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母校的回忆

作者:姜东平

字体: 【


  长春城内全安广场的西南角上,早年是有一家马掌铺的,门脸朝向东北。低矮破败的铺面右方,是用木桩搭成的拴马架,呈门形。上有绳索下悬,做固定马掌之用。马掌铺正门前,立着一根水泥电杆,高八九米,粗过成年的白杨树,有了马掌铺,就常有马匹拴在那里。往来不断的胶轮大车给马掌铺带来不错的生意,骡马挂掌时的脆响传得很远。那时尚能见到高大骠烈的东洋马,通体栗色,鬃毛如刷,其身高过东北大汉的头顶。在没有战火硝烟的和平年代,东洋马只好到部队的农场或军马场服劳役,驾起了胶轮大车。
  1967年6月8日,一辆载着武斗人员的卡车途经全安广场,绕行转盘时,由于车速太快突然倾覆,砸向马掌铺。卡车刚好被水泥电杆挡住,马掌铺免遭灭顶之灾。车祸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伤。事后,有人在电线杆上题了一行醒目的大字:“六八惨案翻车杆”。
  这是37年前的往事。
  如今,马掌铺、东洋马、嵌入翻车痕迹的水泥电杆不复存在,扩建后的广场车水马龙,人流熙攘,只有东北角几处待拆的危房,还有几分旧时的模样。那个时候,沿大经路南行,至全安广场,过永安桥,西折南岭大街,是我往返学校的必经之路。
  2000年夏季里的一天,我骑着自行车,沿着过去的上学路线,专程来到长春八一学校原址。如今,这里已经一分为二,辟为两所中学,主楼向南延伸的附楼成为两校的分界线。几个少年在操场上打着篮球,欢呼雀跃如我的学生时代。操场东侧的一簇松树还在,松树下,曾发生过造反学生追打老师的事情。教室里书声琅琅,秩序井然,循声望去,是一张张稚嫩而陌生的面孔。
  如果没有那场浩劫,如果我的母校还能走到今天,该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我用相机拍摄母校的旧址,感叹如水的光阴,突然想起当年一位负责拍摄学校活动的教工,长得颇像电影《白毛女》里的穆仁智,每到学校集会的时候,都看见他台前台后地忙碌,镁光灯频闪。可是,学校、学年或班级里却没有留下一幅值得回忆和纪念的合影。只有走近校园的时候,还能唤起支离破碎的记忆……
  一、阳光校园
  长春八一学校位于南岭体育场路南,校园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东与长春地质学校毗邻,西与第一光学仪器厂相接。校舍均为二层建筑,由数个“T”型楼体组合而成。由东向西,依次是卫生所、大礼堂、初中部、一二年级教学楼和宿舍、图书阅览室、三四年级教学楼和宿舍、主楼音乐教室和会议厅(主楼南侧的附楼还设有浴池和理发室)、五六年级教学楼和宿舍、食堂。楼与楼之间有木板搭建的房山走廊相连,从低年级教学楼,不必走出室外,即可以沿着长长的走廊进入食堂,生活起居可避免雨雪风霜之苦。楼群之间,有3个操场,可供各学年课间活动。校舍南面,是占地约两公顷的果园,一块静谧的杉树坡地,杂草丛生的荒岭,和一片教职工的家属区。
  长春八一学校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所部队子弟学校,招收校级以上军官和革命烈士子女,以及少数地方干部子女。建校之初曾叫做沈阳军区第二小学,而后独立出来,改了校名,先期叫八一小学,中期因扩招地方干部子女,改称七一学校,办了初中部之后,又改称八一学校。学校实行集中寄宿制,既便于管理,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作自习。小学一二年级,还发放蓝色的学生套装和大头鞋。革命烈士子女则由学校减免学杂费,提供生活必需品。学校还专门设有洗衣房,学生每周换洗衣服时,由生活老师组织学生统一去洗衣房领取,拿到宿舍。
  学校的卫生所实际上是“二O八”医院的派出机构,几位校医都是军人,30多岁的女所长是上尉军阶。我读小学二年级时,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午饭后,同班的几位同学在操场上荡摇篮,两个淘气的同学打赌从运动中的摇篮底下钻过去,结果同学周行被摇篮撞碎了头骨,恰好女所长经过这里,及时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把周送到了二O八医院,总算保住了性命,但击碎的头骨难以接合,落下了永久的残疾。
