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日伪时期的“北京大学”

作者:曹豆豆

字体: 【


  首先要说明的是,文章标题中带引号的“北京大学”并非是指真正的北京大学,而是特指日伪统治时期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北平城打着北京大学旗号的伪北大。
  1937年7月29日北平陷落后,北平教育界开始陆续向南方撤离。9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长沙设立临时大学,至11月,除留部分职员看管校产外,大部分教授及重要职员均陆续赴湘,之后又转赴昆明。1938年4月“临大”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此,北大进入西南联大时期,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后返回北平复校。这段历史时期,无论是北大自己的校史还是其他历史资料文献,坷以西南联大为北大“正身”,而日伪控制下的“国立北京大学”,实则与北大无任何干系,被称为“伪北大”。
  
  一、伪北大炮制的背景
  
  1937年的七七事变,打碎了中国人民最后一丝和平的期望,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日军在短短两三年内就侵占了内蒙古、华北、华东、华中的大片地区,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并在各地组织了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植起来的伪政权把强化奴化宣传、开展奴化教育作为加强其殖民统治的重要策略和手段。
  由日军操纵的华北伪政权于1937年12月7日开始运行,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除了用武力对抗日力量进行打击镇压之外,还要辅以“思想战”,即“普及和贯彻灭共亲日思想”,“通过基层组织,使亲口灭共的思想涌现于华北民众之间”,其指导方针是“致力于瓦解敌方的抗战意志,并使中国民众,尤其要使知识阶层及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应该成为东亚新秩序的共同建设者……”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便成为日军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训练青少年,恢复学校教育,成为日军“治安肃正”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仍在于从思想上控制沦陷区人民,以保证日军有一个稳固安定的后方,最终实现“大东亚共荣圈”。
  “新民教育”是日伪重建教育体系的指导方针,是由日伪政权中专门负责思想控制的机构——新民会推行的一种奴化教育,为的是让学生树立“亲日”思想,泯灭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和抗日精神,从而彻底征服中国。在学校教育中,日伪着力对各类课程教材进行篡改,教学内容则加强了日语、经史类的复古教育以及与日伪政治目的一致的奴化教育,教育组织及管理中强调严格纪律、军国主义或法西斯主义的管教,“勤劳俸仕”的劳作训练等。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伪一手建起了所谓的“北京大学”,作为奴化中国青年、实现思想控制的殖民统治工具。伪北大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以及教员和学生无不受到日伪的教育目的和指导方针的影响。
  
  二、伪北大的出笼
  
  先来看看北平各高校在抗战期间的遭遇。日军侵占北平城后,北平各大专院校屡遭日军搜查骚扰,师生受侦讯迫害,被迫停课。北大、清华、师大等公立大学陆续迁往内地,留下来的私立高校非变质即关门,只剩燕京、辅仁、协和等极少数教会学校及中国大学勉强维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因与美英宣战又派宪兵接管了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辅仁大学因和德国“圣言会”的关系得以幸免,中国大学则在校长何其巩的周旋下极力维持,直到抗战胜利。这两所私立大学是抗战期间在日寇统治下硕果仅存的坚持独立办学的高校。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即把辅仁大学和中国大学与后方大学一同对待。
  再来说伪北大的出笼。日伪组织成立后,倡言“北大复校”,并且颇下了一番功夫。“北大复校”由伪临时政府教育部直接负责,原北大只有文、理、法3个学院,伪北大则设置了“文、理、法、工、农、医”6个学院,基本上是将原来的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拼凑而成。
  伪北大各院的筹建工作由1938年开始。理学院设在原北京大学第二院院址,开设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和地质学系。工学院由迁走后剩下的原北平大学工学院改组而来,分机械工程系、电工学系、建筑学系、土木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较之理、工两院,“北京大学农学院”的建立要周折得多。1938年,伪临时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原北平大学各院校改组为“北京大学农学院”,但是校舍地址成了一个问题。原来位于阜成门外罗道庄的校舍被日本军队“借用”,于是教育部先是以“私立高级中学女校占用北大农学院房屋”为由,由教育部出面命其迁出。但还不够用,于是看上了朝阳门内的私立朝阳学院,几费周折之后,终于把农学院建立起来。
  在理、工、农三学院基本完备之后,1939年1月,伪临时政府教育部恢复“北京大学”,设立总监督办处,以汤尔和为总监督。1月3日,汤尔和就职。1月14日,国立“北京大学”补行“成立典礼”。这所拼凑起来的“北京大学”才算正式启动,成为日伪奴化教育的一颗棋子。伪北大正式成立后,1939年3月28日任命周作人为文学院筹备员,筹备文学院开学工作,其院址开始是借用工学院第一院校舍,后来在沙滩红楼后大操场边另建一座五层的水泥楼房,被称作“灰楼”。而老北大著名的红楼则被日军占领,成为日军宪兵队部,地下室全部用作牢房。另还有两个院,即法学院和医学院,因缺乏材料,无从知晓其筹备与校舍安排状况。
  
  三、伪北大的组织体系与课程安排
  
  根据伪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1938年制定),伪北大受伪政府教育部指导监督,由临时政府兼任或聘任总监督1人,管理全校事务。总监督之下,分事务、教务两个系统,设秘书长、教务长各1人,由总监督聘任,负责处理全校事务和教务。学院方面,各学院设置院长1人,由总监督呈请教育部总长聘任,其职责是商承总监督处理各院院务。教学方面,各院置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各若干人,由各院院长商请总监督聘任,教员之上,设系主任1人,亦由院长商请总监督就教授中聘任。此外,还规定了名誉教授的聘请方法,由总监督呈请教育部总长聘请,名誉教授同正式教授享有同样的权利。校图书馆也由总监督控制,馆长1人,馆员、助理若干,皆由总监督任用。可以看出,学校的整个系统都是由总监督和教育部控制着的。
  为使“北京大学”在办学形式上显得更加独立,大学设置了“评议会”为名义上的学校决议机关。组织大纲第十三条规定,评议会“由总监督、各学院院长、名誉教授及教授互选代表,每学院两人组织之,以总监督为主席,总监督因故不能执行其职能时委托评议员中一人代理,总监督需就本大学教授中推荐评议员若干人”。表面上“评议会”是一个民主决议的组织,但是根据组织大纲,各院院长、教授等人皆由总监督选用,而且各重要事项征求评议会意见后,还有“呈请教育部总长核定”,所以学校的控制权依然牢牢地掌握在总监督和教育部总长手中。
  1940年3月,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伪北京临时政府解散。同时,宣布成立“华北政务委员会”。1940年4月8日,华北政务委员会公布《修正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原受“教育部总长之指导监督”改为受“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之指导监督”。此外,废总监督,改设校长1人,总理全校校务。校长的任命,由教育总署督办提请华北政务委员会聘任,原先由总监督职掌之权移交给校长,因而其实质只是将总监督的名称改为校长,但在形式上却似乎迈进了一步。
  伪北大根据伪政府的要求,还组织了“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指导学生人格之修养,身体之锻炼,并谋改善其公私生活”。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在伪北大的日常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请中外学者演讲,院长训话,组织学生体育锻炼、卫生保健,调查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状况等。伪政府发动的各种学生参与运动基本上都是通过该委员会组织发动的,包括运动会的筹备、强化治安运动的实施等。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