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孙越崎的百岁人生

作者:丁 群

字体: 【


  陕北到底有没有值得开发的石油,孙越崎决定先去实地考察一番。当时,与孙越崎有师生之谊的邵力子,正在陕西担任省长。邵听说孙越崎学成归国,就不畏艰难地来陕北找石油,并且到了当时陇海铁路的终点潼关,就马上派汽车将孙接到西安,并且派出陕西建设厅技正赵国宾陪同孙越崎去陕北。
  当时,陕北不通公路,孙越崎一行只能靠骑马、骑毛驴在荒山大壑中颠簸。他们风餐露宿地在陕北高原上奔走近千公里,发现几个县都有油苗,有条件进行钻探,只是没有可供运进钻机的道路。孙越崎回到西安向邵力子汇报调查情况时,要求整修好从延水关到延川县的道路。邵力子答应通知有关县政府照办。
  翁文灏得知陕北几个县都有油苗,就下决心开发陕北的石油。经与陕西省政府商定,在“国防设计委员会”下面成立陕北油矿勘探处,任命孙越崎为处长。
  1934年4月,向上海订制和向国外购置的钻机、钻头等设备均已到齐,开始向陕北运送。孙越崎亲自押运。根据当时的交通条件,这些笨重的设备,只能用火车从上海运到石家庄,再转运到太原。从太原、汾阳到黄河边的宋家川,只能改用汽车,以后再趁黄河涨水,用木船将这些设备送到黄河对岸的延水关。这一路行程,由于天气奇热,路况很差,找船困难,已经累得够呛了。到延水关上岸一看,才知道从这里到延川县的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丝毫也没有整修,根本无法通汽车。孙越崎在慨叹之余,只好下决心化整为零,将这些机器拆开来用牲口驮。山高坡陡,道路崎岖,这短短的100多公里,竟然走了漫长的57天,才终于把这些设备送到目的地。孙越崎迅速组织起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支油矿钻井队,开始了我国自办的第一项探油、采油的工程。
  在这里,孙越崎在美国休士顿学习的采油技术,总算有了用武之地。他与职工们一起摸爬滚打,既当指挥、当教员,又当工人。好在两个钻探队的队长严爽、侯宝政与他亲密合作,一起埋头苦干。工人们按孙越崎和严爽确定的6个井位,向下钻探;当1号井钻到112米深时,就开始见油。孙越崎当时真是心花怒放,连忙安装油管采油。试采几天,日采量1.5吨。不久,2、3、4号井也涌出多少不等的油流。孙越崎又指挥工人架起卧式锅炉,用蒸馏法炼出了汽油和重质油。这是我们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第一次打成了油井,炼出了汽油!
  
