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新中国首任“驻藏大臣”张经武

作者:王锡堂

字体: 【


  
  创办教育 着眼长远
  
  为了逐步改变西藏那种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张经武进藏不久,根据协议内容,开始考虑一项更为长远、更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创办教育,改变百万农奴没有文化的状况。
  西藏一直没有现代化教育,只有极少数贵族子弟私塾。国民党统治时代,勉强在拉萨办起了一所小学,可十年之间仅培养了12名学生,便中途夭折。由此可见,在西藏要办一所学校是何等艰难。
  1952年2月,张经武两次召开工委会议,专题讨论创办拉萨小学问题,并和噶厦协商,成立了办学筹备委员会,14名委员中,有10名是藏族上层人士。此后,筹委会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校舍、教材、教师、校长、课程等事宜,一些藏族委员提出能否设立“讲经课”和学生毕业后能否当喇嘛的问题。为此,张经武请示中央,中央复电说:“西藏办学一定要广泛听取上层反映再作决定,学生毕业是否当喇嘛,应根据本人自愿决定,教材内容,本地课本只供参考,编审后要征求噶厦同意。”
  3月中旬,张经武再次主持工委会议,他说:“西藏办学只能慢慢来,主要靠中央出钱,不要搞地方政府筹款和贵族捐助。”接着又召开筹委委员会议,听取上层人士意见。在讨论教材问题时,张经武说:“目前还谈不上正规,讲一般常识就可以,重点要讲西藏的形势和我党的民族政策,讲《十七条协议》、国旗、国徽和阿沛在北京的讲话,要讲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要通过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再回家向父母、兄弟宣传。”
  几经周折,8月15日,拉萨小学终于正式开学,600余名学生中,有10余名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张经武亲临学校参加开学典礼,当听完校长赤江·洛桑益西(达赖的副经师)的汇报后,张经武当即指示说:“凡无家可归的孤儿和贫苦学生,除和一般学生实行免费外,他们的衣、食、住和生活用品,一律由国家负担。”并随后参观了孤儿的寝室,他摸着普巴、索朗等孤儿的头说:“你们没有家,学校就是你们的家;你们没有父母,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他们会照顾你们。”
  此后,张经武又多次来到拉萨小学视察,仔细询问学校、教师、学生的情况,翻阅学生作业,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就好像看到了西藏的未来,尽管西藏的发展进步是漫长的,但还得靠这些藏族孩子。
  在张经武的亲切关怀下,西藏各地都先后办起了小学,1957年,西藏第一所中学——拉萨中学又得以创办。1959年平叛改革开始后,拉萨又相继办起了西藏师范学校和西藏民族学院。
  在办学过程中,张经武还根据青年的特点,于1953年元月批准成立了拉萨青年文化联谊会,组织青年开展政治学习和各种文体活动。成立大会上,张经武把一面写着“为热爱民族和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锦旗赠给联谊会,勉励广大青年为建设新西藏作出贡献。接着又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祖国各地参观学习,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增强与各民族的联系。当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还高度评价了西藏青年文化联谊会这一组织形式和开展的各种活动。
  在活动中,张经武还善于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才旦卓玛随第一批参观团到内地参观,她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随后被送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成为西藏第一代优秀歌唱家。还有不少优秀青年被选送到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中央团校学习,成长为西藏的各级领导干部。
  
  民主改革 深入基层
  
  1952年那场骚乱平息之后,西藏局势化险为夷,稳定了较长一段时间。1955年7月,毛泽东任命张经武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但要他继续主抓西藏工作,继续留任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和中共西藏工委书记。
  1959年3月,西藏发生叛乱,迅速被人民解放军平息。5月,张经武回到拉萨,领导西藏的民主改革。
  西藏的民主改革不同于内地,遇到的问题很多很多:谁种谁收的问题;赎买政策问题;划分阶级问题;宗教问题;叛乱界限问题;牧区政策问题;发动群众问题;培养藏族干部问题等等。张经武多次召开工委会议,学习传达毛主席的几次讲话精神,结合西藏实际,制定了《关于当前平叛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决定》,并决定以拉萨、山南、塔工等地区为民主改革试点,摸索经验,指导全面。
  西藏民主改革轰轰烈烈开展之后,张经武一直忙得不可开交,他要考虑全盘工作,还经常下到农村、牧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制定决策。
  9月,张经武和工委副书记周仁山一同来到雅鲁藏布江旁的曲水县,整整3天时间,他和周仁山走田间、穿牧场,不断找干部、积极分子、朗生(奴隶)、贫苦农民座谈,向他们问寒问暖,征求对改革工作的意见。
  寺庙工作是改革中最棘手的问题,一些地方发生了拆寺庙、打佛像的行为,群众有意见。张经武找来部分干部开会,他说;“寺庙工作要慎重,千万不能着急,绝不能在一次运动中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搞三反,首先是反叛乱、反特权、反剥削,把政教分离。对寺庙的政策一是不拆庙子,二是不打佛像,留下的寺庙由寺庙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一个寺庙只要还有一个喇嘛,寺庙就要留下,可让群众监督,一方面劳动,一方面念经。”
  11月,张经武前往林芝县调查,他来到一位基层干部家里,听取干部和贫民汇报那里的民主改革情况。3个小时过去了,由于高原缺氧,张经武头晕倒在了地上,经随行秘书取来氧气袋输氧,张经武才苏醒过来。
  在林芝县,张经武发现不少干部和群众对赎买政策不理解,他们说,农奴主的耕地和财产都是剥削来的,不应该给钱赎买。张经武给他们作了耐心解释:“对于没有参加叛乱的领主的耕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实行赎买后交大家分配,这样做,可以减少一些人反对和破坏改革,能够团结更多的人,这样有利于民主改革工作,更有利于打击、孤立反动分子。这要做,国家花钱不多,也不会妨碍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
  短短的一席话,就使得干部心悦口服。
  培养藏族干部和增强藏汉干部团结,一直是张经武十分关心的事情。在林芝县考查工作,张经武看到一些藏族、珞族干部的汉语讲得蛮好,工作有很大的进步,心里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从一些干部的言谈中,发现一些藏、汉民族不团结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经武找来了汉、藏、珞族的干部座谈,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藏族是吃糌粑的,汉族是吃大米白面的,从生活上说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但我们是同一阵线,革命目的是一致的。我们祖国有50多个民族,这些兄弟民族绝不能分开,如果分开,帝国主义就会欺侮我们。特别是我们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和各兄弟民族的帮助,才能发展进步。所以,各兄弟民族要紧密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1960年2月,张经武又到山南地区的乃东、贡噶、穷结、扎囊等县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
  乃东县结巴乡桑嘎村共产党员次仁拉姆把全村10户最穷的朗生(奴隶)组织起来,成立了朗生互助组,他鼓励这10位被人另眼相待的朗生:“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羊毛也能捆住雄狮;兔子腿短,一样可以翻过高山。”在他的带领下,朗生互助组顶住各种冷嘲热讽,经过两年努力,终于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地上麦浪滚滚,草场上绿草如茵,牛羊骡马成群结队。
  张经武到这里视察,一位朗生紧紧握着张经武的手说:“共产党胜过自己的生身父母,父母被迫送我们去当朗生,共产党帮助我们翻了身,我们深深感谢共产党。”这句话,一直深深印在张经武心中,他看到了西藏的新生,看到了翻身农奴对共产党的一片深情。同时也看到了藏族干部的成长。
  

[1] [2] [3] [5]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