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想起文革中的几个“典型”人物

作者:姜东平

字体: 【


  “革命熔炉火最红,毛泽东时代出英雄”,唱这首歌的时代,是崇尚英雄的时代。英雄与解放军这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有不解之缘,那时的英雄人物真是层出不穷,黄继光、邱少云、杜凤瑞、安业民;60年代的雷锋、王杰、刘英俊、欧阳海、麦贤得。毛泽东时代具备产生英雄人物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和造就了千千万万个英雄人物。“学英雄思想、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塑英雄形象”,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政治口号。
  我参军是在70年代初,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热潮方兴未艾,树标兵,开“讲用会”,创“四好连队”,争“五好战士”。为了迎合这种政治需要,学典型,见行动,人人上阵传经验,谈体会,个人的思想作为被夸大,有的被树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标兵或积极分子,有的甚至被“拔苗助长”,提升到“英雄”的高度,成为人们尊崇和学习的榜样。这种“海市蜃楼”一般的政治幻影,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最终随着“大颂扬”时代的终结而消失。我在那个年代接触过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片断,不知是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不过他们留给我的印象却是很深刻的。
  
  一
  
  郑站长的事情发生在我当兵的第一年。
  那年冬天的雪很大。我们6个新兵由警卫营调到通信连队。出发那天,汽车在茫茫雪野上行驶了4个多小时,又徒步走了好长一段山路,才进了一个叫做岔路口的山沟里。
  在两山夹峙的山口,远远看见一座哨所,长长的铁丝网一直扯上白雪皑皑、林木丛生的山峦。背着冲锋枪的哨兵在岗楼里探头探脑,不断地搓手跺脚,看着我们列队通过。
  进入山谷,我们在没膝的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约摸过了一个小时,爬上一个山腰,即见到了一趟水泥挂面的平顶灰色砖房,屋顶和四面墙壁上,插着许多梢条,和山坡上的树丛融为一体。距此一公里之外,还有一处山洞,是我们后来执勤和值班的地方。若不走到跟前,绝不会看到洞口的位置,那里照样进行了伪装。这是为了战备需要,贯彻“要准备打仗”的最高指示而部署的,是本地区“反修、防修”的前线指挥所。
  这里对外称“洞两”(02)工作站,是通信营有线连的排级建制。一位姓常的副指导员在这里“蹲点”,常副指导员不来站里的时候,实际的“最高长官”就是郑站长(隐其姓名——作者)。郑站长,辽宁锦县人,长得高大魁梧,相貌英俊,大概二十一二岁的样子。论兵龄,郑站长不过比我们早当了两年兵,但他提为站长已有一年时间了,后来知道他是军区挂了号的先进人物。
  站部就设在那趟插满梢条的平房里。站里承担着动力、载波、总机等项执勤任务,大约有30多人。因工作的特殊需要,每个人都有一个代号,所以时间一长,大家都以代号相称,很少直呼其名。总机班有7名女兵,她们和男兵一样爬冰卧雪,吃苦受累。在长年见不到生人的山沟里,女兵们给工作站单调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和快乐。
  不久后,同期入伍的5个新战友被分到线路维护小组,而我则被留在站部当了通信员。我的任务是连首长来站里“蹲点”时为他们打水、引炉子、收拾宿舍,到各班去传达临时任务和口头指示。连首长不在时,听从“031”马班长的安排。
