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石家庄行

作者:佚名

字体: 【

进了历史,轧进了记忆。让这一座古老的石桥成了一种骄傲和荣耀,活跃在自古至今热闹的人世上。
  我从石栏俯视桥身,巨大的石块紧密勾连,浑然一体;五座石孔,如同鬼斧神工从天然的山岩上打凿而成。那个被人称为李春的造桥人,一千四百多年前就功成身退,隐身在历史的暗影里,留下一座桥,载着无尽的智慧和神秘给了后人去吟唱、去探寻。
  走进桥下,我试探着把脸颊贴近光滑冰凉的古老石块,想感知是否会有一些残留的信息从石的接缝处,把千年前的往事传递过来。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雪,桥上走过磷磷的战车,沉沉的辎重车;走过达官贵人们得意时豪华轻快的车乘,以及在政治或军事上的失败者仓皇出逃时脚步、车轮、马蹄留下的杂乱荒迫的悲声。
  坚固的桥依然岿然不动,冷然地面对着历史的变迁。
  赵州桥,这座闻名于世的古老石桥,于是成了石家庄市的第一张历史名片。从这里,人们能感受到一座年轻城市深长的历史呼吸。
  其实,这远不是石家庄历史的发端。我们需要继续前行,往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深处进发,看一看这片土地曾经有着怎样生机勃勃的活力以及震撼人心的传奇故事。
  汽车穿行在华北平原上。
  今年雨水足,田野的玉米、豆类、花生、薯类,都疯了一般伸展开绿叶,尽可能地争夺着阳光。芝麻像是一条条绿鞭向高处挺拔,一层层的果实,不断提醒人们想起那句歌颂生活质量的俗语。路边的绿树,更是绿叶婆娑,不让季节。野草当然也毫不松懈,在庄稼探不过身子的地方,密密麻麻生长起来,急急忙忙地抽芽,欢欢乐乐地开花,然后,吐一口长气,安安静静地去孕育和营养自己的种子。
  秋天,每一种绿色植物,都是一首土地的颂诗,都是对那一片肥沃土地及它们勤劳的主人们丰厚的诚实回报。
  两千五百多年前古老的中山国虽说已静静躺在历史的深处,但是这座中山王陵墓遗址的发掘,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鲜活。墓坑是很粗糙的,被疯长的荒草簇拥着,但那坑穴让人感到似乎有一个新鲜的故事,如一只灰兔刚刚纵身而去,留下一些蛛丝马迹给人们去想象。
  就在不远处,简陋的博物馆里,正有一件件青铜或石雕的器皿,以及复原的车马杂物,叙说着春秋战国那个荒乱和残忍时代惊心动魄的故事。
  中山国,也许是石家庄这片土地上悠久年代里最为完整的历史记忆。如果说赵州桥是人民智慧的证明,那么中山国则让人不能不为石家庄人固有的另一种品格——顽强不屈而扼腕。
  公元前四。八年,魏国国君魏文侯命大将军乐羊攻伐中山。这是一场极其残酷与恐怖的战争。小小中山,不过千乘之国,为了抵御强敌魏国,持续了近三年的抵抗。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做官,为了以亲情打动歃帅乐羊,中山国君,先是将乐羊的儿子乐舒绑在城上,劝乐羊退兵。乐羊虽三缓其兵,但终无退兵息战之意。最后,中山国竟将乐舒杀而烹为羹汤,派使者捧一杯送给乐羊。乐羊情知是自己儿子血肉之羹,却若无其事地将那羹一饮而尽,尔后,对那使者说:“蒙汝君馈羹,破城日面谢。”
  读到这里,我的喉咙里一阵阵发哽,想呕吐出来。这就是战争么?各为其主的战者,竟能吞咽下悲痛,一刀斩断亲情,把仇恨作了恶战到底的推动力。在那一刻,谁能以人性之恶与善,道德之高与低,来判定功利的是与非。
  果然是恶战。《吕氏春秋》虽没记下战争的过程,却描述了一位叫吾丘鸩的中山勇士勇猛杀敌的故事。身穿铁甲,手操铁杖的这位大力士,打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就在几乎把敌人杀完之时,自己终于累死了。
  这位勇猛的中山勇士,并不被每每说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人们包括在内。可是他却是这片燕赵热土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卫国英雄。此后,才有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荆轲;才有让我们永记在心的英雄“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的土地啊!它生长一种品格,如同生长了一种旺盛的植物,就这样世代绵延,繁衍不息。
  这自然是石家庄的又一张名片!
  说到这里,中山国的故事本该结束。但是还想把那位饮了儿子羹汤的乐羊的故事讲完。回到中山国,乐羊兴冲冲去向魏文侯请赏。魏文侯夸了他一通之后,送了两个箱子作为礼物给乐羊。乐羊以为必是金银珠宝,打开箱子一看,竟是一封封攻击乐羊的“小报告”。我想大概最使他不能忍受的将是那一句话:一个连自己儿子的肉羹都敢吃的人,怎么能让人放心。“不爱其子,况他人哉?”这真是一件让人打掉牙齿吞在腹里的尴尬事。乐羊的无情灭亲,却以残忍的臭名留在了史册。乐羊自此被收了兵权,只戴着一顶“灵寿君”的帽子,赋闲在这中山国的破旧国都。而那一杯儿子的血肉之羹将夜夜撕扯他的五脏六腑。中山国二次复国,被“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灭掉吞并,又是百年之后的事了。
  中山国虽然亡国,但却留下一段深刻的教训,铸在铜鼎上,要他们的后代子孙们牢记在心,永志不忘。这段话刻在鼎铭上:“尔毋大而肆,毋富而骄,毋众而傲,邻邦难亲,仇人在旁。呜呼念之哉?”
  这也许是一个亡国之君以血与泪写下的沉痛嚎叫;或者是一位复国之君,怀着深仇大恨留下的卧薪尝胆之言。它的深刻启迪力,不由使我想起两千多年后,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夕,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袖们,在石家庄的另一片土地西柏坡所讲的一段名言。
  一九四九年三月,新中国胜利的曙光已普照着古老的中华大地,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警觉之言“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那个在新中国建立十年之后才发掘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古老铜鼎上的铭文,竟与十年之前共产党人的论断如此相似。一个说:“毋大而肆,毋富而骄,毋众而傲”;一个说:“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难道这只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吗?不!这当是一个民族败不馁、胜不骄,坚忍不屈、百折不挠的品格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必然的重合。
  我已不是第一次到过西柏坡。这回,披着蒙蒙细雨,我在水库边久久地徘徊,远望雾纱轻裹的山影,近抚丝条拂拂的垂柳,心里平静而安详。新中国当然不是从这里起步的,但却是从这里走进了北京,披着一身霞光,灿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石家庄来说,西柏坡该是它多么辉煌的一张名片。
  当我站在二百八十米高的石家庄电视高塔上,鸟瞰这一座从历史沃土上生长起来的年轻城市,止不住心中一阵阵激动。那些沉睡在纸上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种种数字,那些散发着热力的未来的发展宏图,瞬间都活了起来,变成眼前壮丽的情景。远处高楼林立,近处一片片低矮的村舍正在拆迁变换,不久,将有新的社区诞生。绿树、红楼、广场、河水,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铺展在大地上。那一刻,你感觉到历史竟会如此快速地衔接在一起。从古老的中山国、赵州桥,到辉

[1] [3] [4] [5] [6]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