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师验证| 初语教师验证|扬州教师验证|快速获积分| 宣传获积分 微信宣传得积分| 积分换VIP |积分来源
唐老师网站
唐老师网站提供免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资源库服务。有希望合作者,请联系我们。 合作内容:1.资源共同开发、宣传、使用。2.网络与语文教学结合技术支持。3.宣传推荐学校、机构、个人及产品。4.为本站用户提供免费产品或服务。5.其他合作内容。

TOP

散文家谈散文
2009-05-17 13:49:30 来源:唐老师网站 作者: 【 】 浏览:7464次 吐槽:0
最近浏览过的会员: (查看更多)

关于散文《白鹭》

晓雪

【学习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抓住对象“神”的特点加以表现而不拘泥于具体实在的描写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特点及其好处。

作者简介

晓雪(1935—

现代白族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杨文翰,男性,云南大理人,中国作协理事、云南省作协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为本会主席团成员。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各种作品先后在全国获奖。1996年12月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

背景资料

晓雪幼时家贫,寄居在外祖父家。经常听外祖母讲述民间故事,这是后来晓雪的叙事诗取材于民间文学题材的原因之一。在他读中学时,读到了鲁迅、郭沫若、蒋光慈和艾青的著作及许多文学名著,这对他后来走上文学道路,影响很大。1954年以后,用苍洱星、晓雪等笔名发表诗歌400多首,评论、杂文、散文、报告文学数十篇。晓雪的创作突出表现在诗歌文学评论方面,已出版的诗集有《祖国的春天》和《采花节》,其中《采花节》收入他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写的长短抒情诗和故事诗近百首。长诗《大黑天神》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晓雪的诗歌创作中,政治抒情诗、生活抒情诗占很大比重,此外还写了一些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题材的叙事诗。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方面,作了不少新的尝试。论文《浅淡集》收入评当代诗歌、各民族民歌和民族民间叙事诗的部分论文,其中关于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些论文,独具见地。

晓雪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

【文题说明】

这是一篇随笔式的评论,选自《散文家喜欢的散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全文以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达了对散文的基本观点和对《白鹭》一文的看法。

【字词诠释】

①〔隽(juàn)永〕意味深长。

②〔绮(qǐ)丽〕鲜艳美丽。

③〔睿(ru )智〕英明有远见。

④〔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⑤〔蓑(su )毛〕防雨的羽毛。

⑥〔喙(hu )〕鸟兽的嘴。

⑦〔铿锵(k ngqi ng)〕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⑧〔沦〕水上的波纹。

⑨〔漾〕水面微微动荡。

⑩〔鸿鹄(hú)〕天鹅。

〔寥廓(liáokuò)〕高远空旷。

〔莱辛(1729—1781)〕德国启蒙思想家,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剧作家。

课文分析】

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段解:第1段表白了作者关于散文的随意性和多样性的见解。这不仅是作为评价《白鹭》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对散文的一种总体评价。由此而生发出散文“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的观点,这可以成为指导我们阅读和写作散文的基本思想。正因为散文的文体形式最自由自在,所以才会在不同的作家身上表现出风格迥异的多姿多彩。

因此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永①、徐志摩的浓艳绮丽②、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③……

段解:第2段中,作者以他的博识信手举出一些作家为例证,并扼要地指出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突出特色。指出这些作家风格上的不同,一方面有力支撑作者上文提出的观点,同时也为下文概括郭沫若的散文风格作一个铺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沫若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④,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他的后一种散文。这篇五百字的《白鹭》,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段解:第3段用其他作家的不同风格来证明散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是从“面”的意义上进行比较的,但是这篇文章是评论《白鹭》的,所以就必须落实到郭沫若这位作家的“点”上来。如果是一般的写法,只要指出郭沫若的散文特点也就行了。可是由于郭沫若本身也是一个糅合了多样性与复杂性于一身的作家,所以第三段中晓雪又指出他除了“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一面之外,还有“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一面,并进而说出自己“更喜欢他的后一种散文”。这种论述的方法,不仅显示出作者逻辑严谨、极力避免简单化的思维方法,也同时表明,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除了一般的理论指导之外,还存在一个个人兴趣爱好与个人欣赏习惯的问题,更进一步证明了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⑤,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⑥,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⑦了。”

段解:第4段是本文的核心段落,它着重指出了《白鹭》的写作特点。在文字上是“非常精彩、极其简练”,而在感受上则是“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对于具体的描写对象白鹭,晓雪以引用原文的方式表达出他对郭沫若“绝妙地描绘”的文字表现能力的赞叹,这也似乎在证明,只有引用原文才能证明这种“绝妙地描绘”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了。

我想起古人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⑧,如漾⑨,如珠玉之辉,如鸿鹄⑩之鸣而入寥廓 ”。

段解:姚鼐的话说明好文章要气韵流畅自然,阅读好文章,要感受文章的气韵。姚鼐(1732—1815)是我国清代的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桐城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他除了主张以阳刚和阴柔区分文章的风格以外,还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他的这段言论主要体现了他对文章的气韵的感受和理解,以自然风物喻文章的气韵生动,以珠玉之辉、鸿鹄之鸣形容文章的深远辽阔的境界。

