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挑  战  者——全国优秀乡镇青年企业家周海江掠影

作者:李玲修

字体: 【


  “我是喜欢挑战的”
  如果没人介绍,偶然见到周诲江,你会猜想 他是教授、学者,或是盯或通讯行业的CEO,很难 想到他是乡镇企业家。
  走进耸立在无锡锡山区港下镇的红豆实业 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楼,你会觉得是走进某个大 都市的公司。一楼大厅的墙上是古铜色的雕刻, 上面有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 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画面表现的是有 关红豆的美丽爱情传说。
  在大厅另一面墙上,展示着无锡历史上的名 人,他们是:晋朝画祖顾恺之、清朝外交家薛福成、近代民族实业家荣德生、文学家刘半农、音乐家刘天华、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美术大师徐悲鸿、经济学家孙冶方……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足迹的人物画像或照片悬挂在企业办公楼,既显露出企业家对故土深深的热爱与豪情,也显露出主人见贤思齐的高远志向与使命感。
  再看看董事长及各部门办公室的装修及设施,无论是色彩搭配与饰物的格调都可看出主人的文化晶位与内涵。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两张大照片。一张是周海江与父亲,亦是他的顶头上司——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周耀庭的半身合影。照片中的父子笑容可掬。周海江右手不经意地扶着父亲的右臂肘,尊敬长辈之意不言而喻。与这张照片相呼应的是对面墙上另一张合影:父子俩信心十足地双手交叉在胸前,朝向却“背对背”。看到这两张照片,人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两张别具匠心的照片的确微妙地反映出周氏父子既一脉相承,又有差异与相互挑战的关系。正是他们父子的一脉相承和同心协力,使红豆集团异军突起;正是他们的差异与相互挑战,造就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大好局面……
  因为有周耀庭这样一位“强大”的父亲,许多人的直觉是周海江沾了父亲的“光”,殊不知周海江倒常常被“遮光”。正如一位著名文学家曾这样形容他非常有才华的妻子:她本来是一颗星,因为她紧挨着另一颗比她大比她更亮的星,她的光芒因此而被埋没了不少。
  走近周海江,你会发现他外表虽十分儒雅、平和、书生气,但他的内心却燃烧着火热的创业激情与创新精神。他给自己公司生产的摩托车取名赤兔马。使人马上想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名言。周海江本人何尝不是红豆集团或者说中国商界的一匹赤兔马呢?
  “我是喜欢挑战的。”周海江有一次对记者不经意讲了这句话。是的,从1987年周海江辞掉大学老师的职位主动加盟红豆集团前身——太湖针织制衣厂开始,他就不断地向自我与环境发起挑战。他挑战旧体制,挑战旧管理模式,挑战旧的人才观,挑战落后的经营理念,挑战传统陋习与社会偏见……经过不断拼搏,使他担任董事长的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成为集团内亦成为锡山区唯一的上市公司。他的企业创立了服装王国,又跨行业跨地区涉足机械制造、橡胶、房地产行业,同样大获成功,为红豆集团持续超常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们终于确信,担任红豆集团董事局第一副主席的周海江不是靠父亲恩施而是靠实力担任了这一要职。红豆集团的发展与辉煌,既离不开周耀庭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也离不开周海江肩负使命的不懈挑战……
  丢掉金饭碗投身乡企
  挑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
  1987年国庆节后,在离无锡城60里的港下镇,流传着一个爆炸性新闻:“知道么,周耀庭的大儿子大学教师不当,到他父亲的那个太湖制衣厂工作了……”
  “不会吧!周海江是大学生啁,怎么会分配到乡下来呢?我记得他那年考苏州中学,咱们镇上好几百学生,只考上他一个人。了不得,那是全国重点中学啊!”
  “不是分配来的!他大学毕业后分到一所大学当老师。他自己不干了,辞职回来的!”
  “哎呀,蛮可惜嘛!大学生毕业统统是国家干部,怎么去太湖制衣厂。那是个乡办企业啊!发不出工资国家不管的!”
