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华诞

作者:阿 庚

字体: 【

红、瑞木蕻良、陈正清作)。1939年1月为庆祝中共北方局成立,该团连演5个夜晚,有《菱姑》、《反正》、《西班牙母亲》、《顺民》等。1941年反“扫荡”中在平山县演出了《程贵之家》(贾克作)、《动摇》(田野作)。1942年还演了反映斯大林格勒歼灭战的《活捉鲍里斯》。他们还在敌人炮楼附近演出《身在曹营心在汉》,伪军也下炮楼看戏,表示以后“不糟害百姓,留条后路。”
  联大文工团(1939—1948)主要负责人:丁里、吕骥、周巍峙。主要成员由“联大”戏剧系教师兼,如张庚、舒强、牧虹、边军等。戏剧系有些毕业生也加入了文工团。该团曾演出了大量的话剧,有丁里作的《冀东暴动》、《打特务》,崔嵬作的《灯蛾记》,韩塞作的《回到祖国的怀抱》,胡苏作的《妇女进行曲》,胡丹沸作的《把眼光放远点》,侯金镜改编的《母亲》,贾克、赵寻、轲犁作的《民主青年进行曲》和根据石家庄国民党特务机关史实创作的《十九号》(逯斐、陈明作)以及反映纱厂斗争的《红旗歌》(李超、刘沧浪、鲁煤、陈淼、辛大明作)。
  新世纪——火线剧社(1938—1950)。冀中新世纪剧社于1938年成立于蠡县,主要负责人张春霖、梁斌,主要成员有刘光人、刘纪、远千里、刘壮、傅铎等。当年演出的话剧有梁斌创作的《爸爸做错了》、《五谷丰登》、《血洒卢沟桥》,王林创作的《夏伯阳》,刘光人创作的《暴风雨之夜》、《二十条命》,路一创作的《运粮船》等。1942年同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合并后,“新世纪”名称撤销。火线剧社成立于1938年。王林为第一任社长,其后崔嵬、傅铎先后任社长。王林创作的话剧有《打回老家去》、《火山口上》、《黎明—2·12之晨》、《活路》、《警号》、《火把》、《家贼难防》、《死蝎子活毒》等。“火线”演出的话剧有胡丹沸创作的《多呆了半天》、《罪人》,还有《打虎沟》、《仇》、《马母》(陈乔作),《母亲》(胡苏作),《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傅铎作),《妯娌俩》(胡海珠作)等。
  除以上5大剧社(团)外,边区所属各军分区剧社、文工团都演出了许多话剧。此外,在解放区戏剧活动中涌现了大批卓有成就的话剧艺术家,除前边提到的同志,还有邢野、羽山、何迟、贺昭、管桦、刘燕瑾、古立高、黄天、洪涛等。
  
  话剧艺术教育
  
  中国的话剧从诞生那日起,就一直关注着对人才的培养。几个大城市的著名大学如北京清华、上海复旦和天津南开等都曾培养了喜欢话剧的年青人。专门培养话剧人才的学校,有上海南国艺术学院(主持人田汉)、北平人艺戏剧学校(主持人蒲伯英、陈大悲)和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主持人赵太侔、余上沅)。其中南京剧校最为正规、时间最长、成效最大。
  南京国立剧专的整个教学活动是伴着抗日战争同步而行的。校长余上沅留学美国,归国后承担着推广新兴话剧的任务。此前封建社会的中国,男女不能同台,而国立剧校第一次招生就录取了24名女生。校内有一批爱国进步、思想开扩、造诣深厚的教师,如马彦祥、曹禺、应云卫、吴祖光、张骏祥、焦菊隐、陈白尘、陈鲤庭等。该校治学严谨、业务精深,边教学边实践,师生同台共同演出。1935年12月,学校邀请平津沪话剧人士在南京举行了一次反帝爱国话剧演出,剧目有《回春之曲》、《械斗》、《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等。
  七七事变后,为唤起民众不忘国耻,在南京演出了《保卫卢沟桥》(田汉作)等剧。南京沦陷后,学校随教育部经武汉、长沙、重庆迁至川南小镇江安,中途组成“抗战巡回演出团”在长沙、衡阳、泉溪、湘潭等地边行军边演出。除演出话剧《反正》、《炸药》、《夜店》、《蜕变》、《抗战第一声》和《日出》外,还进行了讲演、唱歌、街头剧等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日本投降后学校又迁回南京。国立剧校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培养了大批编、导、演、美等话剧人才,如章泯、冼群、贺孟斧、张季纯、王瑞麟、杨村影、刘厚生、蔡松龄、凌子风、方琯德、石联星、凌琯如、胡浩等、为中国话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8年,在解放区的延安成立了一所较正规的文化艺术学校——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院长周扬、副院长沙可夫,学生大多是从国统区沪、宁、汉、渝、平、津、鲁、冀等地来的进步青年。当时“鲁艺”最出名的是“戏剧系”,主任崔嵬,教师有舒强、凌子风等,学员有陈强、桑夫、邸力、王德全、王昆、路玲、岳慎、潘文展、韩塞、胡丹沸等。1939年,“鲁艺”与陕北公学合并为联合大学(校长成仿吾)后,转入晋察冀、名为“华北联大”。部分同学转入东北,建立东北鲁艺。1945年日本投降后,“联大”进入张家口,1946年又转入冀中束鹿县(今辛集市)大李庄一带(对外称“平原宣教团”)。此时联大文学学院沙可夫任院长、艾青任副院长,戏剧系主任舒强,教师有吴坚、叶扬、孙岫、桑夫、边军、潘文展、洪涛、邸力、岳慎、尚磊等。这一时期戏剧系学员较多,分两个班。许多文艺团体整团到联大文艺学院学习、进修。他们学习文艺理论、编、导、演、音、美技艺,练习台词、形体的基本功,并排演了教学剧目,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排演剧目除一些秧歌剧外,也有话剧,如《把眼光放远点》、《粮食》、《李国瑞》、《灯蛾记》、《参加八路军》等。
  1948年“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了华北大学。戏剧系与联大文工团并为“华大三部”。1949年建国前夕与部分国立剧校成员合并为新中国正规的话剧学校——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副院长李伯钊,导表演系主任先后有严正、蔡松龄、洪涛、冉杰……不久上海戏剧学院成立,这两所戏剧大学几十年培养了众多戏剧人才。另外各省市话剧团体都招收了一些年青演员,边学习边演出,俗称“团代班”,这似乎是我国话剧艺术教育的一个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话剧的兴盛时期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各地的剧社、文工团先后进城。那时所演出的话剧多是革命战争题材,如《子弟兵与老百姓》、《战斗里成长》、《英雄阵地》、《胜利渡长江》、《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等。也有反映铁路工人生活的《不是蝉》(魏连珍作)和反映纺织工人生活的《红旗歌》、反映钢铁厂领导如何对待新生活的《在新事物的面前》和《炮弹是怎样炼成的》等。
  1953年,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进一步繁荣戏剧事业,中央决定改变文工团综合性、多样性的演出形式,建立专业化、正规化、企业化的话剧队伍(音、歌、舞人员再建歌舞团)。几年时间全国建立了近200个话剧团,且全部由国家包养、经营,有的院团明确称为“国营话剧团”。
  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在京举行,参演剧目50多个。1959年建国10周年,各院团又创排了许多献礼剧目。一时期大批优秀剧目诞生了,有《龙须沟》、《妇女代表》、《万水千山》、《四十年愿望》、《同甘共苦》、《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茶馆》、《蔡文姬》、《红旗

[1] [2]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