莱辛 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段解:莱辛话的意思说,好文章应该耐人寻味,说明欣赏文学作品不能浮光掠影地粗疏阅读,必须仔细品味,方能进入其艺术境界。作者引用这两段话,目的是用来说明《白鹭》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惟有深入品味,才能知其“味”。

第5~6段对姚鼐和莱辛的文字的引用,目的在于强化注重阅读感受的一种阅读方式。

《白鹭》就是一篇能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段解:最后一段以引用莱辛的话和《白鹭》原文赞美白鹭的文字,反过来赞美《白鹭》一文,看起来是一种偷懒的方法,实际上则是非常成功的一种弄“拙”成“巧”的写作技巧,看似轻而易举,实则颇具匠心。

【中心思想】

本文以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述了作者对散文的基本观点:散文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和对《白鹭》一文的看法:是一篇能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

【写法分析】

没有一般评论文字枯燥呆板,在随意性的文字中又蕴涵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道理,正是这篇极具诗意的评论的最大特点。看似通篇信笔写来,无心结构,却又不枝不蔓紧紧围绕评论的对象。

同时,文章虽然短小,评论的也是一篇数百字的短文,但却能从大处着眼,以大写小,以小见大,从散文的特征和散文风格的多样落笔来评—篇短文,显得大气而不拘束。

【难点分析】

对《关于散文<白鹭>》中引述的姚鼐的一段话的理解。

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这段话以一连串的比喻说明文章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也说明了阳刚和阴柔等不同的文章风格,尤其着重说明了一种“柔婉”风格散文的艺术魅力。作者引述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是郭沫若“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风格以外的又一种“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的价值,必须用心品味,否则是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的鸣叫的。

[附]

白 鹭

郭沫若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沦等。四川乐山人。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3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同年底(一说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8年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后弃医从文。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发表过《残春》等少量小说。1923年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6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出版诗集《恢复》。同年被迫流亡日本,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任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体工作委员会主任。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1948年到解放区。20世纪50年代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等职。当选为中国**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等,论著《李白与杜甫》等,学术专著《石鼓文研究》《奴隶制时代》等。郭沫若是个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极具天赋,早期诗作直抒胸臆,热烈如脱缰之马,在文学的各种体裁、翻译、史学、文学等各方面都有建树,是少有的全能型文人,又是多产作家。另一方面,他在20世纪50年代后常常以文艺界领导人的身份作了很多响应政策的号召和阐述政策的讲话;写了很多结合形势、图解政策的作品,甚至是标语口号式的应景之作;利用历史剧以古喻今,为“古人”翻案。他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限制了他的才华的发挥,留给历史一个遗憾。

背景资料

讨蒋檄文让他亡命日本。

郭沫若使中国受到震撼的散文作品是那篇让他出尽了风头也吃尽了苦头的讨蒋檄文《试看今日之蒋介石》。从1926年到1927年,郭沫若参加了北伐战争的全过程,从而了解了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险恶为人和罪恶目的。1927年3月23日,蒋制造了“安庆惨案”,露出了反革命的狰狞面目。虽然当时郭沫若跟蒋介石的个人关系还没有破裂,蒋在离开安庆时,甚至还致函郭沫若,要郭跟他一起走。但郭沫若出于真理和大义,断然拒绝了蒋的好意,化名化装溜出安庆,来到南昌,在朱德寓所里,写下了这篇被广为传诵的、痛快淋漓的檄文:“蒋介石就是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罪魁祸首,我们为尊重我们革命先烈所遗下来的光荣历史……尤须急于地打倒他,消灭他,宣布他的死罪!”蒋介石当时手握兵权,权倾一时;郭沫若作为一介文人,能公开列数蒋的各种罪行,谴责蒋的流氓行径,并号召民众革蒋的命;这需要多大的胆气啊!这篇文章一出手,就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动,使人们看清了蒋的真面目,对蒋“这位革命领袖”开始有了怀疑和警惕。对中国现代革命诸种势力的分化与重组起了不可忽视的现实作用。郭沫若也因为这篇文章大大得罪了蒋介石,蒋悬赏三万大洋要郭沫若的脑袋;迫使郭于1928年亡命日本。

【文题说明】

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写于1942年10月31日。《白鹭》也作《鹭鸶》。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字词诠释】

①〔喙(hu )〕鸟兽的嘴。

②〔黛(d i)〕青黑色的颜料。

③〔嵌(qi n)〕把东西卡在缝隙里。

④〔嗜(sh )好〕特殊的爱好。

⑥〔铿锵(k ngqi ng)〕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课文分析】

白鹭是—首精巧的诗。

段解:文章的开篇之句既是对“白鹭”的评价,也可以说是给这篇散文定下了基调。通篇文字充满了诗性的感悟和表现力。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段解:第二部分(第2~3段),通过比较写白鹭形体“适宜”的特点。

白鹤是“太大而嫌生硬”,连“粉红的朱鹭”和“灰色的苍鹭”“也”“大了些”,这就充分表现了白鹭的“适宜”。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段解:第4段是这一部分的总领,突出寻常之中的美丽。第5、6、7、8段分别以一幅画面表现白鹭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①,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②之—忽则嫌黑。

