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赛珍珠与她的中国情结

作者:于继增

字体: 【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在中国长大并生活工作了40余年,她曾说:“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她撰写和创作了107部以中国为题材的作品,其中的长篇小说《大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一直倾向于她的“第二祖国”,把中国与西方的民间文化交流当做自己崇高的使命,深厚的中国情结伴随了她的一生。
  
  她在中国老百姓中间长大
  
  赛珍珠1892年6月26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刚3个多月时便被长老会派往中国传教的父母带到清江浦(今江苏淮安)。赛珍珠原名珀尔•巴克(Pearl S.Buck),为生活方便,父亲亚伯沙龙改名赛兆祥,并给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赛珍珠。两年后他们移居江苏镇江,赛珍珠在这里度过了18年难以忘怀的青少年时光。
  她曾就读于镇江崇实私立女子中学。赛珍珠的父母是比较开明的传教士,为了与中国人有较多的接触,他们没有选择条件舒适的洋人住所。赛珍珠从小就和中国人“混在一起”,和中国孩子一样玩耍,说中国官话,写汉字,穿中国衣服,与底层百姓朝夕相处,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情状,熟悉中国社会的风土人情。还为她请了一位姓孔的先生做家教,学习“四书”、“五经”等,接受传统的私塾式教育。扬州奶妈和厨师则给她讲解各种民间传说以及“三国”、“水浒”等故事。母亲卡罗琳是荷兰人的后裔,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教她英文、音乐、美术、宗教知识,学习欧美以及古希腊、古罗马方面的文史课程。
  山明水秀的镇江哺育了她,是她成长的摇篮和走向成功的起点。平时作完功课,赛珍珠便跟随母亲在镇江的小山里徘徊,找妇女们聊天,与她们热情地交谈。使她逐渐了解到异质文化各有千秋,并产生了对待各个民族都要一视同仁的正确认识,从而得出“中国文化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源远流长”的结论。赛珍珠后来回忆道:“我在一个双重世界长大——一个是父母的美国人长老会世界、一个小而干净的白人世界;另一个是忠实可爱的中国人世界——两者之间隔着一堵墙。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我说话、做事、吃饭都和中国人一样,思想感情也与其息息相通。我熟悉那里的每一寸土地,就像熟悉我脸上的皱纹一样……”(赛珍珠:《勃克夫人自传略》)双重教育和文化启蒙给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庐山有一座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教堂,赛兆祥经常到这个教堂来布道。1897年1月14日,赛兆祥在教堂附近斜坡上买了一块地皮,盖了一栋小小的石头别墅,有着敞开式的外走廊和欧式老虎窗,朴素而淡雅。一到夏季,赛兆祥一家便来避暑。“每年6月,当秧苗从旱地秧田移插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去庐山牯岭的时候了……距我家不远,有一眼山泉。泉水从山顶上流出,晶莹剔透,这里的生水可以饮用,简直成了我们的高级饮料。”赛珍珠这样回忆她的童年。她每天的任务,就是早晨攀上屋后的山岭,采摘回来一大把山花,从不间断。灵山秀水陶冶了这个美丽的异乡少女,中国情结已深深地沁入她的骨髓。
  1910年,18岁的赛珍珠返回美国弗吉尼亚的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攻读心理学。由于长年生活在中国,她的言谈举止和扎着两条辫子的装束,引起了她的同学们极大的好奇,把她看成是来自另外一个星球的人。这种惊讶的态度常常令她“反感和不自在”。1914年毕业后,赛珍珠便立即返回了镇江,先后在崇实女校和润州中学教英文。1917年她与美国农业专家约翰•洛辛•巴克(John Buck)结婚,他们在贫穷的安徽宿县农村生活了3年。赛珍珠又和那里的农民特别是妇女聚在一起,所到之处越多,结交的朋友越多。她“走进白人不曾到过的家庭,访问千百年来一直住在偏远城镇的名门望族。坐在女人堆中,从她们的聊天中熟悉她们的生活。”(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就这样,她一面在教会学校教书,一面接触社会,深入民间,为她日后蜚声四海的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1919年下半年,约翰到美国教会创办的金陵大学农学院任教,赛珍珠随夫迁居南京,在金陵大学外语系和农林系教授英文,并在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教育学和英文等课。赛珍珠后来深情回忆这段日子:“在这里,我生活的一部分是在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和后来的南京大学教书,教授英国文学……我住在南京的一所旧砖瓦房子里,房子四周是我喜欢的大花园。在那里,种树栽花,我丈夫培植蔬菜。我们在花园里,夏天在这里进餐,朋友们带着孩子同我们一起在这里游憩。”1921年她的母亲病逝后,就把父亲接来南京一起居住。同时开始在《亚洲》、《大西洋月刊》等杂志上发表小说和随笔。她的论文《中国早期小说的起源》也发表在校刊《金陵光》杂志上。
  
  1925年赛珍珠又回到美国康乃尔大学继续深造,取得硕士学位。她主修的是英文系,论文却是《中国与西洋》,中国的文化内涵已经滋养了她的精神世界,中国情结已经扎下了根。她说:“我不喜欢那些把中国人写得离奇而荒诞的著作,而我的最大愿望就是要使这个民族在我的书中,如同他们自己原来一样真实正确地出现。”
  
  她在南京写出诺贝尔奖作品
  
  赛珍珠在南京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
  赛珍珠跟着传教的父母几乎跑遍了农村,丈夫又经常活动在农村,所以她对中国农民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农村和农民便成了主要的表现对象。她首先把握住“真实正确”的原则;其次,她注意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从中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和世界,反映中国人的心理、愿望和情感,并且渗入中西文化的思考和评判。这样,便使她的作品带有了特殊的意义。
  1931年3月,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在美国出版,一问世立刻成为全美最畅销的小说。该书描写中国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富户的故事,围绕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变化,揭示了农民的生命源于土地这一永恒的主题。那独特的东方情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使西方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古老中国的魅力,尽管贫穷、混乱、水深火热,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赛珍珠说:“我已经学会了热爱那里的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就决定为他们讲话……”
  1931年3月7日的《星期日纽约论坛》评论道:“由于《大地》的出版,她(赛珍珠)可以算作第一流的小说家了……这就是中国,以前从未有人在小说里描写中国。不过,《大地》不仅仅是中国,而且是任何一个地方人与土地的根本斗争,这种斗争在中国之所以更严重更富戏剧性,完全是因为那里的人单凭意志而斗争,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援助。”
  1932年3月7日,电影明星威尔•罗杰斯访问中国后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不消说,我们每一个人只要会读书就一定读过赛珍珠写中国的杰作《大地》。它不仅是写一个从未写过的民族的伟大作品,而且是我们这代人所写的最好的作品。甚至在中国,欧洲人和中国人都说这部作品是真实的……读读这本书,它会使你们不再胡闹,使你们了解到中国的一切。”有的美国历史学家评价她是“自13世纪马可•波罗以来写中国故事最有影响力的人”。
  1932年5月,《大地》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小说奖、豪厄尔斯奖章,赛珍珠被选为美国文学院院士,荣膺十几个名誉学位称号。《大地》还被改编成话剧、电影在纽约上演,阿兰的扮演者还为此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2]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