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我所知道的河北省会三次搬迁

作者:王德彰

字体: 【

大搬迁的切身经历。虽然对省会的整个搬迁工作不甚了了。但对省直文艺界的搬迁情况却比较清楚。
  1958年省会由保定迁天津时,自然涉及到省直文艺单位的搬迁问题。1958年7月8日,河北省文化局(即今河北省文化厅)发出《关于改进文化工作体制的一些意见》,决定将省话剧团、省梆子剧团、省歌舞团、戏曲研究室、曲艺工作室、河北画报社、河北电影制片厂等迁往省会天津。迁津后,省话剧团与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合并,河北画报社与天津画报社合并,由天津市领导。同时,将省京剧团、评剧团、豫剧团、曲艺队、戏曲学校及河北剧场,分别下放到承德、张家口、邯郸、保定,由各专署领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意见绝大多数并没有落实,不仅省话剧团、歌舞团、戏曲学校、群众艺术馆、河北文化学院、河北文化干部训练班等许多单位,一直留驻保定,而且话剧、歌舞还南团改院。只是省京剧团1958年下放到承德,1960年7月又归省,与省昆曲剧团合并,更名为省京昆剧团;1959年9月省评剧团支援了广西,1975年1月调回河北,与石家庄市评剧团合并;河北梆子剧团归入1959年1月在天津成立的河北省青年跃进河北梆子剧团,不久又改名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也就是说,省文化局下属的艺术单位,绝大多数并没有随省会迁津,而仍留驻保定,直至1968年之后才直接从保定搬迁至石家庄。
  这些文艺单位没有迁津,我认为是明智之举,一来留在保定可继续坚守着古城的文化底蕴,也更便于在冀中深入农村、深入生活;二来天津的艺术团体不仅比河北多,而且名气大、水平高,人家的京剧团、小百花河北梆子团、歌舞剧院、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院)、评剧团、戏校等,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河北的艺术团体迁去了反倒重叠:三来少搬一次家,可以节省大量开支。
  虽然省会已搬到天津,但文艺界许多全省和全国性的会议、活动仍在保定举办。我所知道或参加过的即有1958年6月举办的河北省首届曲艺会演大会、8月国家文化部召开的七省(市)文化工作座谈会;1959年3月举办的河北省工农兵文艺会演大会:1965年12月召开的全省剧团“三好”(上山下乡好、演出现代戏好、勤俭办团好)经验交流会等等。对于省直文化部门来说,保定仍有挥之不去的“省会情结”。
  平心而论,省会设在天津,依托大工业城市,对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当然大有裨益;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并非十分理想之地。一来作为省会,地理位置处于河北东北部,较偏,各地市赴省城办事不方便;二来天津作为中国的数一数二的临海大工业城市,作为中央直辖市非常得体,而不宜做省会,这就像江苏省的省会设在六朝古都南京而不设在大工业城市上海一样;再从生活习惯上看,过去天津是许多国家的“租界”。历史的原因使天津人的生活做派与生活习惯与省直干部不大协调,当年的省直干部大都是农村出身。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土改,朴实厚道,在生活习惯上很难做到“随乡入俗”。我在天津工作时。就常听人们说:省直干部和天津市的干部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凡是身着中山装、足蹬布鞋的,准是省直干部。说来不怕大家笑话。1965年秋日的一天,作为省直干部的我到省委宣传部办事。宣传部在七楼,楼内本来有电梯,但时年已27岁的我竟不会开电梯,只好一层层爬楼梯。
  我在天津读书和工作共6年的时间,始终分不清东西南北,一上街就转向,所以很少上街,也很少逛商场,至今对天津的街道头脑里还是一团乱麻。
  河北省会在天津的时间并不长,8年后又搬回保定。
  
  1966年4月:省会由津门打道回府
  
  1966年1月,天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鉴于天津市隶属关系的变化。同年1月25日河北省委决定:省会由天津搬回保定,4月24日发出正式搬迁通知。
  对于这次省会复回保定的原因,我当时作为一名普通干部,不明就里。搬回保定后,才听一些领导同志说,省会之所以又搬回古城,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省直机关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实行精简,改进领导作风,促进省直机关进一步实现革命化。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面向农村,尽快把粮食生产搞上去。以便执行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的方针。又言,通过这次搬迁,可以使省委、省人委逐步成为亦工亦农的机关。从而扎扎实实地领导好“三大革命”(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运动……
  这些,当然可成为搬回保定的理由。但我认为这都不是什么主要原因,因为仅是这些,当初不从保定迁往天津也就是了。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天津已成为了中央直辖市,直辖市焉能再做省会?
  省直机关在天津8个春秋,机构扩大,人员增多,各类事业单位的机构逐渐健全,基本建设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这样一搬。对河北来说必然会造成重大损失。其他方面我不清楚,仅从艺术团体而言,河北省于1958年10月在天津建立的河北音乐学院(后改名天津音乐学院)及音院附中、河北美术学院两所大学一所中专,皆留归天津市,致使从此至今42年来河北一直没有自己音乐、美术方面的高等本科院校,仅有一所1970从保定搬来的河北省戏剧学校更名为河北省艺术学校(中专)。直到前几年,才有了一所由中专升格的大专——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且包揽戏曲、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
  省会迂回保定的方案既定,各路人马很快行动。浩浩荡荡的省直大军大搬家可不是件小事。彼时的保定也在发展,住房很紧,难以全部容纳省直单位。所以,这次搬迁制定了一个“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即省委的几个部、省人委的几个委(办)和省军区首脑机关驻保定市,部分厅(局)搬到保定市周围各县,还有一些厅(局)搬到所属的事业单位一起公办。如后来我在工作中打过交道的省商业厅驻定县(今定州市)、团省委驻清苑县北大冉村等。
  搬迁时间从1966年4月份开始,省委、省人委、省军区等领导机关先搬,其他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陆续搬迁,5月份之后,省委、省人委及省直各机关先后搬回保定。我所在的单位河北省戏曲研究室,隶属省文化局,于5月底搬到新北街北口的一栋大楼,与省新华书店各占一半。北邻隔一小桥是省文化局,西邻是省统计局。
  至今我还一直在想,就是一家住户乔迁也得折腾好长时间,而涉及这么多单位的省会大搬迁,竟然没有搞一处基建,保定市把房子都给腾出来,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搬清了。这不能不说是搬迁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大局观念和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如果没有这种观念,没有这种精神,省会搬迁绝不会如此顺利。记得我们搬回保定驻地时。那栋大楼已腾空,且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一位老同志在楼内专门看护着。我们进驻后,老同志领我们看房,一间房一间房地交接,让人大有“宾至如归”之感,心里热乎乎的。因我在保定曾读书3年,对保定较熟,也有感情,所以安顿好之后,抽暇游览了保定一中、古莲花池、大慈阁、马号,旧貌依然,浓浓乡情油然而生。搬到保定不

[1]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