  学校有学生1200余名,每学年4个班级。学生多数是市内驻军和省内各地方部队子弟。周末放假和返校时,有班车接送。外地学生只有在寒暑假期间才能离校回家。
  老校长齐玉田为学校的筹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学校邀集了不少教学人才。吉林师范大学的许多毕业生,受学校优越条件的吸引和老校长的感召,到八一学校从事教学。到了60年代初,八一学校的教学水平已在长春近百所小学中凸显出来,其初中部已办到初中二年,大体接近于吉林师大附小,以及附中和省实验中学初中的教学水平。
  我所在班级的成绩在学年中始终名列前茅,这受益于几任老师的严格执教。
  高升元曾给我们当了两年的班主任,正值年富力强的岁数,一只手能端起满满的一盆水。他抓教学近乎苛刻,那根教鞭没少敲打调皮学生的脑袋,因此学生们对他很是畏惧,背地里没少说他的坏话。
  那时,我算得上一名听话的学生,各科成绩都是班级里的前几名。因此,“文革”前的学校评比中,我在每学期都能得到一张“五好学生”的奖状。这些奖状得以保留至今。但是我的作文成绩并不理想,学校油印的《作文园地》月刊几乎与我绝缘。
  1964年暑假过后,学校放映了专场电影《英雄儿女》,高老师组织学生写一篇观后感,由于我因故晚到学校一周时间,没有看到这部电影,只好写了一篇《夺印》的观后感,这部电影是反映“四清”运动的代表作。可惜的是我并不理解其中的涵义,又急于应付差事,因此作文写得一塌糊涂,被老师抓了个“典型”。高老师当众高声念着我的作文:“瘸大爷(地主分子)暗地里指示他老婆‘烂菜花’村前村后地叫喊‘何支书吃元宵了’,给何支书送去了一碗热腾腾的大元宵。何支书为啥不吃呢?我想何支书肯定在贫下中农家里吃过早饭了……”高老师用一种近似揶揄的语调把作文念得绘声绘色,还接着说:“我看你将来当了下放干部,还不得成了瘸大爷家的常客?立场站到哪边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真让我自尊心备受折磨。
  最倒霉的是那些功课较差的学生,挨高老师的批评更多、更严厉。每次考试之后,都有成绩差的同学被拉到教室前面罚站,蔫头耷脑的样子,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因此有几个调皮蛋恨透了高升元,马嗣就说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高老师离开我们班的时候,他还骂过高老师。更大的“玩笑”是在几年之后,教师和同学换了位置,很多老师在台上弯腰弓背,心力交瘁地承受学生们的施暴。
  二、苦乐年华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革命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唱着这首歌曲的年代,是崇尚英雄的年代。这首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谱曲的歌曲,是新中国最早的“少年先锋队之歌”。尔后,歌曲又进一步升华,赋予了新的含义,将歌词中的“父兄”换成了“英雄”二字。再后来,马思聪顶不住政治重压,“叛逃”国外,这首歌曲也被打入冷宫,换成了电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曲。
  我上学的时候是在60年代初,正是我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经济状况开始复苏之际。进入八一学校的学生和一脸菜色的成年人相比,或与同龄人相比,所遭遇的苦难当然算不了什么,但是从我们的经历中,仍然可以折射出共和国的艰辛。
  学校伙食标准有了相应的改善,早饭的面糊糊粥取消了,每天能够保证一顿细粮。开饭的时候,是学校最热闹的场面,千余名学生从各个教室出来,拥人校舍最西边的食堂,炊事员推着送饭车,车轱辘碾着铁轨,发出隆隆的声音,十多间能容纳百余学生的饭厅里烟雾蒸腾,锅碗瓢盆,响成 一片。
