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

作者:陆茂清

字体: 【


  果然,凶手的同事演凶手,妓女出身的演妓女,演得惟妙惟肖,恍如阎瑞生活了转来,王莲英再世。加之各种真实场景出现在银幕上,如妓院、赛马场、汽车兜风、荒郊夜幕、火车站、监狱、法庭、刑场等等,绘声绘色飞传大街小巷,引来了“中外人士争先恐后的赏光,异口同声的赞美”。一夜两场不能满足需要,加演日场,仍场场爆满。
  《阎瑞生》在外地也都成了抢手货。据中国影戏研究社的广告称:北京、天津、汉口等地方,早已向本社预订,各处雪片似的来信催促去开映,故而在上海只能先放映一个礼拜。
  这第一部长故事片,赢得了各方好评,当时报章报道:
  ——最精彩不过的10大本一次演完,大快朵颐2个钟头,过瘾!
  ——照搬生活原型,在真实性追求上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演员的表演因熟悉剧中人,也有突破。
  ——编剧紧凑,男女演员均能适如其分,于中主要而最精彩者,为饰阎瑞生之陈君,精神状态活画一堕落青年,观之殊足发人深省。国人自摄影片竟能臻此境界,实出意料之外。
  迈入有声电影时代
  我国早期的电影,都是默声片,纯属视觉艺术。经20多年后,方进入有声电影时代,成为视觉与听觉同时感受的艺术。
  1926年8月6日,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研制拍摄成了有声影片。该公司善于把握市场商机,就在当年的冬天,就把有声短片运来了上海,12月16日在新中央大戏院试映。
  当看到银幕上乐队演奏耳朵里听到悠扬乐曲时,观众情不自禁惊叹叫好,散场后更是津津乐道,两天后在百星大戏院一连放映一个星期,场场客满。美商展出的有声电影器材,如放映机、影片、扩音器材,以及发音原理的介绍,同样吸引了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影业同行的极大兴趣。
  素有“影戏大都会”之称的上海,向来是我国电影业兴起与发展的龙头,他们不负众望,又走在了向有声电影过渡的前列。一批勇于探索的有志之士乐此不疲,前进再前进,其间经历了3个阶段。
  一是临时配音。就是在放映无声电影过程中,乐师在银幕边的乐池里,视剧情作些伴奏;或是配放几张唱片,即现在所说的电影歌曲;再或随着银幕上人与物的动作,制造相应的声响,如汽车发动、敲门、拍手、摔东西等等;还有让人配合剧中人哭笑叫喊。
  这种配音片,效果平平,声音与动作难以一致,特别是说话时的口形与发音不相符合,甚至弄巧成拙,但不可否认,这毕竟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二是蜡盘发音。已是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大导演的张石川,怀着极大的勇气,开始了具有真正有声电影意义的摄制。鉴于资金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还难以摄制属世界上最先进的片上发音影片,所以从成本低、制作简单的蜡盘发音片入手,研制中国人自己的有声电影。
  1930年秋天,明星公司与百代公司合作,拍摄《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
  由于此片开我国有声电影之先河,意义非同凡响,为确保成功,张石川特地邀当红影星胡蝶、王献斋主演红牡丹与她的丈夫,另有名演员龚稼农、夏佩珍等饰演配角。
  《歌女红牡丹》属情节曲折生动的警世片:名噪一时的歌女红牡丹收入丰厚,却被无赖丈夫吃喝玩乐挥霍殆尽,深受刺激的她嗓音失润沦为末流演员,致经济拮据,穷困潦倒。无赖丈夫百般虐待,狠毒之至,红牡丹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后丈夫失手杀人被捕,红牡丹既往不咎,千方百计营救丈夫出狱,终于感动得丈夫良心复生,幡然归正。
  因为此举又是我国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尝试,制作过程中备历艰辛,困难重重,前后失败了4次,浪费了许多盘蜡盘。导演、摄影、演员不为所难,受挫不馁,志在必胜,不断摸索总结提高,直到第5次总算成功。无怪乎张石川感慨万千话当年了:“那4次失败的时候,我们全体同人有时真急得要哭出来,有时真急得走投无路,真是吃了千辛万苦。好在虽然吃了些苦,总算把中国第一部有声片造成功了。”
  经过半年时间,《歌女红牡丹》终于摄制成功,共制作了18张蜡盘,耗费的资金高达12万元。
  被称为“中国第一次全部有声对白歌唱巨片”的《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1月底试映成功。3月3日在光陆大戏院招待社会各界名流,第一次把说话、声响、音乐与画面同步切合,艺术效果大增,舆论同声赞誉,美称为“有声电影可贵又成功的尝试”、“中国电影界的创举”。
  3月15日,中国电影史上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观众咸以先睹为快,还未开映,就都早早入场就座。以后在各大中城市,同样观众踊跃,票房收入可观。上海远东公司、青年公司等,争相以高出影片十多倍的价格,购买了该片在港澳及南洋群岛诸埠放映,华侨同声赞誉,引为骄傲:“中国的电影也能说话了!”
  明星影片公司还出版了特刊《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刊登有演职员照片以及剧照30余幅,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畅销一时。
  《歌女红牡丹》,是国产有声片的第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因是蜡盘收音放音,演员的动作、口型、声音的吻合难免有所欠缺,特别是一旦发生断片,声音与画面错位脱节更大。于是电影界的有志者,又向最高境界的片上发音挺进。
  三是片上发音。先是上海的“大中国”与“暨南”两家影片公司,合作组建了“光华片上有声电影公司”,自1931年3月起,开拍片上发音的《雨过天晴》,历时两个多月摄制完毕,7月1日公映。这部有声片是与美国人凯·亨利合作的,有声设备是亨利的,也是亨利摄影的。1931年10月29日,又有一部名为《歌场春色》的片上发音片,在上海新光大戏院映出,由天一公司出品,可惜也是中外结合,向美国人凯恩、白立登租借有声电影器材,并请他们拍摄。
  近代史上,倡用国货成了国人民族精神的体现。电影界的同人与工商界有志者一样,追求的是纯正国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终于,第一部纯正国产片上发音片《桃李劫》,在1934年诞生了,它历时9个月制作完毕,有声设备自购,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都是中国人。《中国电影史》称它是“名副其实中国第一部以有声电影手法制作的影片”。该片中的插曲《毕业歌》常唱常新,魅力永存,一直流传至今。
  可贵的尝试——从蜡盘发音的《歌女红牡丹》,到片上发音的《桃李劫》取得胜果后,各影片公司借鉴其经验教训,拍摄了一系列有声片,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第一部彩色影片
  装点着奇妙世界的万千事物,呈现着各自的色彩,然而,反映真实世界的电影,在诞生后40年的漫长岁月里,一直没有色彩的真实,直到1932年,才有英国科学家研究成功,1935年制成了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在中国,由于技术上与经费上的原因,彩色电影的问世又晚了15年。直到1948年夏天,我国才拍摄成了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生死恨》。
  抗战八年取得胜利,在战乱中艰难维持的我国电影业重获生机,名在“四大导演”之列的费穆,曾执导过7部故事片,他有志于拍摄彩色影片的尝试,以填补国内空白。为此,与志同道合的华艺影片公司老板吴性栽谈妥,由吴出资制片。
  费穆寻思,京剧的服装、道具、布景乃至脸谱色彩绚丽,鲜艳夺目,搬上银幕可谓锦上添花;而且是现成的,无需专门制作,省钱不少。
  拍谁的戏呢?费穆谙熟名人效应的道理,有心邀“四大名旦”之首、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担任第一部彩色影片中的主角。
  

[1] [2]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