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挑  战  者——全国优秀乡镇青年企业家周海江掠影

作者:李玲修

字体: 【

到每个工序去考核完成每件产品所需时间。不测干得最快的人也不测于得最慢的人,而是测中等速度的人。测完后根据这份资料再制定出每道工序每个工人一天的定额。并明确规定,超额部分给双份工资!
  这下车间可活跃起来了。工人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上厕所聊天的不见了,渴不渴都拿个水杯转一转的也没有了。从上班开始,大家就全神贯注地干自己手里的活儿……
  到了发工资的日子,大家纷纷围到榜前查自己完成的定额和工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差距可真大呀。有的人一天挣十几元,还有的人一天竟挣三四十元!
  这一来,车间的生产效率马上提高了。
  周海江很高兴,他对父亲说:“我认为对工人的最大关心是提高他们的收入!”
  周海江让工人们逐渐学会并习惯了看表格。每天每人计划完成多少、实际完成多少,车间核算员都会写得一清二楚。谁先进,谁落后也一目了然。随之而来的是每个工人自己就能算出这月能领多少工资。
  在这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中,周海江还十分注意在车间营造一种团结的氛围。他发现不少本地工人一口一个“外地人如何如何”,流露出一种排外情绪。他专门为此在大会上宣布:“不要对外地职工称‘外地人’,他们同样是我们厂的工人,同样给工厂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厂里对他们是一视同仁的。我们主张要‘一方水土养八方人’,所以希望本地职工和外地职工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这个讲话对许多本地人产生深刻影响。港下的高中毕业生陈素娟当时在车间当班组长。她带头和外地职工搞好关系。后来她当了羊毛衫厂的车间主任。那个车间外地工人很多。有人生活费不够,她就主动借给他们。自己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她也带过来给外地工人品尝。外地工人很感动,工作态度都很积极。有的女工结婚回老家了,还写信来问候。还有的把家乡土特产带来与本地职工共享。陈素娟颇有感触地说;“外地工人素质并不差。只要我们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我们。这样本地人和外地人就能融洽相处,取长补短。”
  有一次车间接了笔日商的定单:给某家服装公司加工做18000件文化衫。时间很紧,全车间工人顾不得天热,三班倒,紧赶慢赶,为的能及时交货。
  临近完工时,日商派人来质检。一检不得了,文化衫前面印的英文字母错了一个:D印成了E了。
  这下全车间都慌了。内销产品做坏了可以当次品处理,出口产品一件也没多的。印错就得全返工:把前半片拆下来换新的,再缝好,这比做一件新的都麻烦!
  周海江召集全车间紧急动员,不管干部还是科室人员都参与加班。他也一天十几个小时盯在车间。由于有一系列改革调动出来的积极性,总算完成了返工,按时给日商交了货。
  大家以为完事大吉,但周海江却一路追查下去,要弄清到底是哪一环节弄错了这个字母。查来查去发现是给他们定单的上海一家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写错了字母。
  这事要在过去,也就不了了之,但周海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依法向他们索赔,以弥补车间返工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损失……
  一年多下来,周海江所领导的二车间无论在交货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一车间。厂内上上下下都服了:海江那么多年的墨水没白喝!