  那时候,粗茶淡饭能够满足供应已相当不易, 但是端起带着不少红壳的高梁米饭时,还是感到难 以下咽。当时,幻想着能够每天吃上一顿大米饭,就 成了我最大的心愿。有一天中午,我皱着眉头吃了 几口高梁米饭,心想,晚上的细粮多吃点就行了。但 是到了晚上,又是通红的高梁米,清水煮白菜,于是 我就把饭菜偷偷地倒进了泔水缸。到了凌晨的时 候,我在饥饿中醒来,浑身没有一点力气,爬起来走 出寝室,见走廊的洗脸架上摆着洗漱用具,就用刷 牙缸舀了一缸清水喝下去,觉得舒服了一些,就又 躺到床上。过了一会儿,饥饿感再次袭来,只好起身 寻找可以充饥的东西,还是一无所获,没有办法,我 拿起了那只“叶绿素”牌牙膏,挤出半管,吞了下去。 这样折腾了半宿,挨到起床。早自习的时候,我已饿 得眼前发黑,最终被同学送到了卫生所。我知道自 己根本不是生了病,就自己怯生生地去了食堂,那 天早上,我一气吃了4个黑面馒头。
  事后,陈鸿文老师知道了这件事,专门找我谈 了话。他说,你知道方志敏烈士的故事吗?我当然 知道。教室安装的广播里,还教唱过怀念他的民 歌:“江西出了个方志敏,弋阳北门湖塘村,两条半 枪闹革命,共产救穷人。”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清 贫》一文已收入了小学的教科书中。陈老师接着给 我背了一段很有感染力的遗言,当然是方志敏的。 朦胧的意识中,我第一次有了一种负罪的感觉,这 种负罪感来源于对高梁米饭毫无“阶级感情”,而 吃了4个黑面馒头。
  不久以后,我在图书阅鉴室里读到了方志敏写在《可爱的中国》中的这段文字,心里对方志敏烈士充满了崇敬之情。在新年的晚会上,学校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糟蹋粮食现象,编排了一场独幕歌剧《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亲身接受的阶段教育课。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为雷锋同志的题词发表,一场新的学习英雄业绩,走英雄之路的高潮兴起,少年英雄刘文学、张高谦,青年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杜凤瑞、向秀丽,一批英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新的英雄又不断涌现出来。学校专门请来特等荣军匡兆清为我们讲述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在学校树立了曹敏英老师和董小英同学两位典型。
  曹敏英是生活老师,旧社会“苦大仇深”,不识几个大字,工作上肯吃苦,对同学富有博爱精神,因此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她在学习毛主席著作时,由于把“泰山”念成了“秦山”而被发现了“闪光点”,树为学习标兵。董小英则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后来当上了少先队的大队长。
  我们不但在书本上了解了英雄人物和事迹,而且又把这种兴奋起来的激情付诸行动。为了学雷锋做好事,主动到操场上去拔草,为老师们打扫教研室,就连房山走廊的玻璃窗也控得锃明瓦亮,这都是我们偷着干的。
  我们的行动是盲目的,真正的英雄是个什么形象,更是虚无缥缈。这样,嚼着刺口的谷糠,对敌人冷酷无情,对人民永远挂着灿烂的微笑的方志敏,就成了崇拜的偶像。而对像雷锋那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总与头脑中的英雄形象合不上拍。
  三年级的时候,田霞老师因病休假,由教体育的刘中夏老师代课。刘老师中等身材,清瘦而肤色黑黄,那张不会笑的脸和一双凸出的眼泡使人难以接近。他的烟瘾很大,吸着辛辣的劣质烟是他最大的享受。其实,他为人很和蔼,在校期间,从没见他和学生发过脾气。课余时间,他经常给大家照本宣科讲一段英雄的故事,然后就带领我们自己动手,制做幻灯机。刘老师手艺巧,幻灯机几次更新换代,最后可以在白天放映,像是一个静止画面的电视机,刘老师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白昼幻灯”。幻灯片是师生们自己画的,大部分是英雄事迹和抗美援越的故事。
  在休息时间里,我的最大兴趣是到图书阅览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