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赫鲁晓夫的三次中国之行

作者:彭学涛

字体: 【

美国人无望后,赫鲁晓夫便开始抱怨中国领导人在中印边界上不该和尼赫鲁打仗,说尼赫鲁是中立的,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中国应该和他搞好团结,并强调“苏联不同意采取任何疏远或削弱尼赫鲁在国内地位的政策”。
  毛泽东和其他在场的中国领导人反复向他说明事件的真相:第一,他们越境;第二,他们先开枪;第三,他们打了12小时之久,中国士兵才开枪的。毛泽东还指出:“这是局部的纠纷,是双方士兵打的,不是双方政府下命令打的。事先不仅我们不知道,就连我们西藏军区也不知道。尼赫鲁也是事后才知道的,现在他们知道了,是他们占了我们的地方,所以才撤出了两个地方。”
  但是赫鲁晓夫不顾这些事实,只咬定被打死的是印度人这一点,责备中国。毛泽东立即对赫鲁晓夫说:“在中印边境问题上,你们做得不对,不公平,你们公开地表明了我们两党的分歧。”彭真接着说:“我们不知道你们苏联是什么原则,难道别人越境,先开枪达12小时之久,还不还枪吗?”陈毅说:“我们对民族主义者的政策是既团结又斗争,而不是采取迁就主义的态度。”赫鲁晓夫对“迁就主义”的说法很恼火,脸都涨红了,提高声音说:“指责我们是迁就主义,这没有根据。”陈毅马上说:“你们塔斯社9月9日的声明,就是证明。”赫鲁晓夫作了一个不值得的表情,说:“我们是提醒你们注意团结尼赫鲁。你们为了那么块不毛之地跟尼赫鲁搞冲突,那里有什么?那是很不值得的!”
  或许是觉得理亏,赫鲁晓夫又把话题转移到西藏问题上,并用带有教训口吻的证据说:“在西藏问题上,中国领导人睡大觉了,你们为什么把达赖放跑了呢?”毛泽东接过话头说:“这么大的边境线,我们怎么能看住他呢?”赫鲁晓夫用抱怨的口气说:“你们让他跑了,结果又闹了边境冲突,和中立的印度交了火。”周恩来立即反驳说:“赫鲁晓夫同志,你完全文不对题,达赖叛逃,印度入侵,这明明是对中国的进犯怎能说放跑了他呢?”
  赫鲁晓夫理屈词穷,话锋一转,说周恩来1957年1月到莫斯科教训了他。周恩来立即针锋相对,指出当时是赫鲁晓夫咒骂兄弟党的领导人,当年陪同周恩来的出访的翻译李越然也当场证明,使得赫鲁晓夫非常难堪。只能再次转移话题,抱怨中国炮打金门、马祖没有和苏联商量,给苏联造成了“困难”。他说:“美国宣布支持蒋介石,我们宣布支持你们,这样就造成了大战前夕的气氛。”进而又责怪中国没有拿下金门、马祖,打了一个有始无终的仗。听到这里,陈毅再次顶撞了赫鲁晓夫:“炮击金门、马祖是我们的内政问题,赫鲁晓夫同志,你管这么多干什么?你是不是想替国民党说话呀!”赫鲁晓夫霍地站了起来,指着陈毅大声咆哮说:“陈毅同志,论军衔,你比我高,你是元帅,而我只是中将。但在党内,我是第一书记!”陈毅立即回答说:“你是第一书记不错,但你说得对我可以听,说得不对我当然反驳。”
  在会谈中一直冷眼旁观的毛泽东这时说:“我听了半天,你给我们扣了好些顶帽子,没有看住达赖呀,没团结尼赫鲁,不该打炮,大跃进也不对,又说我要标榜马列主义的正统派等等,那么我也送你一顶帽子,就是右倾机会主义。”
  此次会谈是中苏两党领导人之间有史以来所发生的空前严重的一次争吵,最终双方不欢而散,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赫鲁晓夫乘兴而来,败兴而归。10月3日,毛泽东再次到机场为赫鲁晓夫送行。
  赫鲁晓夫在回国途中影射毛泽东是“好斗的公鸡”,回国后又影射毛泽东是“不战不和”的托洛茨基,之后还粗俗地把毛泽东比喻成“旧鞋套”。毛泽东忍无可忍,决定反击,将赫鲁晓夫定性为半修正主义。中苏两党之间终于爆发了大论战,相互之间口诛笔伐,两国最终分道扬镳,走上对抗的道路,给两国各自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 杨小波

[1]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