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石家庄行

作者:佚名

字体: 【

史,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一个优秀的诗人一定是个思维敏捷且有深度并浪漫的。
  我顺着湖堤走出西柏坡纪念园区,看到一些错落的民房。我突然想:六十年前的村民面对住在这里的一支部队是怎样想的?今天他们又是怎样想的呢?
  吃过早饭,我们去参观碑刻。我把我的问号扔到负责接待我们的史进平女士那里,她这样为我把问号拉直。“当年,解放军来西柏坡名义上是个军事学校,开始也没敢想这些大人物就在这些军人里,其实也没人认识他们。这里的百姓也只有几个人看到过毛泽东、朱德的画像,后来才有少部分人知道。解放军从这里去北京时,来了一百多辆车,排了二里多地,大家都出来看热闹,他们的车出发了,才有人大声说:毛主席、朱总司令一直在这里。人们才有些欢动。”我相信这是真实的。因为这就是纯朴的百姓;这就是可爱的百姓。在任何年代,老百姓首先关心的是他们的生存,“民以食为天”,这个“食”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业状况、劳动强度、赋税几何等等。那时西柏坡的百姓只知道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党中央给他们分了土地,让他们有地耕有饭吃,至于毛主席朱总司令住哪儿,他们可能觉得毛主席朱总司令应该住在天上。说到现在的村民,史进平有些兴奋,她说:“现在这里的百姓可高兴了,他们感谢党中央把解放全国前的最后一个指挥部放在西柏坡,使他们这里成了红色旅游的圣地,他们的子女有了很多就业的机会,他们围绕着红色旅游发展产业,开宾馆、饭店,搞运输,卖土特产、纪念品等等,他们靠着西柏坡纪念馆富裕了。”这仍然是真实的。这才是百姓真实的纯朴,真实的可爱。
  当普通的老百姓只说真话时,天下便是国泰民安、其乐融融之象了。
  看完碑刻,天空又飘下了细雨,软软地、无声地浸润着我们。
  与西柏坡送行的人们挥别后,车子向石家庄方向驶去。从陆路进出西柏坡一定要沿着岗南湖的湖堤走半圈。我临窗望着岗南湖,那些细细的雨丝在湖面上乱跳。我仔细地观察,发现只是雨丝在跳,而湖水静若处子。
  湖水的浩瀚与深邃,是隐藏秘密的最佳场所。当年的党中央在这里秘密地工作了一年多,致使起义后的傅作义将军到这里参观时才大为愕然。
  雨绵绵地下着,湖水静静地卧着。这时一条船将湖水划开,像春天的犁剖开耕地。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说:这是当地村民经营的接送游客的船。
  
  乡村都市  周喜俊
  
  人民文学杂志社组织的作家采风团到石家庄,本来安排了参观鹿泉曲寨,谁知天公不作美,那日一早下起蒙蒙细雨,平时很通畅的西二环出现严重堵车。采风团乘坐的车辆只能绕路而行,这就错过了到曲寨最近的一条路线。为按预定时间参观古中山国遗址,并在中午之前赶到革命圣地西柏坡,我们只好放弃了曲寨这个新农村建设的参观点。
  今年是石家庄解放六十周年。六十年来,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最初一个二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发展成为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堪称华北平原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农村的巨变,曲寨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亮点。采风团未能到曲寨,我总觉得是个遗憾,所以就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冲动。
  我到曲寨是二○○六年春天,保定市河北梆子剧团在曲寨演出,那天晚上演我写的戏,团长打电话邀我过去看看。我正犹豫,电话那头传来极具诱惑力的话语:“您可一定要来呀,到这个村转转,说不定又能写出一部好戏!”正是这句话起了作用,吃过午饭我就匆匆忙忙往曲寨赶。
  车出石家庄市区,往西北方向行驶十七公里,过大河镇不远就是曲寨。举目西望,蓝天白云、巍巍太行,虎丘脑山脚下,依山而建的曲寨水泥厂气势宏伟。一座雕龙画凤的牌坊是曲寨村南大门,高高的门楼上书有四个镏金大字:乡村都市。进大门不远,有一座漂亮的七层建筑,看门牌才知道是曲寨村委会办公大楼。顺着宽阔洁净的水泥路往村里走,不远就到了剧团的演出地。
  这是一个古香古色的戏楼,宽阔的舞台非常气派,台下是不能容纳上万人的露天广场,展示着曲寨人对中国戏曲艺术的青睐。演员们正在后台练功,村里一些老人和带小孩的妇女围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团长见我到来很兴奋,用炫耀的口吻向周围人介绍:“你们都看过《当家的女人》吧?那电视剧就是周老师写的,今晚上我们演出的戏也是她的剧本。”
  村民们惊喜的目光顿时转向我。一老汉抢先问:“前几天在鹿泉演的《七品村官》也是你写的吧?”我点点头,随口问了一句:“你们爱看丝弦戏?”
  “爱看!丝弦是咱石家庄的特产。耕田耪地哼丝弦,我们从小就是听着丝弦长大的。石家庄解放十周年的时候,咱丝弦剧团进北京演出,还受到过周总理的接见哪!”老人侃侃而谈,话语中带着自豪。
  一中年妇女快言快语:“《当家的女人》真好看,我们全家看了三四遍。”她说着往我身边凑了凑,“哎,你再写个《当家的男人》吧,老百姓保准更爱看。”老汉嘿嘿笑着摇了头:“男人可当不了家,你看咱们村,谁家不是女人当家啊?”
  周围的人哄然大笑。女人连珠炮一样开了口:“你们笑啥呀?女人当的是小家,男人当的是大家,《七品村官》说的就是男人为村里当家的事。人家的事能编成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咱村的事就不能编成电视剧?”众人恍然大悟,于是七嘴八舌给我讲起村党委书记胡计辰和曲寨村的发展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曲寨还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穷山村。因为村处下湿地,粮食产量很低。周边村有句顺口溜:“村破人穷地出水,有女不嫁曲寨男。”当时村里一千四百多口人,光棍儿就有六十多个。
  一九八六年,三十三岁的胡计辰当选为曲寨村党支部书记,面对乡亲们信任的目光,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是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为尽快找到突破口,他带领村干部到华西、南街等先进村参观学习,经过调查研究,结合曲寨实际,他们确定了“以农养家,以工发家”的发展思路,并把“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
  靠山吃山,利用山场资源优势,发展建材业。胡计辰的想法得到了众人的赞同,于是,他们一镐一镐刨,一车一车拉,靠艰苦创业的精神,成功地建起了村里第一个采石厂。从此,村集体企业滚雪球般发展起来。十年时间曲寨村拥有以水泥厂为龙头的大小企业十余家,年经济收入猛增到几千万元。胡计辰没有满足,他知道,村办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于是他们冲破道道难关,建起日产两千五百吨熟料的旋窑水泥厂,每年为村里增加产值五点三个亿,实现了全村工业利润的翻一番。
  曲寨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不仅安排了村里所有的劳动力,还为四千多名外来工提供了就业岗位。此时胡计辰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规模和技术人才的储备必须成正

[1] [2] [3] [4] [6]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