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我所结识的盖叫天

作者:沈祖安

字体: 【


  京剧大师、人称“江南活武松”的盖叫天先生比我大整整40岁。但是我们有缘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20年的岁月里。结下的深厚的师友之情,有不少传奇色彩。按盖老夫人薛义杰的话说:“缘分是生好的,真要寻也呒寻处,僚(你)勿寻,倒是碰着和撞着了。”
  
  一件皮袍子结的缘
  
  我认识盖叫天是在1952年的春天,缘起于一件皮袍子。当时浙江省文联和省文化局合署办公,我在省文联创作组工作。春节前,华东文化部和浙江省文化局准备联合为山水画家黄宾虹90诞辰祝寿。我在这次活动中,算是一个“打杂”的工作人员。
  建国初期,提倡节俭,为什么要为黄宾虹祝寿呢?其中有个大缘故。50年代初,美术界有点贬抑中国画的倾向,这和医学卫生界重西医、轻中医的偏颇相同。这种“重洋轻中”倾向,与主持者多半是现代学院派和留苏专家有关。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发现有提倡“中西结合”和“洋为中用”的必要。周总理提议为黄宾虹与齐白石祝寿,就蕴含有让美术界重视中国画、在继承中求发展的深意。并希望西画家和国画家借此座谈交流,沟通思想,总结经验。所以华东文化部拨来专款,要办研讨会和祝寿会。
  当时舒同和赖少其主张送一件有意义的贺礼。送什么呢?我们经过观察,发现穷困多年的黄宾虹先生身上的灰鼠皮袍子,已穿了几十年,袍子的面子和皮毛都已破旧不堪。于是省委宣传部长林乎加决定:买一件新的灰鼠皮统子为他做新皮袍。当时文化局办公室的总务科长仲仁和我一起去办这件事。那是解放初期,人民生活十分节俭,市场上根本没有新的皮货供应,于是我们只得到寄售商店和估衣店去寻找。结果在官巷口的寄售行发现了一个线索:金沙港张家曾有一件狐皮和一件灰鼠皮统子拿来寄售过,因久久无人问津,他们已经取了回去。
  我们寻迹追踪到金沙港,敲开了一座石库墙门,谁知竟是盖叫天的家。寄售者张圆珠,是盖老的孙女的名字。当我们正在尴尬时,盖老夫人薛义杰从里面走了出来。得悉我们为为黄宾虹祝寿之事,她沉默片刻,便带我们到客厅等着。我们走过鹅卵石铺成的甬道,绕到大厅上。第一次看到盖叫天家厅堂上的陈设,真像走进了一座文物陈列馆。听说盖老先生早晨练完功后正在后面静坐,我们无缘见到。仲仁同志说:“也好,不和老先生直接打交道反为省心,大人物咱也惹不起。”
  不久,老太太出来,手里托了一个黄缎包袱。看她打开,正是我们要来访寻的还是全新的那件灰鼠皮统子。她说:“伲老先生同黄老先生是老朋友,这是给黄老先生的寿礼,托你们转过去。还有一块宝蓝绸料正好做皮袍面子。”我们顿时蒙了。仲仁生性爽直,就不假思索地说:“既是送礼,还是由我们公家送吧!这笔钱文化局出。”盖老夫人顿时沉下脸说:“那你们自己想办法吧!我下午直接送到栖霞岭去,他家离这里很近。你们勿用操心了!”说完走进里面去了。
  仲仁悄悄捧起黄缎包袱,留下120万元人民币(旧币,比寄售价多了一点)。
  我们回到省文化局,被办公室主任陈守川一顿训斥:“黄宾虹和盖叫天都是文化界的名人,我们为给黄老祝寿,就去收购盖叫天的皮袍子?传出去影响多不好!你们不动脑筋去瞎闯,这像话吗?”仲仁辩解道:“谁知道张家就是盖老家?何况他家有困难,才去寄售皮货,我们出钱。双方都解决了困难。”
  陈守川看问题尖锐:
  “现在刚解放,文化部门还来不及关心这些老艺术家。要不是周总理关心,我们还不会想着给黄宾虹祝寿。这样吧,我马上向省委宣传部汇报,要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你们先把皮统子送回去!”
  当时仲仁正好要布置一个会场,对我说:“你辛苦一趟吧,夜长梦多,快去。”我只得赶回去送还皮统子。时值中午,盖老正好坐在大厅上。这是我第一次在台下看到盖老:他竟是一个剃着平顶头的矮个子,比我在上海天蟾舞台三楼看到的那个舞台上的英雄要矮小很多。老太太面带笑容说:“钞票拿回去,伲勿做生意,拜托你们转送电勿妥当,还是让老先生直接拜寿送去吧!”
  我红着脸,把前后过程原原本本地和盘托出,讲得期期艾艾,浑身是汗。听说我们回去挨了批评,盖老夫妇哈哈大笑。老夫人说:“小同志,你们也吃了冤枉官司。”盖老沉吟道:“公家祝寿,也是一件大事。钱咱们不收,这统子也不能用他文化局的名义,由咱们自己送去吧!”当天下午。他就让我在栖霞岭下黄老家等着,夫妇俩亲自将黄缎包袱和两瓶加大的胡庆余堂陈年愈风烧酒送到黄家。
  这件事惊动了浙江省委。林乎加和陈冰两位宣传部正副部长商量后,就要省文化局造个预算,每月津贴盖叫天一笔生活补助。陈守川主任当机立断,一面将盖叫天的情况报告省委,一面决定送副食品到盖老家去。两天后,由文化局工友郑大狗踏了辆三轮车。我带着两篓木炭、一只猪腿、10斤食油和一些禽蛋送到盖老家里。
  因为前一天办公室秘书已经打过招呼,这次盖老夫妇一齐出来道谢。当盖老知道我是个“戏迷”,而且在创作组的任务就是编戏的,尤其听说我的祖父沈桂笙也是唱戏出身,还是当年他在拱宸桥天仙茶园唱戏时写水牌的,就高兴地说:“好哇,咱们两家是同行,这就更近乎了。”从此,我隔三差五去燕南寄庐盖叫天家。公事较少,多为私事——我喜欢听他谈艺。
  
