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孙越崎的百岁人生

作者:丁 群

字体: 【


  
  投身穷山,在能源开发上初显身手
  
  孙越崎因为参与领导了天津的五四爱国运动,且又顶住校方的压力,拒绝写出悔过书,被北洋大学开除学籍。这是他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消沉。经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求援,他和同时被开除的一些同学,得以进入北大继续学习。1921年,他在北京大学矿冶系毕业,取得工科学士的学位。
  北大毕业后,孙越崎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打击:与他已结发10年的妻子葛采湘,与学成归来的丈夫团聚不久,就英午早逝。孙越崎哀痛不已。父亲来信要他去哈尔滨换换环境,并帮他管理金矿。孙越崎不愿在父亲的羽翼下生活,他到哈尔滨后,听说吉林省政府决定与俄商合办穆棱煤矿,并有意聘请孙越崎去担任中方的探矿队长。尽管穆棱地处边陲荒野,孙越崎还是接受了去穆棱探矿、采矿的苦差事。
  经过长途跋涉,孙越崎和几个俄国人来到位于穆棱河谷的小碱草沟这个地方。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里人迹罕见,道路不通,野兽出没,土匪横行,条件是如此恶劣。但既然立志办矿,就得坚持下去。
  他们利用外迁居民留下的一幢破旧的土房子作为生活基地,骑着马四处勘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探明了矿源,开始建矿。孙越崎被穆棱煤矿公司任命为中方矿务股长兼机械工程股长,与俄方矿务股长卜鲁希年科分别负责开掘第一、第二号竖井。中方员工与俄方员工各负其责,互不相属,一开始就形成了比赛的局面。
  孙越崎平生第一次负责矿井的开掘工作,而且要与经验丰富的卜鲁希年科一比高低,所以丝毫不敢懈怠。除了结合实际学习专业书籍以外,还利用工余时间,到俄国人负责开掘的一号井场,偷偷地学习俄国人的技术。他每天除了睡觉,其余时间都盯在二号井场。工人分三班轮换作业,他有时连跟三班,就连装点炸药的危险活也要亲自参与。有一次,他急于排除卷扬机的故障,来不及招呼其他工人,立即用双手去拉卷扬机上的钢丝绳,想不到因为气候严寒,等他松开双手时,才发现皮肤都被撕下来贴在钢丝绳上了。
  比赛的结果是:双方用了大体相等的人工和工期,俄国人开掘的一号井,井深38米,日产煤700吨;孙越崎负责的二号井,井深51米,日产煤也是700吨。双方打了一个平手。60年后,孙越崎的女儿去当年的穆棱煤矿,重访她的出生地时,得知当年俄国人开挖的一号井早已报废,而孙越崎领导开挖的二号井,竟然还在继续出煤。
  在穆棱煤矿期间,孙越崎有幸结识了我国的大地质学家翁文灏先生。
  翁文灏时任我国实业部技正兼地质调查所所长。翁到哈尔滨听说在边远的山区有个穆棱煤矿,主事的是北大矿冶系的毕业生孙越崎,便不顾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赶到穆棱煤矿来考察。当时已升任为穆棱路矿事务所代理所长的孙越崎,白天陪翁文灏四处察看,晚上两人促膝谈心,纵论中国矿业的现状和前景,并且带着翁文灏下了矿井。翁文灏对当时的一些大学生出了校门,就呆在大城市,不肯到穷困地方去工作的现象非常反感。当他看到孙越崎在那荒无人烟的穷山沟中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很短时间内就做出了如此显著的成绩,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自己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在孙越崎身上得到了体现。翁不久以后就作文介绍孙越崎的事迹说:“遥想荒陬,远不可及。兹乃亲临其地,则已井架双峙,木屋栉比,矿工云集,市尘繁兴。数年之间,矿产额一跃而至每年30万吨,为北满区域唯一之新式大矿矣!方今黉舍青年,往往感于一时环境之艰,而灰终生进取之志,事求其易,禄唯其厚,数年蹉跎,一生断送矣!今观孙君一出学校,即入穷山,数载辛勤,卒创大业,其奋发兴起者当如何?”
  这次偶然的结识,对孙越崎以后的人生道路,竟然产生了指路标式的影响。
  
