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在三颗鸡蛋上跳舞”的阎锡山

作者:史宗义

字体: 【

厉害的阎锡山,在蒋介石发动第二、第三次反共高潮时,却变得“老实”了,没有再敢轻举妄动,一直到抗战胜利为止。
  
  与蒋介石貌合神离,既依蒋又拒蒋
  
  阎锡山盘踞山西,独霸一方,是山西的“土皇帝”。蒋介石尽管是全国的最高统帅,其势力却被拒之于山西之外,这早就成为蒋介石的一块心病。因而蒋介石时刻想吃掉阎锡山的军队,吞并山西。
  红军长征达到陕北后,蒋介石就派自己的得意门生汤恩伯等部进驻山西腹心地区,成立了“剿匪总指挥部”,任命心腹大将陈诚为“剿匪”总指挥,乘机扩大国民党中央在山西的势力,蒋阎矛盾激化起来,于是发生了李生达被刺事件。
  李生达是阎锡山一手提拔起来的晋系高级军官,但李生达并不满足与山西这方天地。为了飞黄腾达,他秘密向蒋介石靠近。与蒋介石书信函电往来,互相馈送礼物。阎锡山得知这一情况后,自然对李生达心存不满,但认为是蒋介石在拉拢自己的部下,所以并没有发作。蒋介石派兵到山西“剿共”,命令阎锡山从晋军中挑选15个团前往陕北,并亲自任命李生达为晋军“剿匪”总指挥。晋军的四分之一将被带走,且又是精锐,阎锡山着实心疼,但又不能不执行。怎么办呢?阎锡山想出了一条计策,一面派李生达准备率部渡河,一面又派人收买了李的卫士熊希月,在即将渡河的凌晨暗杀了李生达。然后,阎锡山打电报给蒋介石,借口李生达被暗杀,军心不稳,请予缓期。蒋介石无奈,只得批准,从而暂时阻止了晋军入陕。
  李生达被刺是蒋阎矛盾的一个插曲,随着日本侵略的日益紧迫,两人在对日和反共政策上也开始产生矛盾。
  一方面,阎锡山为了维持他在山西的统治,不得不进行抗日。但抗日需要大量的开支,阎锡山并不想掏自己的腰包,迫切希望得到蒋介石的援助。而此时的蒋介石仍在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重点还是要消灭陕北的红军和各地的实力派。因此,阎锡山不可能得到蒋介石的援助。1936年10月底,南于日本频频向绥远发动进攻,阎锡山和傅作义亲自到洛阳向蒋介石求援,再次遭到了拒绝。阎锡山看到依靠国民政府已经没有希望,而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又如此高涨,不得不提出了“守土抗战”的口号,于是就有了绥远抗战。这可吓坏了蒋介石,蒋急忙亲赴太原,要阎锡山和傅作义立即停战,以免影响了中央的“剿共”大局。阎锡山对蒋的命令不理不睬,反而进一步支持绥远抗战,“抗日英雄”的美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来的。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阎锡山接受了蒋介石的任命,担任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但是,蒋介石并不用心抗日,企图借抗日来消灭异己的念头一直存在,所以在抗战中故意不给阎锡山任何实质性的援助。阎锡山孤军作战,接连丧失雁门关、平型关等要地。忻口战役开始后,阎锡山为了获得蒋的支持,主动对晋军开战以来的失利引咎自责,并表示可以让出省政府的一部分权力给蒋介石。随后,为了赢得蒋的好感,争取更多的支持,阎锡山又遵照蒋的命令,枪毙了六十军军长李服膺。
  李服膺是晋军将领中的“五台派”,是阎锡山的亲信,在南口战役中反击不力,又丢失了天镇,一时间舆论大哗。南口战役总指挥汤恩伯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在蒋介石面前狠狠告了李服膺一状。结果,蒋介石严厉命令阎锡山“军法从事”。而阎锡山也需要一个替罪羊来掩盖自己的失职。同时还想借李的人头来扼住晋军溃逃的不良风气,所以阎锡山就遵照蒋的命令,将李服膺“军法从事”了。但是,阎锡山对蒋介石抛出的这些“媚眼”,并没有博得蒋的多少好感。忻口战役打响后,蒋介石借口前线各军必须统一指挥“方能适机运用决战”,要求阎锡山把指挥作战权交给卫立煌,阎不得不照办。
  1938年下半年,国民党CC系开始筹划在山西的“倒阎运动”,蒋介石也向阎锡山提出在山西恢复国民党省党部的要求。阎锡山认为这是蒋对他的压迫,就不予理睬,蒋介石就命令有关部门设法给二战区制造困难。1939年初。山西财政厅厅长王平赴重庆交涉经费及有关后方情况时,就受到了多方刁难。蒋介石对阎锡山在山西搞的那一套十分不满,并再次采取拉拢的办法,把傅作义从阎锡山手下拉了过去。
  尽管阎锡山和蒋介石之间貌合神离,勾心斗角,但在反共问题上却谁也离不开谁。由于新军和牺盟会的日益发展壮大,引起了只是想利用一下新军和牺盟会的阎锡山的不安,他害怕自己这个牺盟会会长和司令长官被架空,因此就开始了积极反共。
  而蒋介石要反共自然也离不开阎锡山。1939年,阎锡山派梁化之去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班受训,还参加了以陈诚为首的“三青团”代表会议,受到蒋介石的特别重视。蒋介石亲自接见了梁化之,对他说:“阎先生同共产党斗争是有经验的,在这方面阎先生无论有什么困难,中央一定无条件地予以支援。”梁化之回来后,阎锡山便设立了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下令所有的高级干部都参加国民党。不久,阎在蒋的支持下,发动了“十二月事变”。
  阎锡山想利用蒋介石的力量恢复他在晋东南的统治,而蒋介石想利用阎锡山反共把阎的势力排挤出晋东南。阎锡山非常后悔自己“引狼入室”,发出了悲叹:“我不亡于共。也要亡于蒋。”但又无可奈何,只能一面表示服从国民党中央,一面加强组织,巩固自己的地位。
  1940年4月间,阎锡山为了巩固实力,偕赵戴文从秋林渡河迁驻吉县南村坡,以“表示前进”。由于南村与“难存”谐音。他就把南村坡改为“克难坡”,把战区司令部驻地称为“克难城”,还把1942年命名为“克难年”。果然,他在这里一住就是5年,直到抗战胜利前夕下山“摘桃子”为止。
  阎锡山“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并没有给他跳来什么好运。太原解放前夕,他逃到了南京,后来又逃到了台湾。到了台湾之后,他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最后病死在台湾。
  
  责任编辑 杨小波

[1]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