  一根蛐蛐儿草
  
  我这个人有个习惯,与人谈话中凡涉及掌故或什么轶事传闻,好刨根挖底。盖叫天先生在50年代初期到中期的七八年里比较闲,因为戏曲界当时正在进行改戏、改人和改制的戏改工作。盖老是省政协常委,后来又是全国人大代表,除开会外,很少有活动。他晚上常被邀请看戏,有时偶尔演些折子戏,可是每天上午他却闲得慌。1953年后,我被文联创作组派到浙江麻纺厂体验生活。经常可以进城,所以一星期中去金沙港的机会至少有两次。同时我向组长冀汸汇报了我的想法:要从事现代戏曲创作,需要多学点传统。除了下工厂深入生活,也需要多看戏,还要向老艺人学点各种艺术知识和经验。既然不影响工作,冀汸倒也赞成,并且也认为星期六和星期天晚上可以看点戏。
  我是“因祸得福”认识了盖叫天,文化局又因我的轻车熟路,每个月常让我去送副食和燃料,我就趁机在拜访盖老时,常向盖老先生讨教。当时我才20多岁,个头也小,而且又黑又瘦,比较苍老。盖老叫我“小沈”,老太太叫我“小老沈”。盖老说:“那有这样叫法?”盖老夫人说:“不要小看这位沈同志。年纪虽轻,资格倒蛮老,从前的事情他还晓得不少。”盖老说:“他从小在上海南市长大。那里有条街叫露香园路,方圆几里路,统称‘九亩地’,那里三教九流,神仙老虎狗,乌龟贼强盗,都挤在一起。”他说的地方正是我6岁到16岁的生活故地。当我讲到南市金家坊天亮前的“鬼市”(即天亮即散的“跳蚤市场”),盖老兴奋起来:“我也觅到不少便宜货!”此后一有空闲,他就说:“小老沈,你知道杭州昭庆寺也有鬼市吗?上海‘九亩地’有个大鬼市吗?”
  正如盖老所言,被称做“九亩地”的露香园路,西到民

[2] [3] [4] [5] [6]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