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1年第6期

悲情故事里的饮食男女

作者:孙昌建

字体: 【


  如果仅仅从电视和照片上看,李安长得一副儒雅相,当他出现在美国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学院的颁奖仪式上时,无论挽着章子怡还是杨紫琼,无论是怎样的装束,他都是一脸的笑容,脸上甚至会浮现当今男人很少见的酒窝。他的温文尔雅他的谦逊朴实在华人导演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相比侯孝贤的敦厚、王家卫的时尚、陈凯歌的霸气、张艺谋的精明和徐克的侠气,我个人更为欣赏李安身上的那种温文尔雅的气息,那是一种沉淀过的,已经放到西方文化的浴缸里洗礼过的神情,那种稳扎稳打、不卑不亢的做派,已具备了一个成熟男人的魅力。
  最近我注意到金庸对媒介的几次谈话,他都提到了李安这个名字,他希望由李安来导自己的作品,特别是《笑傲江湖》未尽如人意而《射雕英雄传》又待开机之时,金庸讲这番话是很有深意的。而且我们知道金庸说话历来都是很聪明的,有时在某些场所虽会有点顾左右而言他,但关键处说话还是很有分寸的。为什么金庸会喜欢李安,除了李的国际知名度之外,我想金庸更看重的应该是李安讲故事的那种方式,娓娓道来,很有中国味,哪怕是拍西片,也在家庭伦理上做文章。李安的片子,是可以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的,这也正是金庸想达到的效果。
  最近人们关于李安的评论,大都集中在《卧虎藏龙》上。获本届奥斯卡十项提名的《卧虎藏龙》,在我看来不算是李安最好的作品,而且也可能是历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比较弱的一部。以往的最佳外语片,往往更注重艺术性一些,但也不会太另类。像当年《理智与情感》没有获奖,恐怕考虑到是一部名著的改编片,虽功力深厚但毕竟新意欠缺。李安的这次获奖,虽非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奖项,但对于华语电影,已经是里程碑式的意义了。有人说,这也许是奥斯卡要还掉欠李安的一个情,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西方主流文化观照影响下的一种结果。
  现在我们讲台湾电影讲华语电影,是绝对绕不过李安这个名字的。台湾电影走向国际走向商业的路子相对比较缓慢,如果老一辈李行等的问题是乡土本土味太浓,用情太多,考虑流行元素太少的话(与香港比),那么侯孝贤、杨德昌们的问题是个人化作家化倾向太重,对市场的考虑就有所欠缺,这也是我们在市场上较多看到港片而很少看到台湾片的原因。李安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李安的出现,在东西文化的河流中搭起了一座桥,特别是《卧虎藏龙》,让西方人看到了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虽说是一些皮毛,就像我们看的美国大片,也是美国文化的皮毛一样。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人们去看电影租影碟,不是为了去受教育受文化的什么熏陶,而是为了娱乐和享受。
  李安在台湾修完电影专业后又去美国,而且主要是在美国发展,一开始也很不容易,因为打不进他们的圈子。谢晋曾经说当年他拍《最后的贵族》时,李安在他的戏中只是一个群众演员。从一个蹭盒饭拿五十元报酬(中国的待遇)的群众演员,短短十年就成了国际名导,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观众注意看《喜宴》,李安在其中也扮过一次群众演员,在宴席上对国人的喜宴作了很刻毒的攻击。
  李安一开始在美国的时候,靠的是他的妻子在外打工挣钱,而他料理家务做了六年的“家庭妇男”。那六年是他苦苦构思剧本的六年,是他在中西文化长廊上迂回曲折徜徉徘徊的六年,后来他以编剧和助手的身份,跟随著名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打人美国电影圈。后来是台湾最大的电影公司投拍了他的第一部片子《推手》,那是1991年。李安的一个强项是中国人叫好,老外也叫好,特别是他的《推手》、《饮食男女》和《喜宴》,他既有中国人的感情和欣赏习惯,又铺了一条通向海外的驿道。李安曾经说过,我在台湾出生,我的成长其实很中国的,拍了几部西片后,我一直都很想回味自己的文化根源,我想借助在西方所学的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文化。这一“提升”说,即用先进的文化生产力重新包装很中国的故事,在这一点上,李安比任何台湾导演做得都要成功。以前台湾新潮导演的受人注目,差不多都是以先锋的面目出现,而李安则是以一种比较传统的面目出现。这只要看他在三部片子中都起用郎雄这一儒者兼老者的形象就可反映出来。他要挖掘中国文化的很深层的东西,但又将它放到了现代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上。李安自己也承认,他说:“其实我这个人一直是适合做主流电影的,以前拍的片子包括《推手》、《喜宴》也都是比较通俗的题材,反而是刚到好莱坞的时候拍的片子更艺术化,因为拍片资金到了某种程度就需要照顾别人的反应。”这一点跟张艺谋很相似,只是张在做主流的时候太过机巧,太沉不住气。李安对观众的理解对好莱坞的理解都胜人一筹,他说:我本身的个性不是拍一部电影给几个人看的,我希望把高深莫测的东西化为平常的手法自然地与观众交流,不希望观众感到我比他聪明,否则他会排斥我的电影。
  我注意到不少导演的起家,都是以新锐和前卫的姿态出现的,所谓第五代第六代都是这样,有人称之为观念电影,有的虽然后来也变成主流了,但一开始出来要让人注意,还得另类一些才是,虽然这种另类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台湾导演也基本是这个样子,侯孝贤、杨德昌早期的一类片子都是这样。而李安的出道却不一样,他一开始就在好莱坞混了,不像吴宇森,是在香港成功后再把动作带进好莱坞,就像“打手”出身的李小龙和成龙,但是李安就不仅仅是中国功夫,而是还有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在他执导的西片《理智与情感》和《冰风暴》中,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诠释和批判,这在华语导演中是屈指可数的——王颖、陈可辛包括陈冲都在做这方面的功课,但似乎都不及李安做得到位。虽然当年《理智与情感》与奥斯卡擦肩而过时,李安曾说过“奥斯卡代表了那部分比较成功的所谓中产阶级的白人男性的看法,这是一种平庸的口味,对我个人来说无所谓……”。相信李安说此话时也有一种失落感的,因为作为一个电影人不可能无视奥斯卡,此种评奖意味着商业和主流艺术的一种结合,意味着身价和片酬,意味着成功。《卧虎藏龙》在华语世界里颇多争议,但你不能否认,如果没有他前面那些电影的成功铺垫,就绝对轮不到他来“玩”武侠电影,也就没有今天《卧虎藏龙》的十项提名并最终捧回四尊小金人。
  李安的影片,明显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用饮食比,这是中式大菜,处处见文化的温火,三部片中都有洋人一角,都有小岛/大陆/海外曲折的关系。第二时期是《理智与情感》和《冰风暴》,那就是西餐的做法,不过这又是他擅长的西餐,其中仍见中餐的刀功,因为家庭矛盾家庭人际关系的亲与疏,正是李安的拿手功夫。第三阶段是直逼商业院线的《卧虎藏龙》,这也是华语圈中备受争议的片子。其实只要是论及功夫论及武侠,必然会引发争议,好在李安的武侠片是原创,不去从金大侠古大侠中改编。其实谁改编,谁就不讨好,央视黄健中的《笑傲江湖》就是一个吃力不讨好但据说赚了钱的例子。
  讲李安有三部片子值得一说,一部是《推手》,一部是

[2] [3]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