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中共与意共论战始末

作者:夏明星 苏振兰

字体: 【


  197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审视一切,其中包括中苏论战及这一大背景下的中意两党论战,得出全新的认识:当时双方都说了许多空话,中共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也有不妥和错误的地方,对一些有待实践证明正确与否的重大理论问题过于仓促地下结论。有些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偏向了另一极端,片面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排除了非暴力革命的可能性”;指责意共等党领导是“现代修正主义”则是完全错误的;“此外,动辄点名批判其他兄弟党的领导人也是欠妥的做法。”所谓“欧洲共产主义”,是西欧共产党独立自主进行的探索,应当尊重。
  于是,自1979年以来,双方党报和工会、青年等组织开始重新有了友好接触。
  1980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意大利共产党》一文,对意共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不予置评”的客观介绍:
  “意共主张对意大利社会进行‘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彻底的民主改革’,使意大利变成一个‘建立在政治民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意共认为,意大利和其他西欧国家有一些基本共同点,即都是经济发达、有民主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应根据这些特点,走‘走向社会主义的民主道路’,并指出,这就是意共和西欧其他一些党所作出的‘欧洲共产主义的抉择’。意共在国内奉行称为‘历史性妥协’的路线和‘民主团结’政策,主要是指共产党、社会党和天主教三大人民力量应为‘拯救和革新国家’而联合起来。
  “在国际政策上,意共主张缓和、和平共处和国际合作。主张西欧各国推行自主和和平的政策,同一切国家友好合作,反对大国主宰世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和不结盟运动。意共主张逐步消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集团,但为‘避免单方面破坏现有均势’,不主张意大利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
  “在国际共运中,意共主张各党之间实现‘差异和自主中的团结’,主张各党独立自主,权利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有选择本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自由,反对存在‘领导党’和‘领导国’。各党间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公开批评。
  “意共中央机关报为《团结报》,日发行量为三十万份,是意大利第三大报;政治理论刊物为《再生》月刊,发行量达八万五千份。”
  1980年4月,时任意共总书记恩里科·贝林格率意共中央代表团访华。4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随团来访的记者和驻京意大利记者。一阵热烈掌声后,邓小平说:“意大利共产党不仅在意大利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整个欧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政治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争取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争取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也是争取人类进步。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争取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两党在现在这个时刻恢复良好的同志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很重视贝林格同志率领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我们两党有相当多的共同点,也有不同的意见,但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寻求更多的共同点。”
  有记者问:请你谈谈对欧洲共产主义的看法?
  邓小平:这是一个在探索中的问题。欧洲的共产党也在探索中。我们处于亚洲,同欧洲相隔万里,了解不够。我们很有兴趣对新事物进行探索。事物总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记者:您刚才说中意两党有不同观点,您是否可以说说你们之间有哪些分歧?
  邓小平:无可讳言,分歧是有的。但肯定比过去少。今天我们把分歧摆在一边。
  记者:当中国反击越南时,你是否注意到意共对你们持攻击的立场?
  邓小平把手一摆:那没有关系。
  不难看出,“不争论”已经成为中共发展党际关系的新方针。
  当天,邓小平在会见贝林格时说:我们1959年一起谈过,1965年也一起谈过。时间过得真快,一过就是15年。这15年是曲折的15年,有很多变化。我们有变化,国际形势、世界也都在变化,变得我们现在终于坐在一起了。整个国际形势要求我们这样做,世界人民也要求我们这样做。我们党高度赞赏我们两党恢复关系。过去吵架,没关系,统统作废,一起烧掉。有不同意见,不要紧,当然总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双方都把问题讲清楚,有些问题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过去许多争论,并不是我们讲的都是对的,我想你们认为自己讲的也不一定都对。把问题说清楚,就能加深了解。我要说3句话:一是过去的一切一风吹;二是当时有些问题我们看得不清楚,甚至有错误;三是我们双方统统向前看。
  贝林格也对意共过去的“空话”进行了反思,完全同意邓小平的观点。
  从此,中意两党“相逢一笑泯恩仇”,走上了发展友好关系的新道路,当年论战的恩怨化为历史。
  1998年7月21日,正是基于中共和苏共、意共等党论战的历史教训,江泽民对来访的日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长不破哲三说过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各国共产党人可以在完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探索,不存在‘中心’,不能搞无谓的意识形态争论,不要对别人的探索和实践指手画脚,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模式强加于人。”
  责任编辑 杨小波
  

[1] [2]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