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华诞

作者:阿 庚

字体: 【

也从未停止过演出活动。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随军进城的几个剧社都演出了话剧。同年3月天津工人文工团成立,演出了《不是蝉》、《三代冤仇》等话剧。“六号门业余艺术团”演出的《六号门》,编剧王血波、张学新(执笔),震动津门。
  1956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几十年来创演了许多优秀剧目,如《飞雪迎春》、《红岩》、《闯江湖》、《觉悟》、《家》、《蛐蛐四爷》、《望天吼》等。
  由于天津话剧的活跃,近百年来培养了众多话剧人才:如戏剧界公认的“南黄(佐临)北焦(菊隐)”都出自天津。被称为“话剧皇帝”的石挥是天津人。从天津走向全国的话剧名家还有丹尼、田方、李保罗、梅熹、梅阡、石羽、谢添、鲁韧、郭振清、金焰、赵慎之、黄宗江、郭维、印质明、沈浮、张致样、英若诚、于是之、金乃千、董行佶、于蓝、卫禹平、王引、史原、孙瑜、吴茵、周刍、费穆、康泰、魏鹤龄、凌之浩、牛犇、林兆华、孟京辉、陈道明、李秀明以及天津人艺的名演员严美怡、毕力、左杰、马超、路希、方沉、孔祥玉、赵路、赵大民、张金元等。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话剧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从悲苦、屈辱中清醒了。为了团结抗日,话剧艺术家们提出了“国防戏剧”的口号,广泛开展抗战戏剧演出活动,使这一时期的中国话剧出现了空前大发展。
  上海沦陷前后,爱国戏剧家们在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任厅长)第六处(田汉任处长)领导下组成了10个“救亡演剧队”和1个孩子剧团,分别到武汉、桂林、成都、昆明和重庆等城乡抗日前线开展宣传演出活动。国民政府从南京迁至重庆(陪都)后,许多进步戏剧家(包括编剧、导演、舞美和曾被评为话剧“四大名旦”的白杨、秦怡、张瑞芳、舒绣文在内的一部分演员)云集重庆。他们提出“为民族圣战服务”的口号,创作演出了一批表现战争。歌颂勇士,鼓舞士气的话剧,如《保卫卢沟桥》、《凤凰城》、《塞上风云》、《国家至上》、《民族万岁》、《群魔乱舞》和《国贼汪精卫》等。还公演了一批揭露社会矛盾、歌颂英雄人物的话剧《蜕变》(曹禺作)、《法西斯细菌》(夏衍作)、《丽人行》(田汉作)、《升官图》(陈白尘作)、《天国春秋》(阳翰笙作)、《屈原》(郭沫若作)、《风雪夜归人》(吴祖光作)和《结婚进行曲》、《清官外史》,《阿Q正传》及《大雷雨》、《哈姆雷特》、《复活》、《钦差大臣》等一批国内外名剧。此时老舍也从国外归来,他暂停写作小说转为创作剧本。从1939年起他创作了《残雾》、《国家至上》、《张自忠》、《面子问题》、《无形的防线》、《大地龙蛇》、《谁先到重庆》、《归去来兮》和《王老虎》等,5年间竟写出了39个剧本。整个抗战八年仅在重庆公演的话剧就有240多出,显示了话剧在全民抗战中的巨大力量和贡献。
  10个救亡演剧队和同志们,除在“大后方”一些城镇演出外,还深入到各个战区。他们翻山越岭奔走于黄河、长江两岸,甚至把戏送到前线阵地。虽然由于话剧是诞生于大城市,基层群众接触较少尚感生疏,但在“抗日”这一总目标下,台上台下情感交流融为一体,每当演到关键地方,观众常常振臂高呼,激情难抑。除演戏外在沿途还开办训练班辅导文艺活动,如演剧二队帮助南昌成立了“抗敌后缓会”(戏剧分会),演剧四队在广西一带开展文艺培训工作。演出间隙阿英写了《编剧杂谈》和《演剧四讲》等文章。由于各队一路播撒文艺种子并开花结果,田汉于1938年12月题诗一首:“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戏。”夏衍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文中写道:“话剧真正大众化争取到工农兵群众,应归功于抗战开始后在上海成立的十个救亡演剧队。”
  应当指出的是,“大后方”话剧活动的主流,一直是在中共南方局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当时南方局通过重庆《新华日报》,向广大戏剧工作者指出了“文艺大众化”的方向予以指引。
  
  解放区的话剧
  
  在日寇侵华所导致的神圣抗战中,广大解放区开展的戏剧运动,以其丰功伟绩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当年为了抗日救亡,全国众多爱国戏剧工作者纷纷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又从延安到晋察冀等解放区,各军队和地方系统先后组成了若干剧社(团),开展了抗日宣传活动,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起到了有力的鼓舞作用。
  话剧作为一个新的艺术剧种,对解放区军民来说开始有些陌生,但常演常看慢慢对这种“不拉弦子又不唱”的话剧逐渐喜欢起来。在此,笔者着重介绍晋察冀解放区的情况。
  晋察冀边区正规的职业剧团有10多个(不包括大区以下各剧社、文工团),如西北战地服务团、边区群众剧社和抗敌剧社、联大文工团、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冀中区党委群众剧社和抗大二分校文工团等。他们常期坚持深入群众、深入部队、深入生活,广泛接触战士和农民,演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剧目,受到军队和民众的欢迎。
  抗敌剧社(1937—1947)建于1937年12月,受晋察冀军区领导。白瑞林、罗东、汪洋、刘佳、丁里先后任正副社长。主要成员有胡可、杜烽、胡朋、葛振邦、刘文卿、今歌、车毅、田华等。主要演出剧目有丁里创作的《子弟兵与老百姓》,胡可创作的《戎冠秀》和《战斗里成长》,杜烽创作的《李国瑞》,刘佳创作的《红枪会》、《大清河》,吴畏创作的《儿童万岁》,刘肖芙创作的《我们的乡村》,集体创作的《复仇》和《血的五月》等。
  1938年9月16日,白求恩大夫的模范医院开幕,“抗敌”演出了《林中哨所》等话剧,白大夫同聂荣臻司令员一起看了演出。1946年10月《李国瑞》一剧由红星剧社在延安演出,毛主席看了演出后说:“你们带来了一出好戏,谢谢你们。”1942年2月,“抗敌”演出了话剧《胜利在望》,由胡可饰斯大林,吴畏饰丘吉尔,刘佳饰罗斯福。
  边区群众剧社(1938—1949)1938年4月建于平山县洪子店,初名铁血剧社。1948年5月改名为华北群众剧社。1949年1月随军进津,后合并为天津人艺。历届主要领导人王植庭、王血波、阎懋、王莘、赵冀平、曹火星、赵路等。主要成员孙岫、沙维、艾文会、张学新、齐玉珍、刘沛、秦征等。演出的话剧有王血波创作的《王瑞堂》、《过光景》(与田野合作),《自己的书》(胡苏作)、《麻袋》(石丁、玛金作)。1943年9月剧社分成3个小分队到新区投入减租减息运动和查租反霸斗争,并演出了《王瑞堂》,反响强烈。剧社演出的话剧还有《翻身》、《保卫秋收》、《井陉的一幕》和《脱了羁绊的女人》。
  西北战地服务团(1937—1944)主要负责人:丁玲、周巍峙、吴奚如、王泽江等。西战团在晋察冀演出过不少话剧,有《祖国三部曲》(贾克、田野、石群作)、《重逢》(丁玲作)、《王老爷》(张天虚作)、《突击》(塞克、聂绀弩、肖

[1]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