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新中国首任“驻藏大臣”张经武

作者:王锡堂

字体: 【


  事后,《西藏日报》记者到这里采访,把文章送给张经武审阅,张经武将文章标题改为《百万农奴的榜样》,并挥笔在文章前写上了“工委批示”:“这是一个由十一位朗生组织起来的‘穷棒子’互助组,他们给朗生的真正解放树立了榜样,指明了道路,反映了贫苦农民‘人穷志不穷’、‘硬骨头’的英雄气概和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的雄心壮志。这个材料也说明,把这些‘没人要’的旧社会奴隶组成互助组,引导他们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就是走向了真正解放的光明大道。他们的生产会搞得很好,生活过得很不错,驳倒了非依靠富裕户搞不好生产的错误论调,破除了迷信,那些‘朗生难解放’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人的因素第一,政治思想第一,在生产互助方面也是如此,见物不见人的思想是错误的。”
  张经武的这一批示,给西藏各地互助组工作和民主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民主改革的进程。
  民主改革,在西藏上层人士中却引起了不同反响。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张经武十分注重上层人士的团结、教育工作。1960年11月,在西藏召开的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张经武和委员们一同座谈,交流思想,听取他们对民主改革的意见。针对暴露出来的上层人士和劳动人民的团结问题,张经武曾苦口婆心、推心置腹地对委员们说:“大家很清楚,千百年来,西藏劳动人民一直受着三大领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就种下了阶级仇恨的种子,劳动人民一旦获得翻身解放,斗争的矛头必须指向剥削压迫阶级,这是完全符合革命运动规律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因为某些干部政策水平问题,在工作中出现一些缺点也是难免的。领导必须重视,予以及时纠正。那么,上层朋友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一种正确的态度,就是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积极反映情况和提出纠正缺点的意见,帮助政府纠正错误。”
  对待基层统战工作中的问题,张经武毫不含糊。一次,张经武收到几位政协委员的来信,反映他们那里借组织政协委员学习为名,强迫他们交代与外国的关系,把上层人士座谈会变成了斗争会。张经武查明情况后,立即进行了严肃批评:“你们这样搞,把党的声誉搞坏了,以后谁还听你的,这样搞,怎么去分化、瓦解、孤立敌人,争取团结更多的朋友?”并责成他们作出检讨,立即纠正。
  由于西藏工委的正确领导和张经武的辛勤工作,西藏全区民主改革一直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1965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5.8亿多斤,牲畜量发展到1800万头,与1958年相比,分别增长88%和54%。公路里程达到15000公里,90%的县通了汽车;厂矿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70多个,中小学发展到826所,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93个,全区少数民族干部也发展到16000余人。全区群众都把这个时期称为西藏的“黄金时代”。
  当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过去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西藏社会,在短短的几年中就跨过了几个世纪的历程,从封建奴隶社会,经过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飞跃,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无疑包含着张经武进藏15年所付出的心血。
  张经武长期在西藏工作,患上了心脏病,中共中央考虑张经武的身体,决定调张经武回中央工作。1965年9月,张经武参加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后,怀着深深的依恋之情,告别了西藏。
  责任编辑杨小波
  

[1] [2]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