  整顿并内迁中福煤矿,开创玉门油矿
  为支持抗日战争立下卓越功勋
  
  孙越崎兴高采烈地向翁文灏发出了报捷的电报,就意外地收到了翁文灏的急电:“速到新乡会面,商谈中原某大矿事宜。”
  原来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一个大煤矿——中英合办的河南焦作中福煤矿,因为管理不善,濒临破产。英国驻华大使到庐山晋见蒋介石,要求将中福煤矿划归中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并派干练人员前去整顿。蒋介石正想借助英美牵制日本,就一口答应下来,并要翁文灏去兼任整理专员。
  翁文灏是地质学家,并没有办企业的经验,开始没有答应去任职。但考虑到这年年初,自己前往浙江长兴煤矿考察时,遭遇严重车祸,生命垂危。蒋介石得知后下令全力抢救,使昏迷了40多天的翁文灏得以苏醒过来,并基本恢复了健康。为报答蒋介石的救命之恩,翁对蒋的任命不好断然拒绝。在两难之间,便想起了干练的孙越崎。孙越崎向翁表示,要先去作一番调查再定行止。他去中福煤矿考察了一个星期,发现那里虽有一些问题纠缠在一起,但是井上还有不少存煤,只要能解决运输问题,就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中福煤矿掘进过度,造成亏损,但经过整理,也可以省下掘进的费用。他建议翁文灏前去任职。翁文灏当即带着孙越崎去见蒋介石,向蒋介绍了孙越崎的非凡经历,建议由孙越崎担任中福煤矿的总工程师,在自己不在矿上时,由孙代理整理专员。蒋介石欣然同意。这样,整顿中福煤矿的担子,实际就落到孙越崎的肩上。
  孙越崎针对中福煤矿存在的弊端,采取了几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实行夏运冬销的办法,按时付运费,每天的装卸时间不超过6小时,解决了煤矿与铁路方面的矛盾;裁减冗员,抵制勒索,降低成本,压低煤价,扩大销路;注重安全生产和职工生活,发放拖欠的工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些措施很快收到成效。1935年,这个多年亏损的煤矿,实现了4个100万的目标:生产、运输、销售煤炭各100万吨,盈利100万元。1936年煤产量又增加到125万吨,盈利175万元,股东们第一次拿到了股息和红利。董事会十分满意,到3年整顿期满时,决定聘清孙越崎为中福煤矿公司的总经理。翁文灏在欣喜之余,特地写了一首诗,赠送给孙越崎:
  振衰起敝几春秋,大业豫州仗远谋。
  整理昔曾勤辅导,主持今夏展才猷
  人心翕服因忠信,规矩殷勤少匹俦。
  多少民生经济事,与君须待共相筹。
  正当孙越崎在中福煤矿大显身手时,日军大举侵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华北铁路沿线的几个大煤矿,都沦入敌手。战火迅速蔓延到河南地区。具有远见卓识的孙越崎,不是与其他煤矿的负责人一样,弃矿而逃,而是考虑到便于固守的西南地区,缺乏大型煤矿,难以支撑抗日战争的需要。他苦口婆心地说服了中方董事和英方代表,组织员工,日夜不停地拆运设备,终于在日军占领焦作之前,将中福煤矿的设备、器材共计7000多吨,以及1000多名员工家属,抢运到湖南的湘潭,准备在那里开办煤矿。不久,战火蔓延到武汉外围地区,湖南行将不保。他得知国民政府准备西迁重庆,马上又组织力量,将这些设备和员工家属,辗转向四川转移。那时日机狂轰滥炸,交通工具紧缺,中福煤矿的设备运到汉口,找不到可以装运设备的船只。孙越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幸亏民生轮船公司的董事长卢作孚鼎力相助,才得以把这些笨重的设备和人员运到四川,相继开办改建了年产50万吨的天府煤矿和其他3个年产40万吨的煤矿,其产量占抗战期间四川煤炭总产量的50%以上,有力地支持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也表现了孙越崎的过人胆识和爱国情怀。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我国所用的汽油全靠进口。以后由于沿海港口全被日军占领,内地的汽油十分短缺。1941年初,由国防设计委员会易名而成的资源委员会,决定成立甘肃油矿局,开发位于西北荒凉地区的玉门油矿,任命能征善战的孙越崎为局长。根据最低限度的需要,孙越崎编制了一个需要500万美元的预算,以进口一些关键性的设备,但未获财政部批准。已经到玉门老君庙一带作了实地考察的孙越崎,不得不随翁文灏去见孔祥熙,说明情况,并保证设备齐全后第二年就可以产出汽油,终于获得孔祥熙的同意。孙越崎同甘肃油矿局各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制定出加速开发玉门油矿的计划,确定了钻井、采油、炼油的具体方案,选派了一些人员出国学习,并加紧招募和培训职工。向国外购买的一些设备,由于仰光被日机炸毁,交通中断,孙越崎只好在四川等地的机械工厂加工制造。在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玉门油矿的全体员工在孙越崎的领导下,克服无数困难,终于在荒凉的玉门关地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大型油矿,1942年就生产出汽油180万加仑。蒋介石十分重视此事,曾亲自到玉门油矿视察,临别时一再对孙越崎说:“太好了!不虚此行!”并且说,听了孙越崎的介绍,“胜读十年书”。
  由于孙越崎对开发玉门油田的贡献,中国工程师学会于1942年授予孙越崎以金质荣誉奖章。由于孙越崎主办的煤矿和油矿,给大后方提供了大量的煤炭和90%以上的汽油,孙越崎被报界誉为以煤、油支持抗战的“煤、油大王”。也是由于玉门油矿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掌握现代采油技术的员工,全国解放后开发的油田,到处都有“玉门人”,像大庆油田著名的铁人王进喜,就来自当年的玉门油矿,所以新中国的学术界,都尊崇孙越崎为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重要奠基人。

[1] [2] [4] [5]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