  不久,周海江被提拔为副厂长兼计划科长。他人到厂部去了,但给二车间留下了一整套带有现代化管理轨迹的规章制度。
  周海江在二车间实行的种种变革很令周耀庭赞赏。他想到“后生可畏”四个字。经过一番酝酿与深思熟虑,周耀庭在厂内推行起内部市场制,把各个车间的流程关系变为市场关系。各车间狠抓核算,降低成本,使产品保质保量能得到兄弟车间的认可。
  经过不断实践与完善,内部市场制成为红豆集团机制改革中的硕果——“四制联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及时推出,周海江功不可没。
  但对胸怀大志的周海江来说,二车间的变革还是小试牛刀,他知道更艰苦复杂的挑战还在后边……
  拓展外贸创新扛大旗
  挑战旧体制兼并国企
  红豆的老员工都知道,在海江回来前,“太湖”的外贸业务都是小打小闹,靠一些外贸公司恩赐给点定单,几经转手利润也很低。
  周海江当了计划科长后,就想做大外贸业务。他试着直接找到外商联系,又跑到深圳找那里的公司做代理。
  周海江为了使企业得到直接出口权,就想到深圳有许多合资企业,自己为什么不办一个呢?这样还可以享受国家许多优惠政策。
  在文化衫印错字母的索赔官司中,香港兴利有限公司老板领略到了周海江的素质。俩人一拍即合,成立了无锡县的第一家合资公司——无锡兴利制衣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庆典那天,总经理周海江“上蹿下跳”,从写标语到挂横幅,从拟发言稿到请嘉宾,从布置会场排座次到选饭店定菜单……忙得不亦乐乎。
  庆典除了外商,还请来了县长。他说:是第一次见这场面。
  这时周海江最感苦恼的是没有人手。他公开招聘大学生。选中了两三个人。中学同学陈坚刚本在无锡血站工作,每天也很闲散。见周海江这儿红红火火,就辞职回来到海江这公司施展身手了。他人机灵,地面也熟,报关这项复杂业务就由他来承担了。
  因为可以直接接定单,外贸业务马上扩大了。转过年来,公司投资办了羊毛衫厂、西服厂、文胸厂。以前“太湖”只做针织内衣。周海江这三个厂为“红豆”未来服装系列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2年,周耀庭觉察到红豆集团形成规模后产生滞重。他从大蒜头与大萝卜不同的“体制”中得到启发与灵感,决定执行体制改革:将红豆集团一分为八,实行总公司下设八个子公司的“大蒜头”体制。周海江成为国际贸易公司的总经理。他与其他7个分公司总经理一样放了单飞。当然线头还是牵在总公司董事会手里。但毕竟有了较大的自主权。
  经过一段打拼,周海江深感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有限。加之服装业强手林立,竞争也日益残酷。再看看国际大企业都是多元化经营,这样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又会有新的利润增长点。
  经过一段市场调查,周海江倾向涉足摩托车及橡胶行业。
  这消息一传出,集团内不少人大跌眼镜。怎么上摩托车和橡胶?与服装不搭界啊!弄不好要血本无归啊!风险太大!风险太大!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英勇是一种力量,但不是在腿脚和臂部的力量,而是心灵和灵魂的力量。这力量并不存在战马和武器的价值之中,而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
  松下幸之助在他的《二十三项法则》中的第十二法则“勇担大任”中说过:“为了一个值得追求的新任务果敢地把旧包袱抛开,这才是勇担大任的性格和气度。”“及时而果敢地下定决心,是领导者发挥本身意志力的重要手段。”
  周海江在关键时刻显示了他非凡的创新勇气。他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与风险,不是摩托车行业技术含量高,而是没有目录。这是车的“户口”。没有这个“户口”,你的摩托车生产出来也是“超生游击队”,不能进入市场。客户买了也不能上牌照。
  但国家有关部门早就宣布过,不再增加目录指标。这表明想走平坦大路堂而皇之地去国家机械工业部和公安部上目录,绝无可能。
  这个信息传开后,有些人来劝周海江:“不上吧,不上还来得及。否则将来拖进去,吃不消的。”
  还有人跑到周耀庭跟前去探风儿。周董事长面无表情,不置可否。
  周耀庭在一天晚上把公司的几个老总找来,其中包括周海江。周耀庭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于是主张“上”的人与不同意“上”的人各陈其词。周海江主张上马摩托车的理由是:一、无锡是摩托车的配套基地,配件非常发达。红豆上摩托车处于“地利”。二是市场正处于发展上升时期。农村很多人买不起汽车,就拿摩托车拉客,载人当生产交通工具。将来即使能买汽车的人增多,但因我国是人口大国,国家肯定要限制能源消费,因此摩托车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还会有潜在农村市场。三、有人担心这行和服装不搭界,但我认为隔行不隔理。我们红豆有一批管理人才,我相信能管好服装,肯定也能管好摩托车!