  在漫长的冬季里,连首长很少上山里来,因此,我就成了马班长的勤务兵。有时,他叫我和下夜班的战友们一起上山搂柴火,有时和几个女兵在一起搓苞米粒子。马班长和郑站长的关系很好,我们去山里搂柴火的时候,他总是钻到树茅丛里下套子,说是套狍子。那套子是用电话线里有一点弹性的钢丝做成的,编成一个圈形的绞索,挂在树空儿里。马班长问过我,你知道傻狍子是咋回事吗?我说不知道,马班长兴奋地说,我跟郑站长打过狍子,搂一枪后,没打着,那狍子先是一惊,站在那一动不动,然后一蹿挺老高,没命似地狂跑,跑出老远又返回来,看看是怎么回事,结果让站长一枪撂倒了。以后我带你去打狍子和野鸡,给站里改善生活。
  那时山里的狍子、野鸡很多,早晨起来,雪地上满是狍子的蹄印,野鸡的啼叫声在几里地外都听得见。自从马班长下了套子,我就盼着傻狍子把蹄子伸进套子里,可一个冬天都快过去了,我们也没吃上狍子肉。
  和女兵搓苞米粒子的时候,我就归“023”领导。“023”是总机班长,18岁入党,是连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人长得漂亮又会说话,很受郑站长的重视,所以进步快,和马班长一样,是站里的骨干。那时候的军人,只要一看服装,就知道你是哪一年入伍的,穿着越洗越白的“小帆布”,是70年兵的服装特征。023穿一身“耗子皮”,是69式军装的颜色,男兵们暗地里管她叫“豆杵子”(一种田鼠),马班长说她嗑瓜子儿的动作尤其像。
  在山里搂柴火时,大家无所顾忌地大喊大叫,“023”也亮开嗓子唱“八角楼的灯光”,四面大山响着和声,此起彼伏,沸腾得像开了锅一样,热闹得很。据说她是艺术学校的毕业生,会跳一段难度系数很大的“白毛女”,男兵们都愿意和她一起干活。一天下来,“023”搂的柴火最少,而且都是男兵们背下山的。
  “023”每天带领下了班的战士们“天天读”。“天天读”是林彪在1968年3月26日提出的,说“毛主席的书要天天读,天天用”。首先在部队推行,然后风行全国各行各业。大家每天都认认真真“走过场”,学习翻得卷了页的《毛主席语录》,读“毛选”,读《解放军报》上登载的时事新闻。然后就围着苞米垛搓苞米粒子。据说山里有成片的试验田,种苞米不仅仅是为了“啃青”,站长说,是为了不忘记阶级的本色,改造世界观。
  关于郑站长的先进事迹,就是搓苞米粒子时,从“023”那里听来的。
  1968年初,郑站长从辽宁入伍,经过新兵连3个月的训练,被分配到有线连队的线路维护小组。我们连队有12个线路维护小组,承担数百里架空明线的维护任务。每个线路维护小组3人,平时除了电话联系,很少能和本连队的战友们照面。我当兵的时候,正在学习沈阳军区通信总站某线路维护小组王树庆的事迹。王树庆在洪水暴涨的时候去查线,被洪水冲走。而郑站长的事迹,比王树庆早了一年多。
  线路维护小组以“为战备护银线”为首要任务,一般是一个班长带两个兵,天高皇帝远,很难受到约束,懒散得很。因此,全靠班长的领导水平和影响力。平时没有事的时候,线路维护小组的战士就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军民关系,有个大事小情的,就可以找他们帮忙。
  线路维护有一个讨厌的规律:越是恶劣的天气,越容易出现故障,无论是下雨刮风,就是下刀子,也要立即赶赴现场,排除故障。
  5月的一天,刮起了大风,75号电杆断线,还是新兵的郑站长接受任务,去20里外排除故障。当他爬山越岭赶到现场,利用断线的一端接通总机时,偏巧有军区首长的电话,据说是有重要指示传达到部队,为此军区首长已经火冒三丈。情急之下,郑站长用手攥住断线的一端,另一端用牙齿咬住,重要指示通过他的身体传到部队。
  郑站长的英雄事迹在巡回讲用时声名远播,树为军区的“先进”典型,很快入了党,一年后成了我们的站长。
  从那时起,我对郑站长更多了几分敬畏和羡慕,也产生了一点疑问:那天查线,他没带上线拐子(必备的架线工具)吗?是谁发现了他的英雄壮举呢?没有人去深究过程中的细节。为此我曾偷偷地问过马班长,马班长先是一瞪眼睛,你想干什么?否认英雄咋的?紧跟着未置可否地说一句:情况紧急,来不及了。
  马班长曾多次让我主动地接近郑站长,说,你是通信员,得机灵点,站长想到的你得干,想不到的你也得主动地干。可我一见郑站长就打怵。他那张不会笑的脸总让我想起“座山雕”来。有一天,我跟着他从山洞里出来,吧唧吧唧地踏着雪回站部。一路上,见到许多尿窝窝,他一边踢一边地骂,像是很生气的样子。回来就开了男兵的会,说:你们太不注意军容风纪了,到处是“射击孔”,我一路上踢了十几个。咱们这里有女兵嘛!要是发现谁干的,非得把他给“骟”了。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