段解:第5段中写了白鹭的形象美: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嘴和脚。同样是采用大写意的手法。长、短、白、黑之说,也都是主观的感受和评价而已,而不是对白鹭具体的描绘或客观的说明。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③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段解:第6段描写白鹭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画面。这是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画。白鹭在清水里“钓鱼”,而“田”却成了画面的“镜框”。在这幅画里,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丽,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究竟是白鹭装饰了田,还是田包容了白鹭,留给读者丰富的想像空间。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④。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段解:第7段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写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之上的“嗜好”。通过“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的细节,通过“别的鸟”的对比,表现白鹭“嗜好”的独特。把“望哨”一词用在白鹭身上,显然是把它拟人化了。可是作者却提出了一个让人悬想的问题:白鹭是否真的在“望哨”?不是在“望哨”,又是在干什么?作者并不作回答,只是留给读者去想像。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⑤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段解:第8段与上一段相反,是动中有静的场景。黄昏中低飞的白鹭,居然成了“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是因为她为乡居生活带来“清澄”和“生命”。

第三部分(第4~8段),通过几幅画面表现白鹭被人忘却的美。

从全文看,这一部分是集中描写和表现白鹭之美的中心段落,但是每一段的重点和特点却是不同的。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⑥了。

段解:先引出有人认为白鹭不会唱歌的意见,然后表达出自己认为“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的看法。这从逻辑上看似乎是荒唐的思维,而在艺术上却是很有力的表达。接下去作者又补充一句,进一步说明白鹭是“优美”而不是“铿锵”。这就使作者心中白鹭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段解:紧密呼应开头,仍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但内涵却比开头又深了一层,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

第四部分(第9~10段),通过对“有人”的意见的否定,进一步突出白鹭的“优美”。

【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赞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写法分析】

比之于一般的咏物抒情的散文,本文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是不像通常的咏物散文那样对描写对象作详尽细致的客观描述,而是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歌咏的对象。如:“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究竟怎样适宜,他却不再正面作具体的描写。再如“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除了“铁色的长喙”还能算是比较具体的描写,其他都是很虚的、甚至很抽象的和很概括的描述。但正是这样的写法显示了文章的个性,表现了作者重在抓住歌颂对象的神韵而不拘泥实在描写的独到风格。

二是巧用衬托比较的方法。如以白鹤、朱鹭、苍鹭等相近或同类的动物来比较,以显出白鹭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种方法,看似粗疏,实则非常符合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原则。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诸如色素、身段给出一个量化的标准,而只是凭感觉和习惯加以恒定的。经过同其他几种动物的比较,我们就可以大体把握作者所说的适宜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了。又如写白鹭晴天的清晨“悠然”地站在小树的绝顶,则以“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来衬托。

【难点分析】

对《白鹭》中一段文字的理解。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要落实真的比较难。这是作者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写白鹭的美和魅力,是它给平淡、枯燥的乡居生活带来“清澄”的美。

(1)《白鹭》第7段最后说:“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我们觉得,作者并不认为白鹭是在望哨。其理由是:(1)从句式“人们说……可它真是……”来看,隐含了作者对人们意见的否定,如果认同“人们”的意见,一般不会运用这样的句式。(2)从全文看,作者赞颂的是白鹭的“常见”的容易被人们忘却的“美”“清澄”的优美,而不是“铿锵”的美。

(2)文章开头说白鹭是“诗”,结尾说它是“散文诗”,为什么?

说它是“散文诗”,是为了进一步突出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即其美容易“被人忘却”,因为相对而言,散文诗不如诗那样容易被人发现。教学中不必拘泥于“诗”和“散文诗”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因为作品本身就是诗一样的表达,而不是严密的科学语言。

【重点分析】

喜欢《白鹭》吗?相信你一定喜爱它。请先把《白鹭》诵读两遍,把文中作者对白鹭独特的美的描写部分勾画出来,然后与《关于散文<白鹭>》对照,看看你有没有把握住作者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最后请依据你的理解,试给晓雪的这篇欣赏文字重拟一个标题,要求形象生动,能揭示出白鹭的独特之美。

例如:“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想一想,结尾句中“实在”能不能删掉?“韵在骨子里”是什么意思?结尾句表达上为什么与开头句不一样?

第一问:“实在”不能删,它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既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结合,浑然一体。

第二问:“韵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

第三问: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处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三 朗诵《白鹭》一文。

相关搜索
中搜索:散文家谈散文
中搜索:散文家谈散文
中搜索:散文家谈散文
51
Tags:散文家 散文 分享网友:唐老师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吐槽】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小说家谈小说 下一篇论美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图片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热门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推荐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相关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贡献者排行榜(感谢“唐老师们”)

您正在浏览:散文家谈散文 需要更多请站内搜索,还是没有请免费向我们索取。
唐老师网站**********************一线语文教师互动分享***************部编版统编语文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版权申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Copyright © 2009 - 2013 520yuwen.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5032846-1号
站长:唐桂荣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062号

本站与www.yz110.com同为“唐老师网站”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