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宋任穷与中国原子能事业

作者:刘明刚

字体: 【


  与此同时,宋任穷布置抓紧自己的研究工作。在苏联专家什么也不说的情况下,核武器研究所就组织朱光亚、邓稼先、陈能宽等科学家带领一批新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开展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工作。一天,宋任穷去核武器研究所,看到大家劲头很大,干得不错,就鼓励说:“人家预言我们搞不成,我们一定要争口气。你们都是搞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你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口气变成动力,把我们的事业搞成功。”
  这段时间,宋任穷的工作高度紧张。这是在和时间赛跑。宋任穷下定决心,一定要赶在赫鲁晓夫还没有撕破脸皮,把中苏矛盾公开化之前,在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技术上做好了应变的准备。
  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应变的准备,所以到1960年赫鲁晓夫公然背信弃义,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的时候,我国原子能事业没有因此造成混乱和停顿,而是比较稳当地过渡到全面、彻底自力更生的轨道。
  
  1964年,原子弹如期爆炸
  
  1960年初,周总理领着一些部长在广州学习政治经济学。学习结束后,毛泽东约见宋任穷等几个部长,康生也去了。
  康生一见面就问:“什么时候能够爆炸原子弹?”
  宋任穷说:“苏联原来答应给我们的原子弹样品和资料现在不给了,部党组经过再三研究,即使尽到最大努力,爆炸时间也得推迟到1964年。”
  康生听了,不以为然地说:“1964年才爆炸,太迟了,还是应该1962年爆炸。”
  站着说话不腰疼,康生还讲了许多冠冕堂皇的话。
  在旁边的毛泽东一直没有表态,等到康生啰嗦完了,才发话:“康生,你去当二机部部长吧。”
  康生一听势头不对,便再也不吭声了。
  1960年7月,苏联搞突然袭击,一个照会就把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全部撤走,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这种做法显然很不得人心,不少专家都表示不理解、不满意。宋任穷指示二机部的领导抓紧做工作,请专家吃饭,开会欢送,大讲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不少苏联专家与中国科技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走前用各种不同方式把有关的技术资料留了下来,比如,有些专家遵照上级的命令将技术资料毁了,却把碎片有意地留在了地上。从这些碎片中,中国的技术人员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对继续进行未完工的工程有一定帮助。当然,苏联专家中也有少数表现不友好的,有些应该留下资料也不留,装到包里带回去了,还说,“这是对你们的毁灭性打击”,“再过两年你们只好卖废铜烂铁了”。“从此你们将处于技术真空状态,估计20年后你们也搞不成原子弹。”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央决定调宋任穷出任东北局第一书记。在战争岁月与建设时期,宋任穷多次调动工作,每次都是愉快地服从安排;唯独对这次调动,宋任穷有自己的看法:对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他有着极强的荣誉感与使命感,舍不得离开;而且他感觉,在这样的时刻离去,就像在激战犹酣的关头,被命令撤出战斗一样。于是,宋任穷去找贺龙、聂荣臻、罗荣桓等几位老帅,向他们谈了自己的想法,赢得了同情与支持。宋任穷又去找邓小平。
  邓小平则说:“这件事不要再提了,毛主席已经定了,准备去吧。”
  不久,周恩来征求宋任穷的意见:“你走之后,谁来接你的工作,是否还从军队里再找一个?芽”
  宋回答:“从军队调人可以,如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由刘杰同志接任部长也行。”后来报经毛泽东同意,中央任命刘杰继任二机部部长。
  1960年9月,宋任穷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离开了二机部,告别了令他魂牵梦绕的原子能事业。临行前,刘杰要为之饯行。宋任穷则说:“饭就免了;但有一个要求,你无论如何要答应,那就是,一有原子弹试验的消息,一定要及时告诉我。”
  1964年10月16日,那个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宋任穷突然接到刘杰打来的电话,告之下午3点钟爆炸。那一天,宋任穷一直都在等,但等到晚上新闻联播仍然没有听到报道。后来才知道,是毛泽东说不忙着发消息,一再要求核实是不是核爆炸,等完全证实后再正式公布。
  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全世界引起极大的震动,全国人民和海外炎黄子孙莫不为之振奋、鼓舞。宋任穷曾主持其起步阶段的工作,饱尝其中的酸甜苦辣,当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说:“我在二机部工作过4年多,曾经为此费过一些心思,作过一些努力,当然也感到特别高兴和欣慰。”
  责任编辑谢凤英
  

[1]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