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七千人大会上的刘少奇

作者:刘明钢

字体: 【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但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不统一,调整措施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整个经济状况仍很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来统一思想,克服困难。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各中央局、中央各部门、省、市、县、重要厂矿的负责干部,解放军的一些负责干部,共7113人。
  7000多人云集北京,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开会议之空前规模,于是,人们便习惯称之为“七千人大会”。
  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提出了“书面报告”,并作了重要讲话。刘少奇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甚至不惧怕犯上。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政治勇气,至今令人肃然起敬。
  
  三个“不提了”的都是毛泽东的主张
  
  刘少奇主持起草了大会的书面报告,第一稿曾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没有看完,但表示赞成“这个方向”,并提出不用交政治局审议,直接发给大会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与会者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为了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大会一面延长会期,一面又成立了由21人组成的报告起草委员会,对报告进行全面讨论和修改。
  1月25日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刘少奇主持召开了有各省市第一书记及中央各部部长参加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书面报告。会议进行了3个多小时,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子恢、谢觉哉、王震、张鼎承等人发言,最后,由刘少奇作总结。刘少奇对书面报告的修改作了几点说明。他说:有几件事报告不提了,有些是因为达不到,有些是因为现在还看不清楚。
  刘少奇谈到的第一件“不提了”就是关于赶英超英的问题。他说:15年赶上英国,超过英国,这个报告上没有讲。我们起草委员会讨论过这个问题,头一次是写上去了,第二次说还是不写好。15年赶上英国,原来是这样提的: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这个口号用不着去改,用不着取消,我们做得好,到15年的时候赶上了,就赶上了,没有赶上,也没有什么不得了,更多一点时间,多几年就是了。
  刘少奇讲得很婉转,也很策略。
  “15年赶上英国”,是毛泽东1957年11月在莫斯科会议上最先提出来的。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有极大的优越性,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此后,“15年赶超英国”,就成了中国人民的头等大事,也成了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助推器。在头脑发热的“大跃进”浪潮中,这个赶超战略又被层层加码,各地各部门竞相施放“卫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则信以为真,不断缩短赶超计划,由15年变为10年,后来又兴奋地缩短到7年,再后来竟缩短到2至3年。
  如果说“大跃进”一个突出错误就是高指标的话,那么,“15年赶超英国”的口号,就是最大的高指标。但是人们放弃这个口号相对较晚,其原因有二:一是检验这口号要等到15年之后;二是这口号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不好轻易改动。所以中央放弃了2年、3年、7年赶上英国的口号,放弃了一些具体产品的高指标,但一直没有放弃10年、15年赶上英国这个口号,就连刘少奇书面报告的第一稿还写进了这一口号。直到21人起草委员会再次讨论修改书面报告时,才对这一战略思想提出质疑。经过算账,得出的结论是:10到15年内,我们很难赶上英国,更谈不上超过英国了。据此,刘少奇宣布,“15年赶超英国”的口号在书面报告里就不提了。
  刘少奇这么处理用心良苦:他没有说这个口号是错误的,那样显然有损毛泽东的威望;也没说取消这一赶超战略,那样会引起一场大的争论;而是策略地说“不提了”,但从当时和以后的情况来看,实际是放弃了。
  刘少奇谈的第二件“不提了”是关于《农业发展纲要》。
  刘少奇说:在书面报告中,《农业发展纲要》40条也没有讲。《农业发展纲要》40条,特别是“四五八”照现在这样算起来,到1967年达不到40条那样的标准。“四五八”恐怕原来提出的时候调查研究也不是那么充分,所有的土地都达到400斤、500斤、800斤,这个问题,还需要再去进行调查研究。《农业发展纲要》40条,我们现在不提,但是不取消。12年做不到,加几年就是了。
  
  《农业发展纲要》一直被视作发展中国农业的纲领性文件,农民的指路明灯,其全称是《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共40条。它是1955年11月间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如果说15年赶超英国的战略是缺乏调查研究的话,那么,对于这个《纲要》,毛泽东可是花了很多心血。《纲要》从制定到正式公布实施,先后用了4年多的时间,经历了几上几下,应该说“充分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又经过近两年的实践,1960年4月经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讨论通过,才开始以正式文件向全国公布。当时,《农业发展纲要》得到广泛宣传,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其中关于“四五八”的指标(即要求粮食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地区,在12年内达到200公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达到250公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达到400公斤)还被纳入中小学生政治考试的范围,要求中小学生都要背得。
  《农业发展纲要》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1956年下半年和1957年春季,陈云、周恩来主持“反冒进”,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毛泽东说:反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扫掉了《农业发展纲要》,扫掉了促进委员会,使六亿人民泄了气。还说,反冒进离右派只有50米远,对陈云、周恩来等造成很大的压力。
  有如此的前车之鉴,刘少奇还敢于“不提了”,其政治勇气确实令人敬佩。
  刘少奇谈的第三件“不提了”是关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问题。刘少奇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这个报告里头也没有讲,有的同志提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到底如何呀?现在基本核算单位搞到小队去了。又“一大二公’,基本核算单位越来越小,这个现象似矛盾。现在情况是这样的,这个问题,现在还解释不清楚。但是等到将来人民公社发展起来以后,还是“一大二公”。所以,这个口号也不取消,但是也不着重讲。
  人民公社是毛泽东倡导起来的,“一大二公”的提法也是毛泽东的发明。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说:“人民公社的特点就是一曰大,二曰公,主要是便于搞工、农、兵、学、商与农、林、牧、副、渔这一套,便于综合经营。农林牧副渔是农业合作社就有的,工农商学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这些就是大。大,这个东西可了不起,人多势众,办不到的事情就可以办到。公,就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逐步搞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决议:“这种一大二公的公社有极大的优越性,……如果对于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发生怀疑,那就是完全错误的,那就是右倾机会主义的。”
  刘少奇在向大家解释书面报告涉及到“一大二公”,他说,这个问题现在解释不清楚,所以报告里面没有提。实际上,是因为“一大二公”在实践中碰了壁,所以才不提了。
  在1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刘少奇所“不提”的3件事,都是毛泽东的主张,都是毛泽东的珍爱。刘少奇当然知道应该维护毛泽东的威信,也竭力维护毛泽东的威信,因此他仅仅说“不提了”,而没有进行批评;但是,他又清楚,如果不否定、不触及“左”的指导思想,就不可能真正地纠正错误,扭转时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使是犯上也只能在所不辞,因此,公开宣布“不提了”。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