读分析评论,看看哪些与你的想法一致,哪些比你的更深入,哪些你原来的理解不够准确,应加以纠正;最后在原诗旁边加批注。批注时可以引用评论文章中的话,更希望有你自己独到的感悟与发现。

(略)

相关搜索
中搜索:诗人谈诗
中搜索:诗人谈诗
中搜索:诗人谈诗
45
Tags:诗人 谈诗 分享网友:唐老师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吐槽】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陈涉世家 下一篇小说家谈小说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图片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热门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推荐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相关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贡献者排行榜(感谢“唐老师们”)

您正在浏览:诗人谈诗 需要更多请站内搜索,还是没有请免费向我们索取。
唐老师网站**********************一线语文教师互动分享***************部编版统编语文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版权申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Copyright © 2009 - 2013 520yuwen.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5032846-1号
站长:唐桂荣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062号

本站与www.yz110.com同为“唐老师网站”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