  的确,在那个年代,让港下的父老乡亲弄懂周海江这个大学生为什么要返乡到一个不起眼的乡镇小厂去工作,确实不太好理解。
  有人以为周海江这样可以跟他父亲沾光——因为他父亲是太湖针织制衣厂厂长。可又一想,这个小厂有什么光可沾呢?进了这个小厂,国家干部的金饭碗都丢了,身份也丢了,得不偿失嘛!
  有人猜测周海江回来可以镀金。可又一想,也不对茬儿。人家读了书往高处走,这个“高”明摆着是指大城市、大单位、大机关嘛!周海江毕业被分配到大学教书,也蛮风光嘛。“万般皆下晶,惟有读书高”呀。到哪朝哪代也是这个理儿。大学教授当当,也是桃李满天下。再说像周海江那样品学兼优的年轻人,在大学就入党当了学生会干部,干个十年八载,在学校弄个一官半职也是蛮便当的,为什么要往“下”走呢?
  罢了,即使往下走,也要进个好单位嘛,起码是国营大厂或是政府部门,将来也有发展的呀。进一个乡镇企业,有什么前途?
  这是所有乡下人都能掰得开算得清的一本前程“账”。周海江难道不明白?就算他年轻一时冲动,周耀庭那么聪明的人,怎么会拎不清?家里人为什么不劝劝他?
  的确,22岁的周海江的这一抉择不仅在港下成了一条爆炸性新闻,而且也使他家里产生了一次不小的地震。
  震中是母亲郭丽英。
  郭丽英这人在镇上提起来真是有口皆碑,男女老少都会赞不绝口。
  老人们拿她当榜样,敲打自己不和睦的儿媳,说她伺候公婆比伺候自己的父母还耐心。孩子们喜欢到她家去玩耍,因为她会把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的糖块、点心拿出来招待小客人。男人们会把她当成贤妻的楷模来教育自己的妻子。女人们会说她有眼光。当初周耀庭家那么穷,老人又有病,可她就敢嫁了过去。虽说受了不少苦,可现在怎么样?那个发不出工资的小厂到了周耀庭手里就救活了。不光救活了,还发展起来搬到镇上了。如今人家郭丽英是厂长夫人!听说三个儿女一个比一个孝顺她,连周耀庭有些事都蛮顺着她呢。
  在郭丽英这位贤妻良母的心中,指望三个子女成材是她克服一切困苦的最大动力。特别是长子周海江,更是她的心尖儿。让她最感欣慰的是海江不仅模样长得好,书读得好,而且品行端正。因此她早就认定海江长大会有出息。果不然,海江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读下来,从没让她为他的学习和品行操心。惟一让她感到折磨的是,海江从高中开始到工作,有七八年是远离了她在外地度过的。尽管孩子寒暑假会回来,但总是聚少离多。每到中秋节合家团圆,她想海江就会掉泪儿。每逢家里人一起吃好东西,她也会为海江不能分享而揪心。这时候,周耀庭和两个儿女就会用海扛去读书,将来会如何如何来安慰郭丽英。她会破涕为笑。因为她确确实实地认定海江未来会有大出息!直至海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河海大学当老师,还听说海江有了一个家在北京的女朋友,她这才算松了口气。后来就盘算等老伴退了休,到城里去看孙子去……
  如今在她心目中一向最听话、最懂事、最有出息的海江突然回来了。不是放假,不是探亲,而是辞职了。放着好好的大学老师不当,回乡下来了。真使她百思不解。孩于啊,人家考不上大学的都挖门子找路子想去城里找事呢,你放着现成的工作不干为什么回来呢?这港下难道有金山,有银水,值得你这样留恋?你太爷爷在这一辈子受了多少罪,临死留下的是高筑的债台。你爷爷还了一辈子债,累得有病无钱医而撒手人寰。你爸爸念书那么好,还不是因为穷辍学回家种地,让你大伯去念大学嘛!
  更令郭丽英想不通的是自己的儿子要进丈夫的那个制衣厂。父子俩在一起有什么好?干不好别人说闲话,干好了说是沾爸爸光。万一那厂办不下去了,丈夫年纪大没关系,回家就是了。本来也是农民嘛。可你海江怎么办?户口从城里迁了回来,那么年轻,大学不是白念了?!