  为求真知出国留学考察
  
  孙越崎在穆棱煤矿奋斗了5年又8个月,终于和同伴们在罕有人迹的荒山野岭中,建成了东北地区一流的大煤矿。同时,随着事业的发展,他也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敷应用,尤其是发现自己缺乏管理大型企业的知识。这时,他看到了孙中山先生写的《实业计划》,受到很大的鼓舞,也激起了更大的雄心。他在新婚的续弦妻子王仪孟的支持下,决心以自己节省下来的薪金,并求得父亲的资助,自费出国深造。
  1929年9月,时年已36岁的孙越崎,经考试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导师问他是否读硕士学位,孙越崎心想,自己出国留学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办企业,不是去当教授,学位对自己的用处并不大,所以他只是在研究生的必修课外,选修了有关能源开发和管理的课程,并没有申报读硕士学位。
  孙越崎一生重视亲见实闻。早在北洋大学、北京大学读书时,他就曾利用假期,到唐山、抚顺等地的矿山去考察;如今到了美国,他更是想亲眼看看美国的工矿企业是如何生产管理的。他先后考察了旧金山的金矿和洛杉矶、休士顿的油矿。他当时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去开办油矿,只是知道石油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很重要,就利用假期去南加州洛杉矶的油田去考察。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石油从钻采,开采到提炼的全过程。以后听说休士顿的油井更多、技术更先进,又继续东行去休士顿考察。原来洛杉矶最深的油井只有600米,而休士顿最深的油井已经打到3000米了。
  孙越崎有5年开采煤矿的经验,对煤矿情有独钟。美国的煤矿当时多在东部。为了实地学习美国、的采煤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于1931年9月,又设法转到东部的哥伦比亚大学继续读研究生。那里的导师了解了他的经历和心愿,主动介绍他到各个著名的煤矿去考察。美国东部的煤矿,有竖井、斜井、平峒等各种类型,他哪一种类型也不放过,一个矿至少要去考察一个星期。他发现美国的煤矿,从开采到装运,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并且已经应用洗煤技术,做到煤石分开,煤块按体积大小分类。孙越崎一边考察,一边在思考回国以后如何因地制宜地采用这些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
  孙越崎在美国留学两年半,写了一篇关于现代煤矿设计的论文,取得研究生毕业的文凭。从对家人的思念来说,他恨不能立即就飞回祖国;但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学习西方的好东西,他还是下决心绕道欧洲,在英、法、德3个煤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各考察丁40天。以后,又顺访了正在大力兴办重工业的苏联。可以说,孙越崎学成归国时,对欧美发达国家的采煤、采油技术,已经了如指掌。
  
  奔赴陕西,采出了中国人自采的石油
  
  孙越崎于1932年秋天回到祖国时,东北三省已于1931年被日军侵占,当年又发生了日军侵犯上海的一·二八事变。蒋介石为缓和全国人民对其不抵抗政策的不满,于1932年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竭力网罗一些非国民党的大知识分子参与其事。本来无意仕途的翁文灏,与蒋介石有同乡之谊,他经过蒋介石的多次劝说,终于同意出任蒋介石亲自掌管的“国防设计委员会”的秘书长。翁文灏得知孙越崎已经学成归国,便动员孙到“国防设计委员会”去当专员。孙越崎不想做官,翁文灏说:“新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很有钱,你可以用这个机构的钱到陕北去采石油,做一番大事业。国家没有石油,怎么抗日?”
  孙越崎当然知道石油对国家的重要性,他在津浦沿线作了一段时间的煤矿调查,就踏上了去陕北找石油的道路。
  陕北延安有石油,《汉书》上就有记栽。北洋政府曾与美孚公司合资,合办过陕北油矿,先后靠外国专家,打过几口油井,只有4口见到少量的石油。美孚公司由此判定,陕北一带的油层没有开采价值,予以放弃,一直没有人再去开发。

[1] [3] [4] [5]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