  接着,周海江又把他们到重庆嘉陵摩托车厂调研的情况做了介绍。结论是,摩托车的利润肯定要比服装高,应该上。至于目前上不了目录,可以先迂回一下,挂靠在别的摩托车厂的目录上,以后再想办法。
  周耀庭看同意上摩托车的人比不同意的人多,最后拍了板。
  “五一”劳动节那天,周海江把他公司外贸部长戴敏君找来,跟她吹风说,让她去创建摩托车厂。
  戴敏君是本地人,高中毕业后曾当过小学教师。她长得眉清目秀,干起事来精明、泼辣。1988年她给父亲的老朋友周耀庭写了份申请,要求到太湖制衣厂工作。周耀庭见她文笔挺好,人也机敏,就录用了她。从此他的麾下增加了一员能干的女将。
  周海江做外贸后,戴敏君跟着他工作了七年。从业务员做起,后来升任副科长、科长,到外贸部部长,成绩骄人。谁见了都说:“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戴敏君听说让她去抓摩托车厂,大吃一惊:“我连摩托车都不会骑,摩托车从我身边过我从不注意是什么牌子,你这不是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扑通一下推进了河里吗?”
  “河上有桥怕什么?”
  “有桥也是独木桥,不小心还会掉下来!”
  周海江笑了:“不会叫你走独木桥。还是‘红豆’的老传统,办两个厂,你是一厂厂长!”
  周海江知道这项目难度很大。所以才下决心把戴敏君从外贸部抽出来。戴敏君一上任先招兵买马,网罗一批技术人才。又在附近的顾山那边找了个闲置的破厂房。设备机器一安装,就开始生产了。因厂房太小,只有五六百平方米,生产出来的摩托车要一辆一辆从生产线往下拖。
  周海江给摩托车起了个名字:赤兔马。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红豆这个品牌呀,已经叫响了呀,多省事!”
  周海江显然经过深思熟虑:“红豆是静的,做服装品牌较合适。赤兔马是三国里关公骑的马,‘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与摩托车疾驰形象较吻合……”
  赤兔马一问世,火得不得了。周海江果断拨出1600万元:“马上建新厂房!”
  15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破土动工了。戴敏君有一天苦着脸来找周海江:“我碰困难了,你最好找个五大三粗的男同志来当厂长吧!”
  周海江一细问,才知被征用土地的一些村民派了几个谈判代表凶巴巴来找戴敏君。因没有预约,门口的保安不让他们进。他们抄起地上的砖头就砸保安。冲进门后一看“头儿”是女的,更加气焰嚣张。七嘴八舌地对戴敏君提出很多苛刻的条件。除了要她吸收“土地工"外,还提着手里的大铁锨耀武扬威地说:“告诉你,以后你这工厂的废纸箱,不许卖给外边的人。一律等着我们来回收,价钱要由我们定!否则一切后果你们负责,我们会把路给你们堵死!……”
  这可吓着了戴敏君。她以前做外贸接触的都是些白领客户,哪见过这阵势?毕竟是女人,越想越紧张,不知如何对付这帮人,只好来找周海江吐苦水了。
  周海江听了对戴敏君说:“你别怕,照常办公,我们撑你腰!”
  第二天,周海江找了一位个子不高但身手极好的保安穿着便衣站在了戴敏君的办公室门前。待到村民代表开着一辆拖拉机到来时,便衣保安义正词严地把他们教训一番。并宣布若再乱来,厂里定会追究的!一下子就把事情摆平了。这下子戴敏君有了底气了。她感受到了整个集团公司后盾的分量。
  “赤兔马”一开始没有进入国家目录,所以不

[1] [2] [4] [5] [6] [7] [8] [9] [10]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