  想到这里,郭丽英有种切肤之痛。她看丈夫不动声色,摸不清他的心思。心里也不禁暗暗埋怨他。儿子辞职就是受了他的影响!海江没毕业时放假回家,她就亲耳听周耀庭跟儿子说过:“毕业了可以回家乡创业嘛!”当时海江没表态,她也以为丈夫不过是随便说说。没想到如今成了事实!儿子竟然在工作一年后又辞职回来了。
  尽管母亲反对周海江辞职回乡,并请来舅舅当说客,但周海江并不紧张。他知道善良的母亲最终还是不忍心违背儿子的意愿的。关键是父亲的态度。他是真正的一家之主。家中的小事他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母亲决定,大事还是要他拿章程的。这回他是什么态度呢?
  从小,周海江对父亲就又服又怕。服的是他的智慧,怕的是他的威严。其实爸爸几乎没打过海江,还有时拿海江当大人看。有空就跟他下象棋,他曾经郑重地在家宣布过:“海江由我来教育,你们——鸣江、海燕由大哥来教育。明白了吗?”妹妹海燕从小乖巧,不会做太出格的事儿。难办的是弟弟鸣江。他太淘气了,又很仗义,鬼点子一串一串的,于是乎“祸”事不断:今天拔了人家的萝卜,明天帮小哥们打架失了手……妈妈知道了总想瞒天过海,可架不住有仗义勇为的海燕检举揭发。于是鸣江难逃法网。不是被爸爸罚站面壁思过,就是跪板凳,吃皮肉之苦。有时海江因“渎职”,还要“陪绑”。哥俩挨罚时,妈妈总会在一旁如坐针毡。事后爸爸去睡觉了,妈妈却盯着钟表看分针转圈儿。只要去看时间一到,就推醒爸爸让他解除惩罚……
  那时全家都公认海江是读书的料。因为他自小对读书就很自觉也很痴迷。海燕、鸣江甚至感觉大哥除了读书大概做不了其他的事情。
  海江从小就有一种使命感:他必须读好书考上大学成为城里人。如果周家有一个大学生那就必须是自己。如果自己成不了大学生那受打击的也决不仅仅是自己。
  这似乎成了一种天经地义。
  在海江的记忆中,爸爸对自己惟一不满意的是说他脸面太薄、太脆弱。现在想想爸爸的眼光的确很敏锐。有一次,总是考第一的海江考了第二——他被一个数学老师的儿子超过了。他回到家竟自责地哭了起来。爸爸见了就鼓励他说:“你哭也没什么用处,还是努力学习吧!”说罢亲自辅导他做数学题,并说自己念初中时数学蛮好,还参加过地区数学竞赛拿了名次呢,所以现在特别会算账。爸爸的乐观情绪很快感染了海江。
  还有一次,上大学的海江因为母亲批评了几句,就掉下了眼泪。爸爸看在眼里,就有意常敲打儿子:“你缺一课——你应该走街串巷卖田螺,吆喝着卖,去求人家买你的东西,不然你放不下架子。你这么脆弱,以后在社会上一遇到挫折会垮掉的!”
  当时海江尚未认识到这段话的分量与内在哲理。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高考,瞄准了北京清华等名校时,一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
  那是清明节前夕,老师找到周海江,告诉他深圳大学搞改革提前来招生。学校推荐他,深大也选中了他。这就意味着周海江已铁板钉钉是深大的学生了。当然,他也就不必再苦读苦背后踏进那扒一层皮的考场了。
  周海江按保送生的待遇提前回家等待录取通知书。全家自然都很高兴。海江第一次带点炫耀的口吻对海燕说:“我已经是大学生了。”
  不料三个月后,事情发生突变。学校写信来火烧火燎地通知周海江:省招生办只承认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保送名额,至于新建的深圳大学,对不起,不予承认!这意味着周海江的保送泡汤了。
  全家人都惊呆了,怎么会是这样子?幸运之神像恶作剧似的拍了一下周海江的肩,待到他转过头时,厄运之鬼已在对他发出狞笑。
  周海江的自信心一下子被摧毁了。他完全乱了方寸。算算离进考场的日子只有半个月了。这

[2] [3] [4] [5] [6] [7] [8] [9] [10]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